难以杀灭的孢子虫:药物很难渗透进孢囊内造成杀虫困难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近几年来的孢子虫寄生越来越厉害,特别是鲫鱼寄生孢子虫是越来越多。有人说究其原因是由于中间寄主水域中的水蚯蚓引起。据说在一些池壁用了水泥护了坡的池塘则很少发生孢子虫,或是在池塘里套养有黄颡鱼也会减少孢子虫的发病率。其原理就是孢子虫原本是蚯蚓的寄生虫,如果消除了水体中的蚯蚓,那也就阻断了孢子虫的传播。当然,就象新冠肺炎那样,专家们在蝙蝠身上发现有新冠病毒就简单认为蝙蝠(甚至扩大到所有野生动物)是病原源头(害得养殖业凄风苦雨的),或许是一种巧合而已,也许真正的病原源头并非是蝙蝠(至今都没有直接证据锤实),同理,水蚯蚓只能说有孢子虫携带,但可能不是鱼类孢子虫的唯一病原源头。
(水蚯蚓、别名红线虫)
一、孢子虫简介
孢子虫发病季节一般3~10月,主要发病期为5~8月。发病池塘感染率一般为30%~80%,体表发病不严重的死亡率并不大,一般在20%以上,但遇环境恶化时或体内孢子虫有寄生时可能会大量死鱼,发生轻微时有时会自愈。孢子虫种类很多,多以粘孢子虫为主,主要寄生的部位在鱼的咽部、鳃部、鳞囊、肝脏、鳍条、吻部、肠道、肌肉等部位,人们习惯以孢子虫寄生的部位来命名,如“喉孢”、“肤孢”、“鳃孢”、"脑孢"、“内孢”、“外孢”等,以“喉孢”、“肤孢”、“鳃孢”三种最为常见,但以"脑孢"最为危害严重,可以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严重者全塘覆灭,“肤孢”、“鳃孢”常见于成鱼养殖阶段,“肤孢”又常见于苗种阶段不易造成鱼儿大量死亡。
二、病症表状
孢子虫寄生后,体表常有一个个结节状的突起,后期发展成(咽喉部位)较大的孢子囊球,孢子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上时,会长出白色的粉刺状的孢囊,堆积成瘤状,一簇或者一排布满鳃部或鱼体,孢囊寄生的部位会产生充血,呈紫红色或者溃烂。
孢子虫以孢囊形式寄生于鱼鳞片、鳃、皮肤及鳍条上,病鱼体色发黑,鱼体瘦弱,觅食能力差,浮于近水面处,游动缓慢,有时亦奔游一阵。“肤孢”粘孢子虫寄生鱼体表则出现脓泡状圆形小点;寄生于鱼鳞下的则形成胞囊,由于胞囊逐渐增大,病鱼鳞片不同程度地竖起,造成体表肿胀,有的肌肉溃烂;“鳃孢”寄生于鳃部则有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脑孢"寄生于脑部则解剖寄生部位可见白色胞囊。
(典型的孢子虫,体表上的粘孢子虫)
孢子虫一般用肉眼就可以发现,肉眼可见的体表鼓包的,鳃上有孢囊的,肌肉源性溃烂的,都有可能是孢子虫引起的。再如一些常见鱼在水面狂游,鱼体消廋的,则基本可以考虑脑碘孢虫的可能。对于像花白鲢疯狂病,有些鱼儿机体变曲,畸形,除去由重金属中毒、药物残留所致,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碘泡虫所引起。一些患病严重的整个鳃或喉部都会布满孢囊,造成鱼的鳃盖无法正常闭合。外表病征不太严重的病鱼,往往作波浪式旋转活动,表现出极度疲乏无力的样子。另外,孢子虫也会侵袭鱼的肝、肾、脾、心脏、生殖腺、膀胱、膘、肌肉以及脂肪等组织器官,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
(肠道孢子虫)
三、孢子虫的辨别
在现实的鱼病检查中,有好多时候当初生孢子虫的个体太小,没有形成较大的孢囊时,很不易被检出。比如粘孢子虫寄生于鱼的机体内,比如鳃丝组织有时候只是鳃丝有些灰白,当仔细的用细针挑下一些较大一点的白点,用高倍镜才会发现孢子虫。因为孢子虫相对于小瓜虫只有其近百分之一大小才几十微米。
(显微镜下的碘泡虫:大量的细小颗粒,犹如芝麻粒般)
碘泡虫,虫体很小,光学显微镜无法看清其内部结构,全凭人们的经验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进行染色有助于观察。另外一点可以进行辅助判断的是,通过解剖鱼的大脑进行观察, 通常在第四脑室有白色的增生物,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大量的细小颗粒,犹如芝麻粒般,且比其还要小很多倍。
(显微镜下的碘泡虫)
最常见的是粘孢子虫:一般分为体表粘孢子虫和鱼鳃粘孢子虫两种。皮肤粘孢子虫寄生于鱼体表面肉眼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逐渐扩大使肌肉腐烂,鱼体暗黑,消瘦,最后死亡,镜检能发现胞囊脓液内含大量孢子虫。
