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病”产生的原因及应对
我们都知道溶解氧对于鱼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缺少氧气,养殖鱼类轻则会出现缺氧、浮头,重则还会发生大规模的泛塘现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希望池塘的溶氧量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然而大家却很少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水中溶解气体的含量过高时,养殖鱼类的生理状态会不会受到影响呢?在氧气过饱和状态下,鱼类的生理状态就一定是最佳的吗?
养殖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当水中溶解气体的含量过高时,容易导致鱼类发生气泡病,特别是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更大。因此在养殖水体中,溶解气体的含量过高也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溶解气体只有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养殖鱼类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鱼类的气泡病及其与溶解气体含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气泡病的成因是什么呢?
过去,人们认为气泡病是由于鱼苗吞食水面的气泡进入肠道导致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一般认为气泡病成因是由于鱼类长时间生活在溶解气体分压总和过高、超过水层静水压较多的水体中,使溶解气体在其体内皮肤下、血液中等部位以气泡状态游离出来,轻微的气泡病引起鱼苗游泳失去平衡,严重的会导致血中的气泡集聚,造成血管栓塞、引起昏迷和死亡。
▼▼鱼苗的气泡病
▼▼对虾患气泡病后的组织切片
鱼类患上气泡病时,身体表皮下会有许多气泡,眼球突出,解剖可以看到常见肠道里充满气体,有的还可以在动脉壁血液中见到气泡,体表中的气泡都发生在胸鳍、尾鳍和尾柄等部位。一般来说,在鱼苗和幼鱼阶段容易发生,成鱼发病较为少见。
既然气泡病只有在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的情况下产生,那么问题的本质就转移到了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原因。
那么,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溶解气体在水中的饱和含量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盐度等条件下,气体(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两种)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1L水中所含该气体的量,用ml/L或者mg/L每两种单位表示。在这种状态下,气体从水体中逸散的速率等于在水体中的溶解的速率,这种平衡状态下的气体含量就称为气体的饱和度。
无论是氧气还是氮气,其在水水体中的饱和度共同受到三个因素影响:水温、压力、盐度。
- 水温
随着水温升高,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其饱和含量也会随之下降。
- 压力
压力包括气压和水压,两者的作用效果相似。
如果外界大气压升高,那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饱和含量也会升高。因此在晴天,由于气压高,养殖池塘中的溶氧水平也会较高,而在阴雨天气压降低,水中的溶氧水平会随之大幅降低,因此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需要开增氧机持续增氧,也就是这个道理。
而水压主要与水位深浅有关,水位越深,产生气泡时的溶氧含量就越高,其关系可以通过下面这张表格说明。
从上表可以看出水温越高、水体越浅,发生气泡病的风险就越大。在夏季对于较浅的水体,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很强,很容易发生氧气过饱和,超过鱼类的忍受限度,从而发生气泡病。
- 盐度
在传统的淡水池塘,在盐度上无特别大的差异变化,而对于海水池塘来说,随着盐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会逐渐降低。例如,在25℃时,盐度为5的池塘其溶解氧饱和值为5.61ml/L,而在盐度为35的池塘中,其溶解量只有4.73ml/L。
因此在水温低、气压高、盐度低的水体中更容易出现氧气过饱和的现象。特别是秋冬季节的淡水养殖池塘,气泡病的发生概率会有所升高,在这一阶段要尤其要注意防范气泡病的发生。
为什么在大坝泄洪时,在河道的下游鱼类容易发生气泡病?
我国一些大型水库其深度常年可达到60-70米深,水温常年较低,因此在水库泄洪的时候,水从高处冲向大坝下的缓冲池,水流夹杂着大量空气冲击进入下游河道,使河道中的溶解氧含量急剧上升,很容易使气体达到过饱和状态,富含溶氧的水体在向河道下游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水温升高时溶解度会下降,就更加容易导致气体过饱和现象的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气泡病的发生取决于水中溶解气体的总压力(包括氧气和氮气)超出所处水层的静流体静压力的程度。如果仅仅是一种气体高度饱和而溶解气体的总量不饱和的情况下也是不会发生气泡病的。
例如,用打入纯氧的塑料袋运输鱼苗时,水中的溶氧量可以达到40mg/L,但是这时候并不会产生气泡病;再如,在3~4米水深处,总溶解气体饱和度达到了130%~140%,也不会发生气泡病,关键就是因为在3~4米水深时,总溶解气体的压力并没有超出该水层的流体静压力。
当鱼类患了气泡病是迅速将其转移到正常水体中好还是缓慢转移比较好?
鱼类的气泡病类似于人类的潜水病。
潜水病大多经常发生在没有经过逐步解压过程就离开高压区的工人身上和那些从深度为200英尺(60米)或更深的水中急速上浮的戴水肺潜水的潜水员身上。当人体周围的压力突然下降,人体内的氮气形成气泡,气泡进一步积累到关节处,从而引起膝部、肘部、髋部或肩部痛疼。潜水病的其他症状表现为腹部绞痛、皮肤瘙痒、呼吸困难和晕眩等。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种失调症可能引发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类似地,鱼类自身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急剧增大,也会产生功能性失调。因此在解救患病鱼类时,应该要缓慢的将患有气泡病的鱼转移到气体含量正常的水体中,即气泡病的解除也需要一个缓慢适应的过程。
那么,该如何预防气泡病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很多细菌性疾病都是气泡病的继发性疾病,正是因为气泡病造成的组织损伤给了病原菌更多的可乘之机,因此,气泡病的防治不可轻视。在生产上,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气泡病:
1.合理使用增氧机
在传统的淡水池塘,在水温为25℃时,饱和溶氧量为8.25mg/L;当水温为30℃时,饱和溶氧含量为7.56mg/L,这种溶氧水平在实际的生产中是非常容易达到的,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晴天午后,池塘表层水体往往达到过饱和。这时候打开增氧机,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用上层的富足的溶氧补偿下层的缺氧状态,可谓是一举两得。
2.适当增加水深,稳定增氧能力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水位越浅、水温越高,越容易发生气泡病,因此理想的池塘应该是有深有浅,在水深位于1.5-2.5米比较适宜。同时为了稳定并防止后期缺氧,每亩需要两台1.5KW的增氧机,以便于在晴天午后和阴雨天气使用。
3.适当采取遮阴措施
在夏季炎热的高温天气,光合作用过强是气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当的遮阴,不仅能够起到降温、减少昼夜温差的作用,还有利于控制溶解氧水平。
近年来出现的“渔光一体”模式就具有很好的遮阳效果,是未来新能源农业的发展方向,既利用了太阳能,又能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总结: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氧气和氮气溶解度过高会引起气泡病这一生理性疾病,主要与水温、水压等条件的剧变有关。了解气泡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对水产养殖的健康生产、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