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生鲜产品品质提升:瓶颈及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19/07/21 21:02:09  浏览次数:323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摘 要:水体污染及达标天然养殖水面的日益萎缩似乎是导致我国高品质生鲜淡水鱼越来越少的原因, 但据观察和研究尚有其他重要原因有待深入探讨.论文系统梳理了关于淡水鱼品质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剖析了淡水鱼品质研究中未被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即:价格一直未能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 养殖户单位收益偏低;淡水鱼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好品质卖不上好价格, 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养殖、看护、运输成本高不利于养殖企业 (或养殖户) 的良性发展;养殖产业市场组织结构障碍不利于行业产品品质提升.指出了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在淡水鱼养殖产业中不可简单复制.最后, 提出了促进高品质生鲜淡水鱼市场兴盛的主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等成为全球瞩目的共同话题.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高速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淡水鱼类是我国人民饮食中的高质量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从2008年以来, 每年产量稳定达到2000万吨以上, 2015-2017连续三年年度总产量均超过3000万吨, 其中大宗淡水鱼类青、草、鲢、鳙、鲤、鲫、鲂占等7个品种占有很大比重, 上述七大品种的淡水鱼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众所周知, 淡水渔业生产首先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体污染及达标天然养殖水面的日益萎缩.由于高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围湖造田、房地产及工业项目的沿湖开发, 适合淡水鱼类繁养殖的天然水体面积已日渐萎缩.例如, 位居华中腹地的湖北省向有“千湖之省”美誉, 据统计, 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北全省百亩以上的天然湖泊数量为1332个, 目前仅存728个, 减少45%.除了湖泊数量大幅减少外,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也十分严重.据统计, 2015年, 湖北全省IV类和劣于IV类水质标准的湖泊数量占湖泊总数的72%以上.此外, 由于面积缩小、江湖阻隔、水体污染以及过度养殖捕捞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湖泊还普遍存在着生态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淡水渔业生产面临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传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日渐枯竭.据我国著名淡水鱼类研究专家曹文宣院士[1]研究, 长江作为全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卵苗采集场, 近年来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监测数据徘徊在1亿尾左右, 仅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监测量的0.3%.不断萎缩的湖泊面积和水质的日趋劣化, 以及天然淡水鱼种质资源和产量的日渐下滑的直接后果是野生淡水鱼产量目前已经下降到近乎微不足道之境.例如, 长达6000多公里的长江天然水域捕捞年产量已不足10万吨, 而目前我国淡水产品的年产量已达3100万吨以上.2013年以来, 我国淡水养殖面积一直稳定在5900千公顷左右, 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3%以上.总之, 人工养殖淡水鱼产品已占据淡水渔业绝对优势地位是不争的事实.

据笔者多年观察和调查, 在数千万吨年产量的背后, 是我国淡水鱼产品品质的日益劣化.除了公认的环境污染、投喂不当等因素之外, 我们认为有必要探究导致淡水鱼生鲜产品品质劣化的深层次原因.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些问题, 对保障我国的淡水渔业产品质量安全, 对于促进淡水渔业健康、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淡水鱼业生鲜产品品质在很大程度上讲也就是要做到产品的无公害.关于淡水鱼质量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有着很强实践性的课题, 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养殖技术、管理学及公共政策多个学科, 范围极广.实践方面则主要沿着技术和管理两个方向展开探索.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 针对水产渔业产品质量问题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条主线.目前, 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一般是通过案例研究或者区域研究的形式, 分析研究鱼类生长环境 (水体质量、不同区域、不同生物栖息地如红树林等) 与鱼类产量、发病率、死亡率等之间的关系, 此类研究往往建立在科学的取样和严格的物理化学实验检测的基础之上.国外学者的研究绝大多数属于此类研究,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堪称汗牛充栋[2,3].

