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雨天的鱼塘管理
在淡水鱼类池塘精养的环境条件下,做好鱼塘管理工作,是保证鱼类正常生长,使之达到预期产量的关键环节,而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指适当的投饵、施肥、控制水质。
由于鱼类属变温动物,把适当的水温作为鱼类生长的基本指标,就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3~10月为鱼类生长期,而此间有两个最佳生长期,即4~7月上旬和9~10月上旬。加强最佳生长期内的鱼塘管理,对保证池鱼正常生长更有其特殊意义。
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每年的5~6月常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此时即使水温适宜,但由于气候反常,打乱了池塘中鱼类赖以生存及生长的正常的水环境,致使鱼类染病,生长停滞,甚至死亡,往往对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水 质
阴雨天气的气象特征主要是光照对水体的作用减少乃至消失,而光照的消失足以成为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水体中溶解氧的充足与否是制约鱼类生长及生存的重要因子在低氧和缺氧的情况下,有机质分解受到抑制,水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受到破坏,营养盐类的再生成就发生了障碍,还会导致腐植酸类的积累,在嫌气微生物的分解和还原作用下,还会产生如硫化氢一类的特殊毒物。。而溶氧的来源90%左右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在持续两天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力减退至低点,每升水体溶氧量往往降至3毫克以下。
腐植质过多还会导致pH值下降,与毒性产生协力作用,使池水陷入毒化状态。而pH值的下降,可引起鱼类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同时,鱼类对饵料的消化率也会随之降低。
饵料生物种群变化在上述水质条件下,可食浮游植物生长量远远不能满足滤食性鱼类的摄食量,最终可导致资源的枯竭。此时,池水大多呈黑褐色或青黑色,这种水体中常以鱼类不能利用的蓝、绿藻为主体,而蓝藻的过甚又是池塘产生“水变”的重要因素,加速了鱼类生存条件的恶化。 上述两点对鱼类的生长生存可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实践证明:每升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以下,鱼类就会发生;轻度浮头;至0.6~0.8毫克时严重浮头;降至0.3~0.4毫克时就开始死亡。
pH值低于5.5时,不仅影响鱼类生长,还可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在拉网操作密集的情况下,便可一触即发,导致暴发性鱼病的形成。而蓝藻类所致“水变”及众多增大池水氧债的因子,又成了降低pH值及溶氧量的潜在因素。
管 理
持续雨天,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是至关重的。
主养鲢鳙鱼的池塘,应将以施肥为主改为以投粉状、糊状精料或草浆为主。粉碎性饲料可直接为滤食性鱼类所食,既可解决吃食问题,又可避免猛肥造成的池水缺氧恶化,并可减少浪费,改善池塘环境,促进鱼类生长,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主养吃食鱼的池塘,如青饲料供应不上,应及时补足精饲料,做到精青配合使用,但其不能占鲢鳙的精料指标。鲢鳙应根据水质状况,以鱼重的3~5%投放精饲料。做到有太阳才施肥,根据水质状况,以少施勤吃为主。
以无机肥料为主,严禁在水中直接堆放大草培肥或投放未腐熟的有机肥,以减少耗氧因子。如池水已灌塘,可串换一部分,补充一部分自然水域的新水,以直接增加溶氧及可利用的浮游生物种群,有条件的必须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如无增氧机,亦可适时投放长效鱼浮灵,增大溶氧源,以解决池水的缺氧问题。
强化鱼病防治措施,除常规寄生虫病的防治外,重点预防传染病。
含氯量30%的漂白粉作为常规药物,在精养鱼塘使用时,必须用连续2次的方法,即间隔24小时1次,每次1~2ppm。使用生石灰,一般半月1次,每次以30ppm浓度泼浆为好。亦可按市面供应的有效新特药物进行防治,并及时清除残饵,注重食场及池塘的定期消毒,清除污染源。
如池鱼已感染出血性败血症等病,必须按上述方法及时治疗,严禁拉网捕鱼。实践证明,此时上网的鱼如有回池的,回池多少可能就会死多少。
正确使用捕鱼网具。如池鱼载重量较大,在感染病的前提下,可选用较大网目的网具捕鱼,尽量使不上市的鱼不上网,以减少受伤机会,防止细菌感染。在已发病的鱼塘用过的网具,不经常消毒处理禁止串地使用,以避免人为的传播鱼病。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