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轮虫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06/24 18:46:34  浏览次数:561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轮虫培养一种重要饵料浮游动物的人工大量培养方法。轮虫个体小,世代周期短,培养方法简便。特别是海产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能适应较大范围温、盐度的变化,繁殖力强,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是养殖鱼、虾蟹类幼体期的优良饵料。轮虫人工大量培养成功,对促进海产鱼类人工育苗与养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概况 轮虫培养的研究始于淡水种类。早期的研究者都特别注意轮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后来转向培养、繁殖和营养生态工作。19世纪末叶,莫帕斯(E.Mau-pas)最早从事轮虫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日本伊藤隆在对褶皱臂尾轮虫生理、生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水培养、保存以及作为饵料用于饲育海产仔稚鱼的问题。60年代后培养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在生产上已广泛用作海产仔鱼初期饵料。对于轮虫的饵料价值日本也进行过很多工作。此外,斯皮特勒(P.Spittler,1969)曾对波罗的海的狭甲轮虫〔Colurella colurus(Ehrenberg)〕和十字龟甲轮虫变种(Keratella cruci-formis var.Eichwaldi)进行了培养实验。中国50年代后期已开始轮虫的培养和利用的试验。60年代进行了褶皱臂尾轮虫的大量培养方法和繁殖生态条件的研究并开始培养利用。80年代为适应水产养殖事业发展的需要,轮虫的大量培养与利用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把轮虫视为养殖海产动物稚仔期的重要饵料生物。

种类与分布 轮虫纲(Rotatoria)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或线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还是独立为门,至今尚无定论。褶皱臂尾轮虫是轮虫纲、单卵巢目(Monogononta)、游泳亚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 Pallas)的代表。分布很广,已知约1500种以上,大多数为世界种,在淡水浮游动物中占重要地位,而在海洋中约50种,数量也不多。营海洋浮游生活的主要为游泳亚目的种类,分布于沿岸浅海,尤其河口低盐水域。褶皱臂尾轮虫广泛分布于中国从温带到热带的半咸水和沿岸水域。日本把背甲长于210微米(平均238.9微米)的和小于210微米(平均160.3微米)的褶皱臂尾轮虫分为L型和S型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品系。经对两个品系进行分类学的研究,定为两个亚种:L型为(B.plicatilis tipicus),S型为(B.plicatilis rotundiformis)。

形态特征 轮虫个体微小,体型多样,有圆筒形、长形、袋形和球形等,外被透明的角质膜,体前端头部为丛生纤毛的轮盘(见图)。褶皱臂尾轮虫的轮盘发达,角质膜增厚成为光滑、透明的被甲。足部粗长,环状无节,前端有趾是本属主要特征。体腔内部比较复杂。口位于轮盘纤毛环的腹面,漏斗状,依靠纤毛摆动,滤食水流中的食物。口后方咀嚼囊内的咀嚼器发达,嚼碎的食物经膨大的胃和肠被消化、吸收后,从肛门排出粪便。生殖系统由单个的卵巢、卵黄腺和输卵管构成。成熟的卵经输卵管、泄殖腔排出,粘于足基部,在体外进行胚胎发育。雄性轮虫寿命短,极难见到,躯体不及雌体的一半,假体腔内主要是一个发达的精囊,无摄食运动。

生物学特性

生态习性 轮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褶皱臂尾轮虫喜在有机质较多的水域中生活。能耐受2‰~50‰范围的盐度变化,盐度在10‰~30‰时生长较好,15‰~25‰时生长、繁殖最好。在5~40℃温度范围内能生长繁殖,较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5~40℃,而以30~35℃为更适宜。最适水温因不同类型而异。L型轮虫在25℃时繁殖率最高,S型轮虫在34℃时最高。S型在低于15℃水温条件下不繁殖,而L型在5℃条件下仍能繁殖。该属轮虫分布限于pH值为6.6以上的水域。但褶皱臂尾轮虫对pH值的变化,适应性广,培养的适宜pH值为5~9,在pH7.5~8.1范围内密度高。休眠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1.5‰~35‰,最适为15‰~20‰。但对突然大幅度的盐度变化,耐受性较差,须逐渐过渡才能适应。休眠卵在5~35℃温度范围内可孵化,最适温度为20~25℃。轮虫食性广,摄食小球藻、杜氏藻、扁藻等单细胞藻类以及细菌、酵母、小型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中国培养轮虫多用扁藻,日本主要用酵母和小球藻,藻类中以绿藻的营养效果较好。轮虫可能摄食的饵料大小为22~30微米。

