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研究员:揭秘饲料蛋白如何决定黄颡鱼繁殖力与仔鱼质量

发表时间:2025/10/17 11:15:13  浏览次数:11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在水产养殖领域,黄颡鱼凭借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的特点,成为市场热门品种。然而,亲本繁殖性能差、仔鱼成活率低等问题,一直制约着黄颡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5年第十五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韩冬研究员,围绕“饲料蛋白质及相关功能性物质对黄颡鱼亲本繁殖和仔鱼质量的影响”展开深度分享,用扎实的实验数据为产业破局提供了科学方案。

一、研究背景:黄颡鱼产业的“繁殖痛点”与营养关键

黄颡鱼的产量提升,离不开优质苗种的保障。但在实际养殖中,营养不足或失衡会给黄颡鱼亲本带来一系列问题:性腺发育迟缓、卵子质量差,导致受精率、孵化率双低;产卵量减少、精子活力不足,再加上鱼苗畸形率高、抗应激能力弱,最终影响养殖效益。

韩冬研究员指出,亲本在繁殖前期的营养强化是关键——蛋白质作为饲料中占比最高、成本最大的成分,不仅是合成卵黄物质和精巢组织的基础,其特定氨基酸(如精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还能直接调节性激素分泌与性腺发育。此外,HPG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营养调控亲本性成熟的核心通路,卵黄蛋白原(VTG)更是胚胎和仔鱼发育的“能量源泉”。

但当前产业面临三大疑问:鱼类亲本饲料是否“鱼粉最优”?豆粕、菜粕等植物蛋白是否真的“营养不行”?大豆异黄酮这类功能性物质,会促进还是抑制亲本繁殖力?针对这些问题,韩冬团队设计了三组核心实验,给出了科学答案。

二、实验一:饲料蛋白水平,决定亲本繁殖力与仔鱼质量的“黄金区间”

为明确黄颡鱼雌性亲本的最适饲料蛋白水平,团队以体重32.24±0.22g的黄颡鱼母本为研究对象,在25-31℃水温下,设置5个饲料粗蛋白水平(34.4%、38.8%、44.2%、49.3%、52.7%干物质),开展42天养殖实验。

1、生长与饲料利用:蛋白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实验数据显示,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升,黄颡鱼母本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呈现“先升后稳”的趋势——当蛋白水平达到44.2%后,增长逐渐趋于平缓,过高的蛋白(如52.7%)不仅不会提升生长性能,还会增加分解供能的负担,导致成本上升和氮排放超标。

2、繁殖性能:44.1%是性腺发育的“临界值”

从形体指标与繁殖力来看,低蛋白水平(34.4%)会显著损害繁殖性能,而性体比(反映性腺发育程度)随蛋白水平提升先增后稳,通过拟合分析得出,黄颡鱼母本性腺发育的最适饲料蛋白水平为44.1%。

同时,适宜的蛋白水平(44.2%-49.3%)能增强母本机体脂质合成与转移能力——血浆中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升高,为卵黄生成提供充足原料;卵巢中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如cyp19a1、ar、erp)表达上调,进一步促进雌激素合成与卵黄积累。

3、仔鱼质量:47.7%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畸形率

仔鱼质量是产业关注的核心。实验发现,当饲料蛋白水平提升至47.7%时,仔鱼畸形率显著降低,饥饿状态下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出膜后第九日仔鱼存活率与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证明高蛋白饲料能为仔鱼提供更充足的先天营养储备。

实验一结论:

黄颡鱼雌性亲本的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4.1%-47.7%,其中44.1%侧重性腺发育,47.7%侧重提升仔鱼质量。

三、实验二:植物蛋白并非“劣质替代”,菜粕表现优于鱼粉

长期以来,鱼粉因氨基酸组成均衡,被视为水产饲料的“优质蛋白源”,而豆粕、菜粕等植物蛋白因含抗营养因子(如非淀粉多糖、单宁),常被认为会影响鱼类生长。为验证这一认知,团队设置鱼粉(FM)、豆粕(SBM)、菜粕(RSM)三组饲料,对比其对黄颡鱼母本(64.56±0.45g)繁殖性能的影响。