(体表上的粘孢子虫寄生,肤孢,这是鲫鱼苗最常见的寄生虫)
孢子虫寄生于鱼体表时,则出现脓泡状圆形小点,寄生于鱼鳞下则形成孢囊。由于孢囊逐渐增大,病鱼鳞片不同程度的竖起,造成体表肿胀,有的肌肉溃烂。多数种类的孢子虫的发病后期检查体表肉眼就能看出来。
(鱼鳃上粘孢子虫寄生,鳃孢)
鱼鳃粘孢子虫,在鳃部能看到胞囊,鱼体发黑,消瘦,最后死亡,压片镜检能发现大量孢子虫。寄生于鳃部有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现象。
"脑孢"刚被感染的苗种不易察觉,其体表和吃食均无明显特殊症状,容易给人们带来"没有问题"的错觉,等到鱼体内的孢子虫发展为成熟阶段的时候,脑部形成“脓肿”,已进入发病期,病鱼已经基本无法治疗并开始出现死亡。
(典型的孢子虫症状)
"喉孢",这是所有孢子虫里最急性,死亡量最大,危害量严重的一类,造成鱼儿喉咙发红肿发炎,长期不进食,鳃丝肿胀,鳃盖往外鼓无法闭合,鱼的口部也可能会闭合吃力,易缺氧浮头,最后孢囊穿破喉咙而鱼体死亡。
四、孢子虫病的防治
孢子虫寄生于鱼体组织内,且成熟孢子虫具有坚硬的外壳,普通的药物对其效果并不理想,一旦形成孢囊,药物就难以渗透进包囊内造成杀虫困难,目前尚无专门治疗的理想药物。最难治的就是"内孢",如果是体外"外孢"还好治疗一些。因此,孢子虫的防治主要思路是以预防为重,兼以“外用+内服”方案为主。市面上的很多杀孢子虫的药都难以达到彻底杀灭孢子虫的目的,一般用常规杀虫药杀一遍孢子虫后,过一段时间孢子虫又可能开始复发。一般治疗孢子虫需要3-7天(也就是至少用药两次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消灭孢子虫。
外用药:杀灭"外孢"为主
1.清塘:彻底清塘,鱼苗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淤, 以避免孢子虫的寄生。
2.预防用药:定期使用外用杀虫药,内服驱虫药,提前抑制寄生虫的大量繁殖。
3.浸洗:0.1%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浸洗10分钟。每立方米水体10克高锰酸钾浸洗15分钟。
4.专杀孢子虫的药物:使用杀灭孢子虫的专用药,比如孢虫杀、灭孢灵等类似药物。
5.敌百虫+硫酸铜合剂:每立方米水体,0.5-1.0克的晶体敌百虫与硫酸铜0.5-0.7克的合剂,全池均匀泼洒2次,5天后再用一次。杀灭锚头鳋有效。
6.环烷酸铜加碘制剂:用碘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渗透性。比如用孢虫杀或孢虫追杀等类似药物和聚维铜碘混用。
7.环烷酸铜:外用药环烷酸铜对于粘孢子虫具有直接杀灭作用,在鲫鱼苗种发生孢子虫的时候可以考虑直接使用环烷酸铜外用。
8.蛋氨酸碘:据说,蛋氨酸碘也对鲫鱼孢子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9.晶体敌百虫:每立方米水体1-3克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甚至三次。
10.普通杀虫药:对于外用药物主要使用抗蠕虫药物,常规的杀虫剂为敌百虫,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对于中间宿主水蚯蚓的杀灭作用也较强,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11.中药:百部贯众、雷丸槟榔散、苦参末也可外用于孢子虫的预防。
内服药:杀灭"内孢"为主
1.用0.15%~0.2%的盐酸左旋咪唑或0.15%~0.2%盐酸氯苯胍药饵连喂5~7天,盐酸氯苯胍的使用小心。
2.内服地克珠利或中草药百部贯众散、雷丸槟榔散、苦参末连喂7~10天。
3.每1万尾苖种或20斤吃食鱼,用硫磺粉1.5两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8天。
4.内服专用驱杀孢子虫的药物。
(备注:本文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见告之即删)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www.yc6318.cn,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水产养殖##鱼病##寄生虫##养鱼#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