国内针对淡水鱼质量养殖技术方面的众多研究成果中, 有代表性的为戈贤平[4]的《大宗淡水鱼安全生产技术指南》, 该书从养殖种类介绍, 养殖安全环境要求, 饲料安全与精准投喂, 养殖安全管理技术, 病害防治与质量安全, 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赵永锋[5]等剖析了我国淡水鱼养殖存在的养殖系统粗放, 设施化、机械化程度低, 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宋怿[6]阐明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意义, 他认为, 需要对淡水渔业的养殖、捕捞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 (如水域环境监测;苗种、饲料、渔药及其他投入品质量安全的管理;生产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等) .李娜[7]认为, 一方面, 环保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地对水源水、养殖池塘水质和底质等环境质量特别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控非常必要;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也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万慧珊等[8]也从有害物残留角度从技术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鉴于淡水渔业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和环节极多, 限于篇幅, 我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人工养殖 (非野生) 淡水鱼的生鲜产品品质问题.我们的分析起点是, 假设淡水鱼种苗是安全无公害的, 养殖水面和水源初始也是无公害的;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淡水渔业 (养殖业) 产品生产过程中从鱼苗到成鱼上市这个过程中面临的生鲜产品品质安全问题.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 针对淡水渔业生鲜产品长期存在的若干为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 力图进行创新性的分析,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1 淡水鱼生鲜产品品质研究中未被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1 淡水鱼价格一直未能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 养殖户单位收益偏低, 不利于产品品质提升

据笔者的研究与观察, 我国的淡水鱼价格长期以来都是偏低的, 一直未能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 渔业养殖户单位产品利润率低下, 因此, 养殖户一般只能通过增加产量来增加收益, 从而导致淡水鱼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品价格一方面体现了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成本, 另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单位产品及整个产业的利润状况, 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产业的竞争生态.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之中, 淡水鱼产品是人们摄取优质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这种状况决定了淡水渔业一直以来扮演着民众的生活必需品的角色, 这种角色的定位, 既有历史的因素, 也有现实的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通过工农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一方面获取了发展工业的原始资本;另一方面通过压低农产品 (大农业产品, 包括淡水渔业产品在内) 价格的办法保障了对城市的基本物资供应.改革开放以后, 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 农产品的价格逐渐由市场决定.由于淡水渔业本身的基础地位和该产业的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结构特征, 以及产品价格决定中的路径依赖, 使得淡水渔业生鲜产品的价格一直偏低.从价格指数上来看, 鱼类价格不仅低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也低于肉禽和鲜菜价格的涨幅, 更低于货币M2增速.详见图1.图中横轴1-10分别对应2006年-2015年, 鱼类2015年价格指数因统计暂缺, 为避免图形失真, 其数据为估计值.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 (2006-2015) 计算整理.

低下的价格水平使得整个淡水渔业的发展陷入“产品劣质化”的“低档行业”困境之中, 行业中经济主体维持低水平再生产也直接制约了淡水鱼养殖行业生鲜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

1.2 淡水鱼市场信息不对称, 好品质卖不上好价格, 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产品和服务的真实品质信息是其价格决定的重要前提.在市场中, 好品质可以卖上好价格, 但不一定能卖上好价格.低劣品质的产品也可能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监管失位等原因而鱼目混珠流入市场.

淡水渔业生鲜产品品质提升:瓶颈及对策探析

图1 2006-2015年我国肉禽、水产等价格指数走势图

Fig.1 Chinese poultry price index et al.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6 to 2015

目前, 在淡水鱼产品市场中实现优质优价还任重道远.一方面是优质淡水鱼产品的信息甄别机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天然或者接近于天然生长起来的无公害淡水鱼产品卖出好价格, 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和地方并不太多, 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品牌建设方面和营销方面的原因, 有资本投入和运作方面的约束, 也有销售渠道建设及保质保鲜设施建设滞后的因素, 有淡水鱼的产销特点, 等等, 不一而足.另一方面, 在如何将劣质产品拦在市场之外的问题上, 虽然一直有质量检验检疫等技术部门的努力, 但在中小农产品交易市场尤其是广布城乡结合部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 如何快速识别淡水鱼的品质方面也还面临诸多困难.众所周知, 由于当前总体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大江、大河、湖泊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例如, 有千湖之省的湖北, 水质达到二类及以上安全水质的湖泊寥寥无几, 不少的湖泊水质达到劣五类, 根本不适合于鱼类生长.但是, 在诸多被污染湖泊中出产的存在不同程度公害、品质低劣的淡水鱼产品目前仍在大量流向各类中小农产品市场, 或就近出售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或通过好坏掺杂混装等方式以有效躲避质检等监管部门的检查而远销外地.

此外, 由于部分民众的消费观念存在误区, 所谓“一个便宜三个爱”的观念仍有不小市场.据笔者观察和走访, 目前, 有为数不少的人宁可购买价格低廉但品质没有保障的淡水鱼, 也不愿意花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无公害的淡水鱼产品.

