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人口众多,保障食物供给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大食物观,建立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水产业就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最重要产业形式,与传统农业中的种养业相比更少争夺土地,同时广袤的海洋也为其提供了充裕的发展空间。
在过去的数十年,水产养殖是世界农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也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世界人口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和营养。水产养殖可以节约饲料粮,饲料效率是陆生动物养殖的2~7倍;排放废物与温室气体少,仅是陆生动物的1/12,整体而言更为环保。水产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微量元素,是健康的食品,也是开发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的重要资源。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水产养殖国,养殖产量约占全球的60%。水产业不仅在过去为确保我国食物安全供给、提供优质和健康的食物来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新形势下、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在我国食物安全、居民饮食结构调整、环境可持续利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一)渔业资源与捕捞
1. 渔业资源与捕捞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陆续实施了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双控”制度、海洋捕捞“零增长”、“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等渔业管理措施。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捕捞产量从2015年的1.53×107 t压缩至2022年的9.51×106 t ,对减缓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应衰退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
在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方面,我国实行负责任捕捞的管理措施,初步掌握了目标海域和目标鱼种的渔业资源状况、开发潜力、中心渔场形成机制以及适合的渔具和渔法,形成了一批可规模化开发的新渔场和后备渔场。“十三五”时期,我国远洋渔业的年产量维持在2.2×106 t,约占我国海洋捕捞年总产量的15%。在农业农村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专项支持下,开展了南极磷虾的连续探捕调查,支撑了我国深度参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磷虾渔业管理进程,为我国南极磷虾渔业规模跃上10万吨级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内陆和近海渔业方面,我国对内陆和近海渔业资源实行在恢复和养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以需求为导向,围绕渔业资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聚焦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瞄准渔业科技前沿、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区域性综合性技术难题,系统谋划,推动近海渔业资源养护与捕捞、远洋与极地渔业等产业紧密衔接,大幅提高渔业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2. 渔业资源与捕捞的发展趋势
坚持绿色发展,贯彻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渔业资源环境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造绿色、科技引领绿色的驱动力效应,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措施,坚持养护渔业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系统价值。到2025年,休禁渔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捕捞总量保持在1×107 t以内。目前,我国渔业已进入“渔达峰”阶段,即渔业捕捞量控制在峰值以内,未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将会进入“渔中和”阶段,即渔业捕捞量等于渔业资源的增长量,渔业捕捞量保持在最大可持续产量水平。
做好统筹兼顾、协调创新。按照渔业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资源要素配置比例,集聚全国渔业科研优势资源,科学布局渔业资源科技创新方向,改善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实现创新驱动现代渔业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适时推进和实施渔业配额制度。
(二)水产养殖与海洋牧场
1. 水产养殖与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22年水产养殖产量为5.57×107 t,占我国水产总量81.1%,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0%。
在养殖技术与模式方面,淡水养殖及其整体空间不断拓展,养殖模式创新与实用技术发展成效显著,养殖设施装备与智能管理技术快速进步。海水养殖主产区产量呈“北高南低”态势,贝藻类养殖是生产主体,鱼类养殖量占比小,南方地区的发展速度快于北方地区。养殖品种与方式具有区域性特点,黄渤海区以贝藻类的底播、吊笼和筏式养殖为主,南海区以鱼类网箱养殖为特色,东海区则介于二者之间。深远海养殖得到快速发展,深水网箱仍是开展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通过大型养殖平台引领深远海养殖向产业化发展,大型养殖工船成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在遗传育种方面,自2010年以来,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和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不断完善,突破了水生生物全基因选择育种实际应用的技术瓶颈,建成国际上首个水生生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了229个水产新品种,建成86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初步构建了全国水产良种体系。
在营养饲料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水产饲料生产大国,2021年的水产饲料生产量达2.29×107 t。在饲料原料方面,鱼粉作为水产饲料的重要蛋白源,对外进口依赖度较大,我国年产量仅为4×105 t,每年需进口约1.2×106 t;鱼粉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23年达到17 500元/t的历史新高;受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全球鱼粉供应量增长空间有限。虽然我国水产饲料产量增速较快,但在饲料原料加工特性、微颗粒开口饲料生产工艺、饲料精准生产管理及数字化工厂等方向的技术设备水平仍然较低。
在病害防治方面,主要特点是病害种类多、病害频发常态化、发病诱因复杂以及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在我国水产养殖业数十年的稳步发展过程中,病害防控主要采用以抗菌药物为代表的化学防治策略,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药物残留污染水生环境并威胁水产品安全等负面影响日趋严重,对各种渔药的使用愈发谨慎。国家鼓励并倡导采取更为绿色、安全、环保的病害防控措施。
