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不知我国的饲料行业和大豆研究人员是否知道这样一个科研论证:豆粕的粒度大小这个物理特性,是决定豆粕品质的重要指标和主要因素,正是美国人研究发现:中国的豆粕样品比世界上其它产地豆粕粒度差异更小、均匀性更高,也就是中国豆粕品质是更优更好。
这一论证对于增强振兴发展中国大豆产业的信心,是不是有一定参考意义。
豆粕的品质由许多特性决定,比如豆粕的粒度和颜色等物理特性。豆粕的粒度经常被忽视,但从原料的流动性和储存的角度来看,它对饲料厂的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营养师们也在关注豆粕粒度的均匀性,因为均匀的颗粒可以提高动物的消化率和增重率。
研究豆粕粒度的数篇论文表明,近期,有研究分析了来自不同原产地(阿根廷、巴西、印度、中国与美国等国)的豆粕粒度,发现不同产地的豆粕粒度存在很大差异,而同一产地样品的粒度差异微乎其微。结果显示,来自美国的豆粕样品平均粒径为1,070μm,有84.1%介于理想范围。
而原产于中国的豆粕样品比其它产地的样品粒度的差异更小,均匀性更高。印度豆粕样品的粒度分布最差,平均粒度最大,在理想范围内的颗粒比例最低,还含有大量的明显不属于大豆的杂质。
美国的饲料标准规定,饲用豆粕粒度的理想范围介于250到1700μm之间。符合这一标准的豆粕可以直接混入搅拌机,无需额外粉碎。因此,在饲料生产过程中节省了成本。因为,粉碎在饲料生产的成本中占比20%以上,而且这一加工步骤中原料的收缩率还有1%到3%。因此,降低粒度能够节约饲料生产成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避免饲料中形成细小颗粒。
在美国,压榨过程中经过干燥和冷却的豆粕通常还会通过粉碎和定型,减小粒度,以符合尺寸规格的要求。
豆粕的物理特性及品质仍然是一个经常被低估的重要指标。然而,关于豆粕粒度对动物生长表现、肠道健康和饲料生产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证明,它对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在购买高品质豆粕的决策过程中应当予以充分考虑和高度重视。
从豆粕等研究看,美国人在科研上的研究深入、系统、实用和合作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在发表影响重大的《玉米产量世界的 7 大奇迹》报告时,他把整个技术团队和合作支持的农场主、种子商等具体名字都提出来,并表示致谢,体现出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