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药物效应动力学——渔药作用的基本规律

发表时间:2023/11/06 18:18:22  浏览次数:825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渔药作用是渔药与作用机体的初始作用,渔药效应是渔药作用的结果,包括抑制和杀灭病原体、改良养殖环境和调节水产动物的生理机能。

对绝大多数渔药而言,能增强或减弱鱼体的固有的生理、生化功能,能使机体功能增强的渔药作用称为兴奋作用,如腺体分泌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肌肉收缩等;能使机体功能减弱的称为抑制作用,如酶活性降低、呼吸变浅变慢、平滑肌松弛等。能导致兴奋作用的药物称兴奋药,而引起抑制作用的药物称抑制药。还有一类药物作用主要为杀灭或抑制寄生性生物,他们对宿主无明显的毒性,通过干扰病原体的代谢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从而有利于鱼体发挥抗病性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作用的同时可能伴随有新陈代谢,例如,肾上腺素加强心肌收缩时伴随有酶的激活、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等。机体在长期接触药物时可能产生对药物的适应能力,即对药物产生耐受性,表现为药效减弱或消失。产生耐受性的机制十分复杂,药物对“药酶”活性的诱导作用是许多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而在应用化学治疗药物治疗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时,它们也会对药物产生适应性,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甚至有些细菌或寄生虫还可对某些抗生素产生依赖性。

多数药物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效应,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化学反应的专一性,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这被称为药物的构效关系。构效关系是药物作用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活性基团改变、侧链长短、电荷改变、手性异构或分子构象等微小的化学结构差异都可能影响药效的性质和强度。

(一)渔药作用的类型

渔药作用的类型主要有:

1.局部作用 是指渔药在用药部位产生作用,局部作用不仅发生在水产动物机体表面,也可表现在水产动物的体内。如外用消毒剂在皮肤黏膜表面的抗感染作用,发生在机体表面,而杀虫驱虫药等口服不易吸收,在体内产生局部作用,如口服阿苯咪唑驱杀寄生在鲤鱼体内的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spp.)和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spp.),黄鳝体内的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等都是在体内的局部作用而发挥药效的。

2.吸收作用 也称全身作用,指当渔药通过水产动物的吸收进入体液循环后分布到各组织器官后所产生的药物效用,如内服用药。外用药也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吸收产生吸收作用,甚至引起中毒。

3.直接作用 是指渔药直接作用于水产动物机体或某些器官的效应,如三氯异氰脲酸、漂白粉等消毒药。

4.间接作用 是指渔药通过对水产动物的神经或体液的调节后所引起的进一步作用,如亚甲蓝能解救观赏鱼类氰化物、亚硝酸盐等的中毒以及缓和服用磺胺类鱼药等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的作用等。

对于水产动物而言,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渔药作用也有其特殊性,体外用药发挥局部作用只适合于小型水体,对于大水面用药就有其限制性;口服用药发挥全身作用只针对未丧失食欲的水产动物才能发挥药效,因为一旦水产动物开始生病,尤其是一些内脏器官的疾病发生后,罹病的动物已经没有食欲,即使使用特效药物,也无法进入体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养殖业者对于疾病防治必须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才能达到防止或减少水产动物因病死亡而造成的损失。

(二)渔药作用的特点

渔药的基本作用是抑制和杀灭病原体、改良养殖环境和调节水产动物的生理机能。渔药的作用,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选择性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渔药被水产动物吸收后,对各器官、组织的作用强度不一,对一、二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甚小甚至无作用,渔药的这种特点称为渔药作用的选择性。

渔药作用的选择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与渔药在水产动物体内的分布、渔药与组织细胞的亲和力以及组织细胞的生化功能等方面有关。

渔药在作用部位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效应,因此,药物的分布与选择作用有密切关系。

某些药物对特殊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如钙沉积于骨骼中,汞、砷等重金属在肝、肾中分布较多,中毒时可损害这些器官。

不同种属生物不同组织的生化功能可能是不同渔药效应选择作用的物质基础。例如,用敌百虫驱杀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鱼鲺等寄生虫鱼病,敌百虫(有机磷酸酯类)选择性与虫体的胆碱酯酶结合,使酶丧失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虫体内乙酰胆碱蓄积,引起虫体兴奋、痉挛,最后麻痹死亡。而敌百虫与机体之间却不产生任何作用。如果病原体在寄主体内适应得越好,其生化过程就越接近于寄主的组织,渔药作用选择性降低,杀灭它就比较困难。

