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保护不能过度依赖“卫星执法”

发表时间:2023/12/22 07:22:30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302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只要从天上看到变绿了,应付了卫星就行”。

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利用卫星技术手段,持续开展土地卫星遥感影像图片(简称“卫片”)执法检查,督促各地对问题图斑开展排查整治,有效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卫片执法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精准之处,且“卫星视角”盲区容易为局部整改、虚假整改提供空间。

刚刚结束的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耕地问题做出重要指示: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在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的当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保护耕地、强化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反复强调,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自然资源部门依靠卫星图斑比对执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的确有效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但在地方执行层面,还需警惕过度依靠卫星图斑进行机械执法。

比如报道中提到的,有村民的窑洞顶、荒山荒坡、闲置宅基地被误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被执法部门进行罚款和强制要求整改。而一些真正违法的图斑,却能通过各种变通手段应付来自卫星视角的检查,进而让整改流于形式,以致出现局部整改甚至虚假整改的情况。

而为了保护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国家出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的政策。但一些地方出于利益考虑,则利用卫星图斑机械执法的漏洞,大量制造不能利用的假耕地。

比如,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实施补充耕地项目时,为了追求卫星上拍出来的补充耕地面积增加,甚至将补充耕地的坡地梯台间的田埂进行破坏,只为了符合投影宽度小于1米算耕地的要求。至于新增补充耕地有没有机耕道、有没有排水沟、农户能不能用、会不会被冲毁,这些问题却不在考虑范围内。

可见,上述做法不仅不能保护耕地,在各级财政紧张的当下还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应。

对此,还需加强执法的实效性。对新增补充耕地在卫星图斑比对的基础上,加强耕地质量的实地验收。建议让农业农村部门、耕地最终经营主体参与方案论证和验收工作,以确保新增耕地可以高效使用,避免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还有一些地方,错误地将荒山荒坡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但执法部门依然按照卫星地图进行比对和机械执法,要求将荒坡改为耕地。这不仅让这些荒山荒坡失去了种植林果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的比较优势,使得当地农户彻底失去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能,还让这些强行改成的耕地,也难以种植粮食作物而最终抛荒。

事实上,自然资源部执法局在解读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时就明确指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只能将卫片执法图斑作为发现违法行为的线索,所有违法问题必须经严格规范的调查取证后,依法依规作出行政处罚,绝不能将卫片执法图斑直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但实际情况中,仍存在多重梗阻。报道中,多名乡镇干部表示,发现图斑有问题要想勘误,需要一级一级往上反映,程序走下来至少要90天。而在现实中,如果在一定时限内无法按卫星结果恢复土地性质,上级就会对下级进行严厉问责。

因此,为了避免机械执法,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对用途认定错误或不精准的图斑,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及时进行动态纠正,对存在争议的违法情况在没调查清楚事实之前,不宜简单粗暴向下传导压力。

另一方面,对真正违法的行为要加强执法力度,而非简单依赖图斑比对,有关部门不妨加强实地调查力度,避免一些违法地块通过盖绿色塑料布、种临时绿植式的假整改蒙混过关。这对于及时堵上利用卫星图斑机械执法的漏洞,十分必要。

而这,也是各方形成合力,牢牢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的应有之义。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