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钩中鱼的窍门

发表时间:2023/11/26 18:22:19  来源:垂钓 2016年8期  作者:吉林·姜丹  浏览次数:360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我们都知道,双钩中鱼总比单钩中鱼要牢固,哪怕是一枚钩子钩在鱼嘴上另一枚钩子挂住了鱼身,嘴上的那枚鱼钩可以有效控制鱼的游动方向,而另一枚鱼钩不论是挂在鱼身上的哪个部位,都会干扰到鱼的游动,加速其体力消耗,即使此时正口的鱼钩脱落,另一枚鱼钩也会阻止鱼儿逃跑,保险系数会成倍增加。倘若双钩都正口中鱼,更是为擒获大鱼上了双保险。但是在野钓活动中,双钩同时钩在鱼嘴上的情况就像中双尾一样,很大程度都是靠运气(在高密度的水域技术性钓双尾的情况除外)。

很多时候我都在幻想能发现一种方法,可以增加双钩同时中鱼的机会,哪怕有五成的概率也好。多年来我虽然一直在探索,可是至今也没找到这样一种方法,但却有了另外一个发现——可以在提竿后使未中鱼的那枚钩子接着“补上一枪”,在遛鱼的过程中实现双钩共中鱼嘴。

我钓鱼从来不拘一格,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调钓。为了使双钩同时正口中鱼,一长一短的两个子线肯定不合适。子线不等长意味着两枚鱼钩在水下的位置也不一样,两个子线的长度差即是两枚鱼钩最小的距离差,如果调钝,短子线的鱼钩刚好擦底,长子线弯曲,两枚鱼钩的距离很可能会很近,有可能实现双钩同时被鱼吸入,但刺鱼时短子线首先受力,长子线仍然有机会被鱼吐出。再退一步说,即使双钩都钩中了,短子线紧绷长子线依然弯曲,也钩不牢固,只有短的子线断掉或者脱钩,长子线的那枚鱼钩才会开始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即使凑巧做到了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保险系数,所以不等长子线这个形式就要打破。

等长的子线,从理论上来说,既可以同时被鱼吸入,也会同时受力。也就是说等长的子线存在实现双钩同时中鱼的概率。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两根子线到底多长算合适?两根长的子线会很容易缠在一起,这种情况特别影响上鱼。因为鱼在吸食一粒鱼饵的时候,另一粒鱼饵会显得碍事,让鱼产生一种障碍感而迅速放弃,在垂钓过程中反倒增加了有标相却空竿的几率。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克服子线缠绕的现象,似乎最佳的办法就是缩短子线的长度,但是仅仅缩短子线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两根紧挨着的子线哪怕短到了只有几厘米,也会相互缠在一起。如果把两根子线从根部分开,这种情况应该就会得到很大缓解吧?于是,我果断摘掉铅皮座,用自制的厚铅皮夹在子线的打结处,使子线左右各一,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说到这儿一定有人会问,子线分得这么开意味着两枚鱼钩在水下的距离会很远,实现双钩中鱼的可能性又会大幅下降,几乎是不可能的。对,是这么回事,但是子线并没有短到这个程度。首先,铅皮的宽度不会超过1厘米,只在子线的根部把两根子线分开,垂钓时,铅皮悬空,两枚鱼钩加饵料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垂,也就是说两枚鱼钩的距离不大,甚至会挨在一起,鱼在吸食的时候双饵同时入口的概率大增。现在我们再分析一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多大的钩子合适?都知道大钩自重大,体积大,载饵也大,假设是两枚大钩同时被鱼吸入,要么是鱼很大,要么是鱼儿误吸,鱼儿误吸存在很大的巧合成分,所以用钩要偏小。以前我也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钓大鱼一定要用大钩,因为有过小钩被拉直拉断的教训,所以在用钩上是宁大勿小。但是用大钩后的实际情况却是钓获量明显缩水,不但小的钓不到,大鱼也被耽误了。而用小钩则不然,不但可以钓小鱼,大鱼的上钩率也明显提高——当然前提条件是小钩的拉力要好,同时配合适当的遛鱼技巧,跑鱼现象反倒鲜有发生了。很多江湖高手也都是这样做的,他们用钩都不大(有目的地针对超级大鱼则另当别论了)。

若要双钩同时中鱼,垂钓时两枚鱼钩的距离非常重要。解决的办法很简单,调灵钓灵,双钩同时轻触底到双钩同时落底之间的状态都可以。钓黑标鱼可以双钩同时落底,水域内有鲫鱼等送标鱼就要双钩轻触底,一旦一粒饵料的重量消失,浮标会迅速做出反应。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是饵团加上鱼钩在重力的作用下会自然下垂,紧贴在一起。小鱼可能就会捡起一粒鱼饵,即使不双钩中鱼也无所谓,大嘴的大鱼则很有可能把双钩同时吸入。