渔药选择性的临床意义有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它是渔药分类的基础,也是临床选药和拟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应当指出,渔药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剂量、剂型及其给药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多数选择性高的渔药其药理活性也较高,使用时针对性强,作用范围窄,如青霉素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合成,杀灭敏感菌的作用就有很强的选择性,属窄谱抗生素。选择性不强的渔药,作用范围广,应用时副作用通常较多,但在多种病原菌感染或诊断未明时,应用也有方便之处,如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不仅对气单胞菌、弧菌、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氏杆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有效,而且对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也有效。同时,随着剂量的改变,渔药的选择作用也会变化,从而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反而某些药物因具有选择作用,可能会影响它的应用范围。

2.特异性 多数渔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一般是专一性的,从而使渔药作用具有特异性。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如阿托品特异性地阻断M﹣胆碱受体,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渔药效应的选择性与渔药作用的特异性之间有密切联系,例如,青霉素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合成作用的特异性很强,它对杀灭敏感菌的效应也有很强的选择性。但也有些渔药作用的特异性与其效应的选择性并不平行,例如,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但由于M﹣胆碱受体的广泛分布,该药对内脏、血管、心脏、神经系统等可产生多种作用。

3.双重性 由于渔药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水产动物的不良作用,多数情况下治疗作用与不良作用会同时发生,这是渔药作用的两重性。

4.特殊性 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数量大、种类多且对各种化学品和重金属比较敏感。渔药不仅对水产动物有作用,而且对水环境中其他水生生物也有影响,这是渔药作用的特殊性。Wollenberger等(2000)研究了养殖场常用的抗生素土霉素、泰乐霉素、喹乙醇和甲硝唑等对大型蚤的作用,结果发现,喹乙醇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最强,并对水环境有潜在的不良作用,锥形宽水蚤暴露于1mg/kg的土霉素溶液中会出现生长异常、繁殖障碍等问题。

(三)渔药作用的双重性

渔药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在它可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病理过程,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也可引起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紊乱或组织结构改变,危害机体。渔药对疾病产生的治疗作用称为疗效;而它对机体所产生的无益有害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1.渔药的疗效 渔药的疗效表现为药物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中治疗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是指渔药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治愈疾病,又称“治本”,如渔药的杀菌作用、驱虫作用等;对症治疗指渔药仅能改善疾病症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耐受力,而不能祛除病因,故称“治标”。如使用增氧剂、保肝剂、改水类渔药、微生态制剂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都很重要。一般情况下都希望能对疾病进行对因治疗,彻底治愈,但对病因未明或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以及某些重危病症,对症治疗也至关重要。一般提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2.不良反应 凡是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可能对水产动物产生有害或与治疗目的的无益的作用称为渔药的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渔药本身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1)副作用 指渔药在治疗剂量治疗时,伴随治疗作用出现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都较轻微,多半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渔药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泛或同时有多种效应,当其中某一效应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用。如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对水产动物既可预防细菌性疾病,或兼有促进生长的效果,因此,常被养殖业者广泛使用。但是它会破坏肠道中微生态平衡,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或组织残留等副面效应。如果用药恰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如用硫酸铜、敌百虫等杀虫药进行遍洒治疗时,虽然虫体被杀灭,但其副作用可能会使养殖鱼类产生厌食。

(2)毒性反应 指用药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使水产动物发生严重功能紊乱或病理变化。有时用药剂量不大,但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也能出现毒性反应。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但药物的毒性反应是可预期的。因此,为了防止渔药毒性反应的发生,渔药使用者必须掌握渔药的理化特性,了解不同养殖品种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渔药作用的影响等。如杀虫类渔药硫酸铜,对鲤、鲫特别敏感,当长期药浴浓度超过0.7g/m3水体时,则会造成鲤、鲫中毒死亡。

(3)变态反应 它是渔药刺激机体后所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它的反应基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变态反应有时也将其称为过敏反应。有些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敏感化过程,就会产生这种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磺胺类、碘等低分子化学物质,是一种半抗原性的药物,它们能与高分子载体结合成完全抗原,产生过敏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渔药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但与水产动物的种属、个体状况有关。变态反应结果在停药后反应可逐渐消失,再次使用时即可导致其再发生。渔药本身、渔药的代谢产物以及渔药中的杂质或辅剂等均可成为过敏原。

(4)继发性反应 指药物的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可称为治病矛盾。如养殖动物肠道内有许多细菌寄生,这些菌群互相制约,维持着平衡的共生状态。若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株被抑制,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这类病原菌疾病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继发感染)。

(5)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药理效应。现在认为有些后遗效应是有利的,如抗生素的后遗效应,可以减少给药次数和用药剂量等。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上一篇:基围虾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