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辉谈池塘生产力!

发表时间:2021/01/10 02:24:24  来源: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王琴  浏览次数:284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2013年通威股份成立林文辉工作室,并开展通威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工作。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王琴访文字实录


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池塘生产力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广义的,指池塘养殖容量,即每亩池塘可以承载多少水产品生物量,这是产量的基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们的真正目标,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并提高生产效益,让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回报。另一个是狭义的,指池塘天然生产力,即光合作用效率或池塘固定太阳辐射能的能力。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池塘养殖也不例外,池塘养殖的承载能力受池塘天然生产力的制约,如果简单地提高池塘的载鱼量而忽视了池塘天然生产力的能量输入,池塘生态系统就无法承受高载鱼量带来的污染,池塘的生态系统就难以维持,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而引发各种病害。当然,池塘养殖可以超越天然生产力的制约,但必须人为输入辅助生产力(即光合作用的产物:碳水化合物和氧气,也就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碳氮平衡技术),而辅助生产力是有代价的,所投入的碳水化合物需要费用,同时必须提供与碳水化合物相应的氧气,既需要增加设备投入,也增加电力的投入,必然增加成本。太阳辐射作为一种“免费”能源,我们应该尽可能充分利用,如果将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最大化,养殖效益也必然可以最大化。这是为什么要提高池塘生产力的原因。


此外,生态养殖是水产养殖最健康的手段,而池塘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是生态平衡,其中最关键的是输入的氮与碳和氧之间的平衡。我们要提高池塘养殖产量,必然要提高池塘氮的输入(饲料),因此,也必须相应提高提高碳和氧的输入,而最廉价的碳和氧的输入是光合作用。可以说,提高池塘天然生产力是生态养殖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要提高池塘(天然)生产力的另一个原因。

打个比方,如果池塘是一艘船,池塘天然生产力就是船的吨位。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十吨的船载十几吨的货,那翻船是迟早的事。目前大多数池塘养殖就如超载的船,所以常常翻船(发病)。而提高池塘天然生产力就如把船的吨位造大一点,这样才不会翻船。


如果说,以前池塘养殖病害防治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方向,把池塘养殖引进“病越多、药越多,药越多、病越多”的死胡同,而今天我们明白了池塘养殖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池塘生产力与养殖容量(更贴切地说是污染率)不匹配,那么,生产力促进项目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提高池塘的天然生产力,充分利用太阳的辐射能量,从源头上提高池塘自身的净化能力,提高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为实现高产、高效、健康、安全的池塘养殖起着一个正确、良好开端。


关于生产力促进方面的案例


从事水产养殖行业30余年,一直在探索养殖动物为什么会生病这个问题,真正明白池塘养殖病害发生的根源在于池塘养殖产量(养殖容量)与池塘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是近两年的事情。

2011年我受命为江西永修县三角乡提供生态养殖方案,实地调研发现当地草鱼养殖产量低,病害多,尤其是寄生虫病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其它继发性鱼病比较严重,养殖户反映池塘经常缺氧、氨氮容易积累。进一步调查发现当地养殖模式中鲢鳙鱼的产量非常低,鲢鳙鱼的平均亩产量只有不到25公斤。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池塘生产力低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后来水质检测证实这一判断,大多数池塘的碱度都不超过40毫克碳酸钙,而钙硬度不超过25毫克碳酸钙。

通过这两年的引导(养殖户一开始将信将疑,不能一下子全盘接受这些概念),在我们的指导下,通过对池塘潜在生产力的调整(提高碱度和钙硬度),鲢鳙鱼的亩产量基本超过100公斤,几乎番了两翻。

如果按平均亩产增加75公斤鲢鳙鱼计算,除了直接提高产量的经济效益外,每亩间接增氧25公斤,同化氨氮近2公斤,大幅度改善了池塘生态,更为重要的是,病害大幅度减少。而整个生产力调节费用也不过是100来公斤生石灰,大概50-60元/亩的投入。

由此可见,提高池塘天然生产力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而且还有更重要的生态效益——减少病害发生意味着减少用药,也意味着向食品安全迈进了一步。


前期养藻、中期藻菌并重、后期养菌


虽然大家都知道养鱼先养水,但到底养什么,许多人并不清楚。要让池塘生态系统稳定而良好的运行,需要输入与饲料氮投入量相应的能量。在养殖前期,或池塘载鱼量小的情况下,驱动池塘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主要依靠光合作用的能量输入,而光合作用是由藻类完成的,所以,生物量低、投饵量低(低产或养殖前期)时,池塘管理重点是藻类管理。而到了养殖后期,鱼虾长大了,池塘的载鱼量增加了,饲料也大量增加了,这时候(依目前的池塘养殖水平而言),单靠光合作用输入能量已经不够了,因此,必须直接输入化学能量,目前池塘养殖常规使用的化学能量一般为碳水化合物,而能利用这些能量驱动池塘生态系统运行的关键生物是细菌(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为能源和细胞结构,吸收由饲料产生的氨氮,并转化为菌体蛋白,其效率比藻类利用太阳辐射能固定二氧化碳同时同化氨氮为藻类蛋白高数十倍)。所以,生物量大、饲料投入多(高产或养殖后期)时,池塘管理重点是细菌管理。

