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鱼篓子……一个都不能少
发表时间:2024/11/21 16:54:39 来源:瞭望智库 浏览次数:248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对发挥渔业在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中的作用,做出了全面部署安排。渔业作为践行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在利用深远海、内陆大水面等宜渔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水产品一直是国人餐桌的重要组成。渔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同时也具有养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迫切需要树牢大食物观,加快构建更为稳健的国家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米袋子”安全,并且“菜篮子”“肉盘子”“奶瓶子”“鱼篓子”哪样也不能少,让食物供给量足、质高、结构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端得更好更健康。
渔业相比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涉及内容更为复杂,一般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生产特性又可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我国不仅有广阔的内陆水域,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在水产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捕捞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产业布局。作为渔业大国,我国水产品年产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渔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如何补齐短板,扩大优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渔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是中国渔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为此,瞭望智库采访了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请他阐释在大食物观下发展渔业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宜渔则渔”是时间概念也是空间概念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曾经的“猪粮安天下”到如今的“一个也不能少,缺了哪样都不行”,保障多种食物供给,正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体现。
14亿多的人口大国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健康、优质、美味的水产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成为国人餐桌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从保障基本民生、食品安全乃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角度讲,水产品是农产品和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水产品不像口粮、油料、生猪这么敏感,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刘新中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水产品在国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粮食安全可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宜渔则渔,全方位多途径拓展江河湖海渔业发展空间,构建多元化水产品供给体系。具体实施了加快建立宜养水域滩涂保护制度;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按照“一水一策”原则积极发展湖泊水库增养殖;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开拓新渔场新资源,加强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大优质海产品运回力度;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开发调理、预制、干制等水产食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等多种措施。
当然,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时期中国渔业应走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路线。
走中国特色的渔业产业发展之路,要充分考虑我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以目前的国情来看,满足食物供给是当前渔业的根本要求和主责主业。‘守着金山银山要饭吃’不是真正的保护,有资源不利用,也是一种浪费,但前提是要可持续利用。”刘新中说道。
他认为当前我国渔业应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宜渔则渔,优化生产布局、巩固基本产能,加强设施建设、提高产出效率,培育新兴业态、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渔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全面提升渔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开发丰富多样的水产食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概括起来,就是强养殖、稳捕捞、拓空间、促消费。
另外,在刘新中看来,“宜渔则渔”理念,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全面利用,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更要看到时间上的长期变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境形势,所应该采取的渔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刘新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渔业的要求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宜渔则渔”的“宜”也是一个变量,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秉持符合阶段性特点和技术进步发展的理念。
2 离渔业强国还有多远?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品生产大国,2023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16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50.48千克,远远超过全球人均水平。
实际上,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在资源禀赋有限、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为满足国人对水产品的需求,中国渔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调整渔业方向,扩大养殖优势。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中首个实现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我国内陆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域面积3.1亿亩,适宜开展养殖生产的内陆水面面积约1亿亩,宜渔水域面积广阔。
当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对渔业的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我国也正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迈进。在新时代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但同时,渔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补齐短板。
目前我国渔业生产总体还较为粗放,需要改变管理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刘新中认为,我国渔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水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对水产品的需求都不一样,水产品既要保数量又要保多样。”他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渔业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也对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今后渔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养殖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水产品质量安全也一直是民众关切的话题。
目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态势。我国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连续11年稳定在99%以上,市场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从10年前的93.6%,提高至连续9年95%以上。刘新中说:“95%这个数字和其他食品相比,似乎不是特别高。实际上,我国的水产品标准大部分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所以达标点很高。另外,水产品的产业链条较长且复杂,较其他农副产品、食品更难储存和保鲜,因此合格难度会更大一些。”
但是,目前令刘新中较为头疼的问题是,有关水产品的食品安全谣言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了恐慌和误解,危害了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此,刘新中表示,从监管部门自身角度讲,未来应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多向消费者传递正确的声音,也希望能够借助媒体力量,传播正能量,减少食品安全谣言对水产行业的伤害。
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捕捞业仍然是重要的水产品来源。比如,我国民众日常消费的带鱼、鲅鱼等品种,还无法人工养殖,只能依靠捕捞天然的资源获取。目前,捕捞业存在资源约束和安全风险,关键要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刘新中介绍道。在他看来,捕捞特别是远洋渔业因为涉及多学科融合、多领域交叉等问题,管理环节多,管理要求高,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性提升。刘新中相信,中国人民性格中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能够支撑我们在发展远洋渔业中披荆斩棘。未来,我国需要坚持遵循全球渔业管理规则,加强科技赋能,精准绿色捕捞,实现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化、集约化和智能化
水产品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食物,在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专家基于对我国水产品生产、消费和进口历史的分析研究认为,水产品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其将在2043年达到8543万吨的峰值。由此可见,未来国内水产品生产的供应总量还需不断提升,以满足居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水产品经济效益好,较普通粮食作物的收益更高,是很多地方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刘新中认为,国家对江河湖海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将水产品作为必不可少的蛋白质供给来源。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意味着渔业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转型升级。
刘新中表示,新时期我国渔业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和安全统筹,加快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提高产业生态化、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
具体而言:
一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一味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盲目提高单产的养殖方式,促进渔业发展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上来,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赋能上来。
二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针对渔业资源利用强度高、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变过去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方式,科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合理压减捕捞生产,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把渔业资源过高利用的强度缓下来,把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转变管理方式。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将发展的思路和重心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步提升上来,转到更加注重生产和生态相互协调上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产出控制,健全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通过修订完善渔业法,深入推进依法治渔,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措施、法律的手段,破解长期制约渔业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提升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西南渔业网对内容略有删减)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