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的那些事儿:蓝藻水华之四、分区(水槽)养殖模式(130、131、132)
简介:林文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社会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探索健康养殖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曾参与国家兽医协会《水产执业兽医考试指南》编写,翻译美国奥本大学池塘环境经典专著《池塘养殖水质》和《池塘养殖底质》,奠定了我国池塘生态研究理论基础。
以下文章来自于林文辉的QQ空间连载文章:池塘里的那些事儿!已出版成书,内容很多,西南渔业网经少许调整后将分批转载分享!
130关于蓝藻水华(9)
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关联的。蓝藻水华控制四部曲——提高碱度、促进流转、搅动底部和轮捕轮放,是环环相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将这四部曲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高效光合作用系统!
前面说过,蓝藻水华是池塘生态系统恶化的一种外观表象,也就是说,任何水质恶化,都有可能以蓝藻水华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从本质上讲,只要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健康,自然就不会发生任何水华了。
(1)提高碱度。碱度低的水体生产力低,饲料承载能力低(净化能力小),水体容易污染,也就容易恶化。产生蓝藻水华的概率自然也就高。这是水质属性本身的缺陷。所以,通过提高总碱度,矫正水质属性,是控制蓝藻水华的基础,也是高产、高效生态养殖的基础。
(2)水体流转。提高水体碱度必然大幅度提高藻类组成的多样性和各种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藻类密度提高的同时也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表层有效营养素随着透明度的降低而减少,反过来加速水体局部营养素的缺乏。因此,通过强化水体流转,确保光照补偿水体微量元素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连续持续补充,使得池塘在整个光照期间都能保持高效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池塘的总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了蓝藻优势的发挥和太阳辐射的浪费。
(3)搅动底部。整个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必然带来池塘水体微量营养素的快速减少,进而导致高效光合作用不可持续。因此,必须从池塘的“营养库”——底部沉积物里“调用”微量营养素。另外,藻类吸收微量元素后变成了藻类的组成成分,最后死亡沉淀或通过食物链的粪便回到池塘底部的营养库里。所以,通过搅动池塘底部,一方面提高底部微生物活性促进微量元素的矿化速度,另一方面加速微量元素的释放,以满足池塘水体中藻类高效光合作用的需要,避免由于微量营养的短缺引起生态系统恶化而导致蓝藻水华的出现。
(4)轮捕轮放。通过碱度的提高、水体流转和底部搅动,使得池塘藻类的初级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意味着藻类的生物量也会大幅度提高,因此,藻类的生物量消费——物质的循环与转移也必须同步提高,否则生态系统会因为大量藻类生物量的积累而快速失衡和老化,形成水华。所以,前期必须提高次级生产力的生物量以平衡初级生产力的生物量;同时,高效的初级生产力也会促进次级生产力生物量的快速增加(即鲢、鳙的快速生长),快速增加的次级生产力生物量反过来导致生态失衡,必须加以控制。即通过轮捕轮放将池塘次级生产力的生物量控制在与初级生产力相适应的水平上。如果次级生产力的生物量跟不上,则采用物理方法强制消费(4’)。
总而言之,蓝藻水华的控制本质上是维持生态系统的高效光合作用与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生物量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与稳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手段可以解决所有生态问题。不要相信世界上有是么一种灵丹妙药可以彻底解决蓝藻水华的问题。任何通过药物杀灭蓝藻来控制水华的手段都只能是饮鹫止渴!
131关于分区养殖模式(1)
近年来大江南北在流行一种新型养殖模式——推水养殖。该模式是从美国引进的,原名为“分区养殖”。由于整个养殖过程都需要动力将水推进养殖区,故名推水养殖。
分区养殖,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的池塘里分出“养殖区”和“净化区”,基本结构如下图:
养殖区的主要结构由槽式养殖池、推水装置和集污排污装置所构成。
分区养殖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投喂饲料的鱼类圈养于小范围的区域中(约占总水面的2%~5%),通过控制鱼类粪便并及时清理,减少污染;同时将水体95%~98%的面积转化为水质净化区域,并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污染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水域的饲料承载能力,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实践表明,采用分区养殖模式,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并达到减少污染、节水减排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分区养殖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
(1)改变养殖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由于养殖鱼类限制在小范围内,水质尤其是溶解氧便于控制,减少水质昼夜变化对鱼类造成直接影响,提高饲料利用率,即达到提高生长速度,又降低饲料污染,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应激从而提高鱼类的健康水平,减少病害发生。
(2)减少养殖过程污染。集中圈养、集中投喂,便于残饵、粪便等池塘养殖主要污染物的直接收集与转移,减少污染。
(3)便于管理、降低能耗。局部水质控制如溶解氧控制能耗大幅度降低;便于观察与管理,如疾病预防、治疗;降低投喂、捕捞等工作量和人工成本。
(4)便于综合利用。由于不同鱼类分开养殖,避免主养品种与控水养殖品种相容性问题,净化区可更加合理地搭配养殖品种,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5)提高水质控制效率。分区养殖可从三个方面降低污染,首先是残饵粪便可大部分直接收集转移;其次是养殖区优质水质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污染;其三是净化区天然生产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参考《鱼塘减排及防病养殖新模式》,作者,丁建华)
132关于分区养殖模式(2)
水槽是分区养殖模式的主体设施部分,常见的材质有水泥结构,也有钢架结构辅以玻璃钢或不锈钢片。最简易的有木桩辅以帆布甚至防水油毡,只要能隔水,都可以用来做水槽。
建设中的水槽(图片来自丁建华,2014)
水泥池
帆布池
防水油毡
可谓五花八门,“丰俭由人”。一般单个水槽的宽度约4~5米,长20~25米,深1.5~2.0米。体积120~150立方米。根据池塘面积大小设置相应个数的水槽。当然,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养殖品种、池塘大小等,没有完全一致的模式。
大家关心的一个很普遍问题是“产量”,这取决于具体池塘的生产力、养殖水槽占总池塘面积的比例以及集污排污效率和分区后池塘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情况。按有关报道,养殖水槽的载鱼量国内一般在60~100公斤/立方米之间,国外报道的叉尾鮰可高达500公斤/立方米。
目前许多报道的产量大多只给出水槽的产量,很少给出按整个水体计算的平均产量,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例如,池塘原来产量1500公斤/亩,集中养殖在2.5%的范围内,以水槽面积计算,则亩产最基础的起点是1500/2.5%=60000公斤/亩。以水深1.5米计算,即产量为60公斤/立方米。如果产量不高于这个基数,那使用这种模式是失败的,因为平均产量根本没提高。
另请点击:林文辉说水产养殖专区 有系列精彩奉献!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