万事俱备,只欠临水试验了。这时已经进入初冬,水库的鱼儿肯定停口了,只有去密度高的鱼塘试试。因为季节的关系,加上鱼塘内也没什么大鱼,充其量是三五斤的养殖鱼,所以我精简了钓具,没带抄网。

当天上午10点多,我到达鱼塘,因为有风,水面的浮冰已经融化。我挑了一处还算舒服的位置坐下,才发现此处居高临下,加上没带抄网,出鱼肯定费劲。

这天,我钓到几条鱼,第一条是放生级别的红鲫鱼,约半斤,钓位距离水面约2米高,直接飞肯定不可能,我拍了一张相片后慢慢将其带到远处平坦的地方出水,双钩都中,挺好。第二条还是鲫鱼,中鱼后我把它带到水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一钩中鱼,但是遛到平坦处摘钩的时候发现仍然是双钩都在鱼嘴内。当时我没有细想,后来又上了两条鲤鱼,因为鲤鱼的挣扎比较强烈,一直不停地向深处钻,所以我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是否双钩中鱼,只能慢慢向平坦处遛。摘钩时很满意,都是双钩在嘴。晚上回家后我察看相片,将相片在电脑上放大后,尽管第一张相片拍虚了,但仍能清晰地发现问题:头两条鲫鱼,都是单钩中鱼,但是摘钩的时候都是双钩都在鱼嘴。这让人匪夷所思,另外的鱼钩怎么莫名其妙地就进了鱼嘴?后两条鲤鱼虽然没留下第一时间的影像,是不是也会和那两条鲫鱼一样双钩并不是在刺鱼的瞬间同时钩中鱼嘴,而是在遛鱼的过程中钩中的呢?那么在遛鱼的过程中,另一枚鱼钩是如何实现“补刀”的,则是最关键的一步了,如果能找到原因并有意为之,肯定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意义。

鱼儿的泳姿造成了它的身体和另一枚鱼钩是否接触以及接触哪个部位

鱼儿露出水面,正如我预期的那样,都是双钩中鱼

等长的双子线即使钓小鱼,也有很大的双钩齐中的几率

遛鱼,目的是消耗鱼的体力,在这个过程中鱼一直都在不停地游动,我简单地说一下鱼的游动方向和另一枚鱼钩之间的位置关系,遛鱼中实现“补刀”的现象就可以解释了。当鱼占据主动向外逃窜的时候,另一枚鱼钩在水中阻力作用下距离鱼的尾部更近,在鱼儿摆尾的动作中它有可能钩住鱼尾,前提是鱼的体长大于双子线的长度之和,如果正相反,两根子线的长度大于或者远远大于鱼的体长,则此时另一枚鱼钩对鱼不会有威胁。当鱼开始横游的时候,另一枚鱼钩同样在水的阻力作用下会和主线呈垂直状态,也就是说和鱼体是平行的,距离鱼的身体最远,不会对鱼产生威胁。当然,鱼的泳姿会不停变化,不同的姿态决定了另一枚鱼钩的位置,所以经常会有一枚鱼钩在嘴上,另一枚鱼钩钩中鱼的其他部位,钓友们把这种现象叫“抬上来的”。这样的话有利也有弊,增加保险系数无疑是有益的,弊端就是鱼的阻力会变大许多,增加回鱼难度,也就是说手感很沉。双钩中鱼的最佳位置还是在鱼头附近,最好是鱼嘴,增加保险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控制鱼的方向。刚说了鱼的不同泳姿决定了另一枚鱼钩可能挂住鱼的不同部位,那么双钩同时在嘴上也和泳姿有关。一条上钩的体型不算很小的鱼总会有挣扎的机会和能力,它们不会像小鱼那样可以被轻易控制而无力反抗,在挣扎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游动方向,产生不同的姿态,假设这个过程中另一枚鱼钩没有挂到它身体的其他部位,那么,当它的身体被有效控制之后另一枚鱼钩进入鱼嘴的机会就来了。水是有阻力的,所以当提竿换饵的时候,两根子线都是和主线在一条轴线上的,并紧贴在一起。鱼被有效地控制或者出现短暂的被人牵着走的瞬间时,两根子线依然会并在一起,鱼是需要呼吸的,于是另一枚等长子线的鱼钩就会被鱼随着呼吸的水流吸入嘴中。等长的双子线恰恰是可以在遛鱼的过程中实现双钩齐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实现完美“补刀”。

也就是说达到这一目的,不但双子线要等长,还要有一个遛鱼的过程。实验的当天因为地形的原因,我不得不把鱼牵出去很远才能出水,又加上初冬季节鱼的冲击力不大,尽管不老实,可还是会被牵着走,于是摘钩的时候双钩都在鱼嘴中就不难解释了。

遛鱼就是为了有效地消耗鱼的体力,这个过程不怕略长几分钟,时间越长越保险。另外用这种办法可以大胆地用小钩,小鱼大鱼兼得。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