1.3 养殖、看护、运输成本高不利于淡水鱼养殖企业的良性发展

渔业养殖户的养殖、运输、看护成本是渔业生产经营成本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 养殖成本包括对鱼塘的开挖、清淤、消毒、池塘四周堤坝构筑、清水注入等一系列生产前期的准备工作方面的投入.或者是承租天然湖泊、水库等水体的租金、湖岸或水库堤坝维修等方面的投入等.在正式进行渔业养殖前, 鱼苗的购买及运输费用支出 (运输费用有时由鱼苗公司承担, 但终归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此种情况下, 鱼苗的价格款项中会包含运输成本在内) , 这笔费用对渔业养殖户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鱼塘或者水库、湖泊在放养鱼苗后, 鱼苗在成长过程中及长成成鱼出售之前, 渔业养殖户必须支出不菲的看护成本.看护成本一般包括人工工资 (或者其影子价格) 的支出;相关监控设备的购买、安装及运行费用支出;以及必要的防护设施建设支出等构成.随着渔业养殖场地规模大小和建设水平的不同, 这些支出的总量和结构会存在差异.一般养殖场地规模越大, 防护设施建设工程量越大, 相关设备和人员数量愈多, 看护成本也会越高.可以肯定的是, 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渔业养殖户的看护成本也会相应增加.从淡水鱼产品的价格和人工成本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走势来看 (参见图1) , 渔业产品的价格升幅低于后者的增幅, 因此, 淡水鱼生鲜产品单位利润趋于下降, 产业发展的价格竞争力有所上升, 但总体品质则呈下降趋势.

成鱼出水以后的运输和保鲜也是渔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在运输中发生的运输费和保鲜费用从中长期来看, 会随着燃油价格和保鲜冷藏设备价格的上升而递增, 从而增大渔业经营管理中的运输成本和保鲜成本, 在运输费用的总体构成中, 人工工资的上升也会推高运输费用.上述各类成本的上升显然不利于养殖企业的良性发展.

1.4 淡水鱼养殖产业市场组织结构障碍不利于行业产品整体品质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集体土地分包到户, 单个农户的土地面积在很多地方十分有限.总体上北方东北三省、内蒙等省份单个农户土地面积较大, 但淡水水体偏少, 适合开挖鱼塘从事淡水养殖的地方相对不多, 而且成本较高.南方江河湖泊纵横, 但单个农户的土地地块较为狭小.天然湖泊以及水库水体养殖因环境保护日渐受到限制, 因此, 从总体上看, 淡水鱼业养殖户的规模普遍较小.为数众多的经营者一方面使得市场趋于完全竞争, 市场平均利润率低下, 不利于养殖企业 (养殖户) 走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创新之路.也使其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 容易产生机会主义的经营行为和道德风险, 经营理念短期化.另一方面, 规模狭小、数量众多的养殖企业对于淡水鱼养殖过程的天然无公害监管、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及市场准入等方面都意味着更多的信息沟通, 更复杂的情况, 更多的相关监管人员、设备费用支出以及更大的管理工作量, 因此, 也面临着更高的单位人工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这些都对渔业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状况也不利于淡水渔业整个行业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

2 淡水渔业生鲜产品品质提升镜鉴:来自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2.1 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国的小龙虾产业大规模发展是在2000年前后.主要的产地一是湖北潜江, 二是江苏盱眙, 两地在发展小龙虾产业方面虽然有各自的举措, 但总的特点和成功之道如出一辙.

(1)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小龙虾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

首先, 现代化的养殖基地是打造农产品和相关企业优势品牌的必要前提.目前, 湖北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35万亩, 高标准建成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基地, 26个千亩以上的连片基地.龙虾企业产业链综合产业值达到150亿元, 拥有莱克水产、华山水产2家国家级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 在小龙虾出口创汇方面, 潜江市占湖北省的60%, 占全国40%以上, 连续9年位居全国县 (市) 第一, 实践证明, 潜江市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中已经掌控第一话语权.其次, 现代化的产业基地需要通过打造龙头企业优势品牌将产品和服务强有力地推向市场.例如, 经过多年培育经营, “盱眙龙虾”已位居国内淡水水产品品牌榜首, 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潜江龙虾产业则在全国“两分天下有其一”, 在湖北省占有龙头领先地位, 享有“世界龙虾看中国, 中国龙虾看湖北, 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

(2) 通过推广生态养殖和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这方面湖北潜江的经验可圈可点.一是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下, 虾肥稻香, 一田多用, 农民合计亩产综合收入5000元左右.“虾乡稻”大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在育种技术方面, 及时抢占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 按照“高水平、高标准”和“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 投资3亿多元, 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标准化、工厂化小龙虾育苗基地.三是通过精深加工向产业末端要效益.通常, 小龙虾食用后的虾壳成为垃圾被废弃导致巨大浪费, 因为其中的甲壳素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利用这一价值, 潜江率先探索, 自1997年起就开始研究甲壳素的加工和销售, 通过官产学研的四方合作模式, 将潜江打造成为“世界甲壳素之都”, 潜江也成为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目前, 甲壳素龙头企业华山水产年处理10万吨废弃虾壳, 年生产甲壳素4000吨,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高密度壳聚糖、壳寡糖等高附加值产品3500吨, 年产值达20亿元.