1、激素分泌:植物蛋白更能促进雌激素合成

实验结果颠覆传统认知:豆粕和菜粕组的黄颡鱼母本,血浆中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卵黄蛋白原(VTG)含量均高于鱼粉组,且菜粕组的腹脂率、血钙、产卵量等指标甚至优于鱼粉组,证明植物蛋白能通过调节激素分泌,促进亲本繁殖力提升。

2、仔鱼质量:豆粕有“短板”,菜粕与鱼粉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豆粕组虽能提高亲本繁殖力、卵径和孵化率,但仔鱼畸形率显著升高,三日存活率显著降低,这与豆粕组卵巢中总氨基酸含量降低有关;而菜粕组的仔鱼孵化率、畸形率、三日存活率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且能显著降低卵巢皮质醇含量(缓解应激反应),综合表现更优。

实验二结论:

植物蛋白可作为黄颡鱼亲本饲料的有效蛋白源,其中菜粕在繁殖力和仔鱼质量上表现优异,可部分替代鱼粉;豆粕虽能提升繁殖力,但需解决仔鱼质量下降的问题。

四、实验三:大豆异黄酮是“双刃剑”,高浓度损害繁殖性能

大豆异黄酮作为豆粕中的功能性物质,具有天然植物雌激素活性,其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团队以16.95±0.35g的黄颡鱼母本为对象,设置不同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开展60天室内循环水养殖实验。

1、生长性能:高浓度异黄酮抑制生长

实验发现,饲料中大豆异黄酮含量越高,黄颡鱼母本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越低——2000ppm的高添加量会显著降低生长性能,还可能造成肝脏损伤(血浆生化指标异常)。

2、激素与繁殖:“促合成却阻成熟”

大豆异黄酮虽能提高血浆雌二醇(E2)和卵黄蛋白原(VTG)含量,表现出雌激素效应,但这些合成的VTG无法有效整合至卵泡内,反而会抑制卵母细胞生长与成熟——高浓度组的性腺指数和卵径显著降低,繁殖性能受损。

3、仔鱼质量:畸形率升高,存活率下降

从仔鱼表现来看,大豆异黄酮会显著增加仔鱼畸形率,降低9日龄仔鱼存活率和消化酶活性,导致后期仔鱼体长、体重发育迟缓,且浓度越高,负面影响越明显。此外,大豆异黄酮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短期(1个月)抑制脂肪生成,长期(2个月)则促进腹脂堆积,进一步影响繁殖性能。

实验三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黄颡鱼母本是“双刃剑”,低浓度可能有微弱促进作用,但高浓度(如2000ppm)会损害生长、繁殖性能和仔鱼质量,这也是豆粕组仔鱼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五、产业应用建议:分阶段营养强化,选择专用亲鱼饲料

基于三组实验结果,韩冬研究员为黄颡鱼产业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分阶段营养强化,精准匹配需求

1、培育期

重点补充高质量蛋白质、磷脂和n-3高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为性腺发育打基础;

2、产前/产中期

使用蛋白水平44.1%-47.7%的专用亲鱼饲料,兼顾性腺发育与仔鱼质量;

3、产后

侧重营养恢复,为下一次繁殖储备能量,避免因产后虚弱影响后续繁殖。

(二)蛋白源选择:菜粕可优先替代部分鱼粉

在蛋白源选择上,无需盲目依赖鱼粉——菜粕因繁殖性能优、仔鱼质量好,可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源;豆粕虽能提升繁殖力,但需通过工艺改良(如去除部分大豆异黄酮)或搭配其他蛋白源,改善仔鱼质量问题。

(三)警惕功能性物质风险,避免高浓度添加

大豆异黄酮等功能性物质的添加需谨慎,避免高浓度使用;同时,切勿用普通商品成鱼饲料喂养亲本——亲鱼饲料的营养配比(如蛋白水平、氨基酸组成)与成鱼饲料差异显著,误用会导致繁殖性能下降。

六、结语

韩冬研究员的研究,不仅为黄颡鱼亲本饲料的精准配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打破了“鱼粉最优”“植物蛋白劣质”的传统认知,为水产养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营养调控技术的不断优化,黄颡鱼产业将在“提质增效”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E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一线"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