其核心观点是池塘水质管理存在着“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如果我们用前期藻类管理的手段去管理后期的细菌,犹如用管鸭的方法与管鸡,最终只能是鸡飞狗跳。


池塘鱼病发生的原因在于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污染效率与净化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的平台。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赖于能量流动的连续性与物质循环的顺畅性。如果物质循环不顺畅,必然阻碍能量流动,最终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紊乱甚至崩溃。就池塘生态系统而言,饲料投入可以看成是对池塘的污染,而池塘净化这些污染的能量则来自光合作用的初级生产力。池塘生态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鱼虾生活污水处理厂”。如果污染率大于净化力,必然导致一些有害物质如氨氮积累,同时导致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发生变化(即藻相、菌相变化),尤其是不良微生物在数量上的增加,一方面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失衡而崩溃,另一方面由于水质的恶化导致养殖动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降低,最终导致养殖动物发生病害。如果污染率与净化力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微生物组成就不会发生变化,“病原微生物”也没有机会大量繁殖,水质也会稳定,养殖动物健康,抵抗病原生物的能力强,发生疾病的事件必然大幅度降低。

其核心观点是要让从业者明白,池塘水质管理是以提高净化力为目标,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即选择优质、蛋白同化率高,氮污染小的饲料。也要让饲料企业明白,要真正实现高产、高效、安全,优质、低污染的饲料是前提。


养水先养底

池塘的“底”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土塘的底泥;另一个是所有池塘(包括水泥池、地膜池)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对于有泥的土塘而言,进入池塘的水通过泥水物质交换,本质上池塘水就是“池塘土壤浸出液”,也就是说池塘底部土壤的组成决定了池塘水组成,即土质决定水质。打个比方,如果池塘是个茶壶,土壤就是茶叶,想喝好茶,前提是要有好的茶叶,如果茶叶质量不好,什么好水都泡不出好茶来。因此,想要有一塘好水,没有一塘好泥是做不到的。池塘养殖其实也存在“连作障碍”,即养殖活动,尤其是目前的高密度养殖,对池塘底部土壤影响很大,造成池塘土壤的生产性能、缓冲性能退化,如果养不好(即修复不到位),下一造就会出现生产性能衰退,也就是病害增加。一般养殖户所说的“新塘旺三年”就是这种现象。说明池塘老化与病害发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养水先养底(土)。目前大多数养殖户只是简单沿用古人“干塘、晒塘、撒石灰”的做法,但本质上只能说是依样画葫芦,没有也不可能做到最佳状态,有些养殖户甚至连这些最基本的“池塘修复”工作都“省略”了。

另外,池塘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沉淀物(主要由粘土颗粒、有机碎屑、养殖动物粪便、残饵等组成),这些沉淀物耗氧量大而池塘底部氧又难以到达,如果管理不当,必然引起这些沉淀物在厌氧条件下“发酵”而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此外,在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水体中的微量元素被藻类、微生物吸收,形成生物饵料,这些物质进一步变成动物粪便而沉淀于池塘底部,如果这些微量元素不能释放出来,为量元素循环就会中断,导致水体中的微量元素耗竭,引起包括细菌、藻类等浮游生物因微量元素缺乏而老化或导致生态演替(即表面积大、吸收低浓度营养素能力强的藻类大量繁殖)而造成藻华等。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处理。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再悬浮”、或“搅动”,可采用生物搅动或人工搅动。我国传统的池塘养殖是有进行底泥管理的,如揇泥,古时候珠江三角洲的养鱼人有一种说法,“拉一次网长一次花白鲢”。说明池塘底部合理管理(扰动、再悬浮)有利于提高池塘生产力、促进藻类的繁殖和生长,最终表现在花白鲢的生长速度上。

其核心观点是要养殖户明白,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质管理比水质管理更重要,水质恶化很多情况下是底质恶化的结果。如果我国池塘养殖管理能从水质管理上升到底质管理,那么池塘养殖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将这几句话串起来:首先,池塘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鱼虾生活污水处理厂”,其污染量与净化能力相平衡是这个“污水处理厂”健康、稳定运行的前提,如果污染率大于净化能力,系统就会紊乱和崩溃(鱼病发生),说的是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其次,在池塘生态系统这个“污水处理厂”中,底部物质(淤泥或沉淀物)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质决定水质,底部淤泥恶化必然导致水质恶化,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净化能力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净化能力,系统就会紊乱和崩溃(鱼病发生),说的是池塘底部沉淀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养水先养底”;其三,在池塘生态系统这个“污水处理厂”中,在污染低的时候驱动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输入是靠光合作用,其中的“工作人员”是藻类,而污染高的时候能量输入单靠光合作用是不足的,还必须补充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其中的“工作人员”是细菌。说的是在不同污染负荷情况下,池塘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生物之间的差别,所以,前期(低产)养藻,高产(后期)养菌。

(西选并修编"通威池塘生产力促进项目专家林文辉采访实录"一文)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