褶皱臂尾轮虫

生活史和生殖习性 褶皱臂尾轮虫存在单性生殖世代个体和两性生殖世代个体。其世代交替现象是雌虫不经交尾产生非需精卵、经过单性发生产生雌虫的单性生殖和经过交尾之后产生需精卵的两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单性生殖雌虫称为不混交雌虫(amictic female)。产生需精卵的雌虫称为混交雌虫(mictic female),需精卵不经受精排出体外,进行单性发生,产生雄虫;如在事先交尾受精,则形成受精卵,即休眠卵。诱发两性生殖产出休眠卵的原因,因品种不同而有其特异性。环境等外部原因,遗传等内部原因均对两性生殖有重大影响。

L型雌体轮虫有的个体生长到被甲长达140微米即可抱卵,一个个体产卵数约10个左右,最多达24个。卵在25℃水温下1天内孵化。刚孵出的小轮虫摄食小型藻类,迅速生长。变态为成体的轮虫在20~25℃条件下,12小时之内产卵。孵化以后的寿命,在25℃条件下,估计为3.4~4.4天。褶皱臂尾轮虫的单性生殖增殖迅速,如在平均温度22~24.5℃,盐度22‰~25‰,饵料充足的条件下,经10天培养后,群体密度由原来的3个/毫升增加到610~980个/毫升,增长200~300倍。温度25℃,饵料供应充足,经10天培养,由1个/毫升增殖到1500~2000个/毫升,增长1000~2000倍。

培养方法 培养技术可分为小型培养和大面积培养两种。

小型培养 

种虫从野外自然水体中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分离出来,或取保存的休眠卵在适宜的温、盐度条件下孵化得之。常用的培养容器为各种玻璃缸、水族箱、广口陶缸或小水泥池。所用海水需经过滤以消除敌害,用清洁淡水调节盐度,添加少量人尿以增加有机质,然后按1~3个/毫升比例接种轮虫。常用饵料为扁藻等单细胞藻类、各种酵母、微生物团絮等,单独使用或配合使用。每日投饵两次,达到饱食为度。投饵密度扁藻以2万~5万个细胞/毫升、硅藻以30万~50万个细胞/毫升为宜。随着轮虫密度的增高和环境因子(如温度等)的变化,及时调整投饵量。每次投饵后轻轻搅动,使饵料分布均匀,增加水中氧气。在培养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和繁殖密度,生长良好的轮虫,个体肥大,肠胃饱满,游动活泼,多数成体带夏卵。如有多数轮虫不带卵,或带休眠卵、沉底、不活跃以及出现雄体、死壳等,说明生长不良,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条件适宜,经过一段时间(10天左右)轮虫密度达到200个/毫升以上,即可全部采收利用,取部分种虫接种到培养了扁藻或小球藻的另一容器中,再次培养。或适量采收,供作饵料使用,在原容器中补充水量,继续培养。前者为接种法,一次培养;后者为间收法,连续培养。

大面积培养 

可用室外水泥池或土池培养,建池地点须便于海水排灌和引入淡水。使用前进行药物清池,按每立方米水体中鱼藤精2克和六六六粉10~15克比例,混合使用。此法成本低,可杀灭敌害生物,不伤害浮游生物。清池后,灌入过滤海水达到要求深度。如系砂滤海水,应先接种藻种,然后施肥。主要施氮肥和磷肥。每立方米水体硝酸铵50克,磷酸二氢钾5克,柠檬酸铁铵0.5克。也可施用其他肥料。以后每隔5~7天追肥1次。追肥时间和施肥量依水池中藻类含量而定。待池中饵料藻类繁殖到一定数量后,接种轮虫入池。接种密度一般为50~1000个/升。在培养过轮虫的水池中,有休眠卵存留,可不接种或少接种。

培养期间应注意:①适时、适量追肥,继续繁殖藻类,使池中饵料藻类经常处于适宜数量范围。大量培养,亦可投喂面包酵母、或添加了油脂的油脂酵母。②为控制池水保持适宜盐度和正常水位,应随时灌入淡水或新鲜海水调节。③注意水质变化,发现有异常迹象,立即输入新鲜海水。④经常检查轮虫生长和繁殖情况,及时处理。轮虫繁殖到一定密度,即可采收或间收,供作饵料使用。用XX14或XX18号筛绢制作的浮游生物网采捕,或用光诱法诱集轮虫,用水桶舀取。合理采收,一次不宜太多,方能连续大量培养,保证育苗饵料的持续供应。

为下一次培养准备种虫,当轮虫发育良好,达到较大密度时,突然中断投饵,饥饿几天,促使产生休眠卵,然后从池底吸采休眠卵,装瓶蜡封;或仍任其留存池中作为种虫备用。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