(3) 通过现代化的市场运作将产业做大做强

江苏盱眙较早就成立了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 大力发展特色店、会员店、自主品牌连锁店, 通过统一标识、统一资源、统一培训, 很好地打造了盱眙龙虾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模式, 健全了市场组织主体, 完善了市场结构.颇负盛名的盱眙龙虾节, 多年以来一直是由盱眙龙虾协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和主办.湖北潜江则是通过多个政府部门的联动和协作, 按照“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市场运作”的方式, 成立了潜江市水产品产销协会、湖北小龙虾产业协会、“虾乡稻”大米加工协会等80余家水产品、水稻种养、收储、加工、销售、物流等中介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为企业和农户建立了纽带, 密切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带动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上述举措, 小龙虾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形成了包括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生态养殖、品牌及资本运作、加工出口、健康餐饮、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产城融合等从产前、到产中及产后和售后废物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 一方面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 另一方面提升了产品品牌美誉度, 同时, 还有效延长了产业的价值链, 增加了养殖业的整体收入水平.

2.2 小龙虾产业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在大宗淡水渔业发展中不可简单复制

从潜江和盱眙两地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餐饮领域的小龙虾产业无疑已跻身于奢侈品之列.以单只重6钱的小龙虾为例, 17只为1斤, 每斤尾重以20%计, 共约5斤小龙虾才能得到可食用的1斤尾重.若小龙虾价格为20元/斤, 则1斤虾尾价格已高达百元人民币, 价格不菲.这还只是从原材料的价格来计算的.如果以熟食的价格为起点来计算, 则每斤可食用小龙虾价格更高, 一般至少达到200元每斤以上.普通淡水鱼价格, 鲢鱼、鳙鱼、草鱼一般每斤单价在10元上下, 青鱼和白鱼价格稍高者15元上下, 而且这些鱼的可食用部分比例可高达90%, 有的甚至更高.显然, 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大宗淡水鱼走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之路, 尤其是走向奢侈品的歧途, 既不太现实, 也难以被市场所接受.因为, 第一, 两者的市场定位有着本质的不同.淡水鱼产品属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 从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运行中的产业政策来看, 淡水鱼产品的生活必需品定位难以改变,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保持淡水鱼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当是长期政策.希望通过不健康的资本运作, 人为炒高淡水鱼价格的行为从国家的产业政策来看是不被允许的.第二, 大宗淡水渔业市场广阔, 产量极大.全国淡水鱼产量年产达到数千万吨, 据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 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3062.3万吨, 大宗淡水鱼的总产量达到2105.3万吨, 而同在2015年, 全国小龙虾产量为60万吨.显然, 相对于小龙虾市场而言, 大宗淡水鱼既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 也是一个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希望依靠一般的市场化运作提高整体市场的产品价格水平不太可能.因此, 笔者认为, 小龙虾产业成功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大宗淡水渔业的发展而言仅部分可资借鉴.

3 促进我国高品质生鲜淡水鱼市场兴盛的主要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的淡水鱼市场产量巨大,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中低端品质淡水鱼产量不少, 产地极广.无公害、味道鲜美的高品质淡水鱼产量有限, 产地相对较少.为提升淡水鱼市场整体水平, 促进淡水鱼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我们认为, 未来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 牢牢守住淡水渔业认证的关口, 牢固确立淡水鱼产品品质安全的技术和设施基础