在海洋牧场方面,建设进展迅速,在短时间内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建设实验期(1979—2006年)、建设推进期(2007—2015年)和建设加速期(2016年至今)3个阶段。在建设实验期,共投放了28 000多个人工鱼礁,建立了23个人工鱼礁实验点;在建设推进期,投入资金约49.8亿元,建设鱼礁约6.09×107 m2,形成了海洋牧场约852.6 km2;在建设加速期,已有覆盖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四大海域的13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获批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成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在智慧养殖方面,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11年在江苏省建设了我国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在养殖技术优化创新、集中集约用海水平显著提升和养殖模式丰富多样的基础上,特别是深远海大型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产业形式和模式的广泛推广及应用,使水产养殖智慧化技术和产品成为研究重点与销售热点。环境监测、自动投饵、远程监控和病害监测等经济实用、操作简便的管理软件与设施设备应运而生。结合精准识别、智能分析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建立了精准投喂、繁育数字化管理、疫病监测预警和粪便自动清理等技术系统,提高了渔业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 水产养殖与海洋牧场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水产养殖将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向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提升精准化、装备化、智能化水平。通过生物技术创新,推进水产育种精准化,研制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新品种;开发新型饲料原料和添加剂,提升基于动物健康、环境安全与品质提升的饲料精准调控技术;加强致病机理研究,提升免疫水平,加强疫苗技术和装备研发,实施精准化病害防控;推进大水面渔业以养鱼为中心向以养水为中心转变,实施定量的精细化管理;加强跨学科合作、标准化生产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等研究。
在智慧渔业方面,未来将继续扩大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推广,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运用深度学习等新型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补齐我国渔业发展短板,提升渔业生产和管理水平,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网络化控制,实现高效发展;突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渔业的约束,实现绿色发展;全力推动渔业全产业数据开放、融合、共享、应用,加快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三)水产品加工和流通
1. 水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发展现状
水产品加工和流通是连接渔业产业链中水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渔业“三产”协调融合发展、保障水产品常年优质安全供应、实现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通过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引进,支持了水产品加工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冷冻 / 冷藏水产品、鱼糜制品、休闲食品、干制品、罐藏食品、海藻食品、水产饲料、生物制品加工的水产加工体系以及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电商等新型物流模式为补充的水产品流通体系。
我国自主生产的可用于规模化加工的水产品原料种类众多,其中单一品种产量超过1×105 t的有70种。按品种结构来看,我国自产的水产品主要以鱼类为主。鱼、虾、贝、藻可用于生产和加工丰富多样的蓝色食品(如健康食品、保健食品)、水产饲料(鱼粉)、农业用品、生物制品等,已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整体来看,自主生产的水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加的同时,水产品进口量也持续增加,为拓展我国水产业发展空间、保障优质水产品安全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水产食品加工方面,依据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等不同梯次等级。初级加工主要是对水产原料进行简单分级、清洗、去鳞、去头、去内脏、保鲜、腌渍、调理等初步加工,制品仍保留原始水产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特征的产品,如冻全鱼、冻鱼块、咸鱼、鱼干等。精深加工指按一定要求改变原材料固有的形体特征或规格分布,或同时借助某些技术手段修饰改变其本体品质特征的产品,如鱼片、脱脂黄鱼、烤鳗、调理食品、水产罐头、鱼糜制品、鱼酱油等。
近年来,在低值水产品或水产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中,通过应用现代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挤压技术、生物定向酶解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等,已经研制出一大批可以综合利用的产品,包括水解鱼蛋白、蛋白胨、甲壳素、鱼油制品、紫菜琼胶、河豚毒素、海藻化工品、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等。但部分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二次环境污染、产品生产成本偏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2. 水产品加工流通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水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将大幅提升。一是更好满足消费者对快捷方便水产食品的需求。不同年龄消费群体对水产品的消费形式有很大不同,如年轻消费者无论收入高低,对水产品消费的第一选择是方便快捷、烹饪方便简单。二是更好满足水产品加工产业本身发展的需求。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的加工率超过80%,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处于2∶1~4∶1。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但水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7.8%,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渔业产值之比仅为0.3∶1。三是更好满足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水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梯次加工体系,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显著延长渔业产业链、提升渔业价值链,增强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水产健康食品产业将迎来大发展。新阶段,我国不仅迫切需要开发更加安全、卫生、味美、方便的水产食品,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质,而且还有必要利用水产原料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出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同时,充分发挥水产品与陆生食品资源“阴阳互补”的健康功效,系统解决国民健康需求等重大社会关切,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此外,水产品加工模式也将发生重大改变,今后将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提升传统加工水产品的品质,大力发展水产品冷藏保鲜技术,机械化、智能化水产品前处理及精深加工关键装备,生物加工等绿色加工模式,建立和健全水产品加工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
本文摘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3年第4期
作者:张文兵,解绶启,徐皓,单秀娟,薛长湖,李道亮,杨红生,周慧慧,麦康森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