淡水鱼的生长离不开水, 水质的好坏对淡水鱼的品质影响很大.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业已证明, 由于鱼类生活在鱼池或者水库等水体中, 水池或水库的水质及池底 (库底) 中的重金属铅、镉、汞、砷等有害元素容易在淡水鱼进食过程中富集残留于鱼体, 因此会在人们食用淡水鱼过程中被人体摄入, 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有鉴于此, 除了定期对淡水鱼养殖水源地的水质以及养殖池塘水质和底质等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特别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控之外, 还需要在淡水鱼养殖行业中大力推广“淡水鱼市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切实开展无公害淡水鱼产品基地环境认证.无公害淡水鱼产品必须是按照淡水养殖生产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 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无公害淡水鱼产品必须做到满足生产环境无污染, 养殖过程遵循完全按规定、按比例、有计划用药和投放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产技术标准, 产成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达标等多方面条件和要求.为了达到上述条件和要求, 必须做到:一是对淡水鱼养殖基地进行严格认定.对淡水养殖的水源、土壤等生产环境质量进行严格检测, 不达标的必须按照有关标准通过技术手段整改到位;二是按照淡水养殖生产的技术规程和标准进行用药和管理;三是生鲜淡水鱼产成品进入交易市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目前, 根据相关规定, 我国的淡水鱼产品基地要获得农业部和国家认监委批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首先必须通过有关技术部门对生产基地的“产地认定”.

3.2 打造优质品牌, 确保淡水鱼优质产品的市场基础

良好的口碑效应是保持优质产品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打牢优质淡水鱼生鲜产品的市场基础, 需要通过市场机制, 运用政策引导扶持和苦练内功, 将一批产量大、品质优良, 具有较好物质技术基础, 管理现代的生产基地建设成为无公害淡水鱼优质生鲜产品基地.为此, 需要对渔业生产企业的市场组织进行创新和优化, 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资助支持平台建设等方式打造若干质量优良、深受市场信赖的淡水鱼生鲜产品无公害龙头企业和优质产品品牌.这样既有利于规范淡水鱼养殖产业中产品的生产和贯彻质量标准, 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同时, 也有利于形成淡水鱼养殖产业中良好的市场价值导向.既可以让优质者在市场中有优价, 确立行业发展的健康导向;又有利于形成生鲜淡水鱼市场中不同层级的次级市场, 切实改变当前生鲜淡水鱼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从根本上扭转淡水渔业总体质量下滑的不利局面.显然, 这对提高淡水鱼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及增加渔业养殖户 (场) 的收入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 近年来, 随着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 已经有不少优质、安全、有特色的生鲜淡水鱼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并且价格远远高出普通水产品.可以预见, 在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下, 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福利生活的追求, 质优价高的绿色淡水鱼生鲜产品定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3.3 借鉴小龙虾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 努力创建不同品质层级的区隔式的淡水鱼市场

如前所述, 淡水鱼市场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市场, 因此, 从总体上大幅提高价格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从市场的内在规律来看都不太现实.考察当前同为生鲜市场的“蒙都”草原牛羊肉、“中粮”猪肉、“褚橙”等的成功经营案例, 借鉴潜江、盱眙两地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我们认为, 我国的淡水鱼市场可以朝着建设一个存在不同品质层级、面对不同消费诉求、不同收入群体的区隔市场的目标努力.具体措施是:首先, 积极推行“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模式, 在符合条件的现有大型渔场和养殖基地引入战略投资者, 促进传统的养殖企业或者渔场走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经营管理之路.其次, 基于淡水鱼的易腐、易坏的生鲜农产品特性大力整合现有冷链物流配送系统, 确保无公害味道鲜美的淡水鱼尽可能原汁原味走上市民餐桌, 这也是淡水鱼建设和巩固区隔市场的生命线.第三, 整合现有规模较大、品质优良、管理规范的现代养殖企业 (养殖户) 资源, 加强淡水渔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制定高标准的行业规范和一整套入会及退出制度.第四, 在不违反国家和地方有关禁渔制度安排的前提下, 适当改变传统的淡水鱼年底集中上市的状况, 有效平抑淡季和旺季的供求矛盾, 及由此引起的淡水鱼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第五, 借鉴小龙虾专业餐饮连锁的建设办法, 加强对淡水鱼消费终端的建设和拓展, 建设广布城乡的高品位品牌鲜鱼馆, 变革传统的淡水鱼主要以生鲜产品走上居民餐桌的消费模式.

此外, 建议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联合执法, 加大对各类偷鱼、害渔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从根本上有效降低护渔成本, 等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 制约淡水渔业生鲜产品品质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1) 淡水渔业生鲜产品价格水平落后于物价涨幅导致养殖户单位收益偏低; (2) 淡水鱼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3) 较高的养殖、看护及运输成本制约着淡水渔业养殖企业 (或养殖个体户) 的良性发展; (4) 行业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提升我国淡水渔业生鲜产品品质一方面要借鉴潜江和盱眙等地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 另一方面要在渔业认证、品牌打造等方面采取系统化的创新管理措施.

作者:肖文韬 赵晓飞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8BGL107);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2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