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原鲤的生物学特征及人工养殖

发表时间:2017/11/09 00:00:00  作者:张峰  浏览次数:4718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张峰

摘要:岩原鲤是长江上游名贵土著鱼类,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过度捕捞以及长江水域的污染等原因,使得岩原鲤野生资源的破坏极为严重。本文概述了岩原鲤的形态特征、食性、栖息习性、生长特点、生殖习性等生物学特征,同时简略介绍了岩原鲤人工繁殖的情况。

关键词:岩原鲤;生物学特征;人工养殖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T.chang) )属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ininae),原鲤属( Procypris)。俗称:岩鲤、黑鲤、岩鲤鲃、墨鲤、水子、鬼头鱼。是长江上游名贵土著经济底栖鱼类,目前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四川及重庆境内长江水系的干支流中。

岩原鲤的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小,本身在自然界中的资源就偏低。而且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含肉率高,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也带来了强度捕捞等后果。

由于过度捕捞以及长江水域的污染等原因,使得岩原鲤野生资源的破坏极为严重,再加上长江上游干支流筑坝建闸等原因,不仅阻隔了岩原鲤迁徙至产卵场的通路,而且使得长江上游水位大幅度上升,这对岩原鲤的生存环境因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岩原鲤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不仅其资源正在严重下降,而且在分布上也有缩小的趋势,这点从长期以来各方面的渔获数据就可以看出。在由乐佩琦教授和陈宜瑜院士主编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便将岩原鲤列为易危物种。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岩原鲤体形近似于鲤鱼,体侧扁,略呈菱形,背部隆起,腹部圆平,在头部与躯干部的交界处有一明显凹陷(岩原鲤的生活习性及其资源保护,施白南)。头部相对短小,约占全体长的1/6,眼径大,侧上位,约占头长的1/8,眼间距大于眼径,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具两对须,吻须、下颌须各1对,唇发达,具乳突,唇后沟中断。头呈深黑色,腹部银白色,鳍呈灰黑色,尾鳍后缘黑色,体色比普通鲤鱼要深,在阳光下呈现淡紫色。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具珠星,鳍呈黑色。

岩原鲤背鳍外缘平直,基部较长,具有鳞鞘,最末一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具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尖形较短,末端一般可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位置前后相差不大,末端伸达肛门。臀鳍外缘平直,最末一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具锯齿,较背鳍刺粗壮,基部具鳞鞘,尾柄细,尾鳍叉形,上下两叶等长。

鳃耙短,呈枝针形紧密排列。峡部较宽,鳃盖膜在前鳃骨后缘的下方与峡部相连。下咽齿匙状,第一枚咽齿近锥形,顶端呈钩状突起。鳔2室,后室长于前室。鳞中等大,峡部鳞小,侧线平直,向后伸达尾鳍基部,体侧每个鳞片基部有1个黑点,组成12~13纵行细黑条。

1.2 食性

岩原鲤为杂食性鱼类,但较为喜食动物性食物。天然水域的岩原鲤主要食物为摇蚊幼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其他还有小鱼虾、寡毛类、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虫、小螺以及腐烂的高等植物碎片等。

岩原鲤是一种广温性鱼类,生活适应温度范围在2~36℃,最适摄食生长温度为18~32℃,当水温超过31℃时,岩原鲤的摄食欲明显降低,当水温超过35℃时,岩原鲤基本停止摄食。岩原鲤在冬季停止摄食,3~4月开始摄食,7~8月则大量摄食,在生殖期中一般不摄食,此外光照对岩原鲤的摄食也有一定影响。

1.3 栖息习性

岩原鲤是底栖鱼类,不具自残习性,略有集群,喜欢在较暗的底层缓流水体中活动,多栖息在以砾石、岩石缝及深坑洞为底质的水流较缓的江河水体中,冬季在河床的岩石缝或有缓慢水流的岩石洞中越冬,立春后在江水回温至10~12℃时开始溯水上游到长江的干支流摄食产卵。

1.4 生长特点

许多研究表明,岩原鲤是一种生长较快的大型鱼类,在V龄以前是生长期,体重和体长的增加都较快,其中I龄鱼生长又较II~V龄鱼为低,年增重量为100g左右,Ⅱ~Ⅴ龄鱼生长速度较快,年增重量为200g以上,V龄之后完全性成熟的岩原鲤生长逐渐缓慢,但不十分明显,但体重增加明显快于体长的增加。

岩原鲤对水的容氧量(DO值)要求较高,最佳生长摄食容氧量要求在3mg/L以上,人工养殖的水体中,当容氧量低于0.93mg/L的时候,岩原鲤开始浮头,当容氧量低于0.55mg/L时,岩原鲤会泛池并大量死亡。

1.5 生殖习性

野生岩原鲤一般在III龄开始性成熟,人工养殖岩原鲤的性腺一般在IV龄左右开始发育成熟,到V龄的岩原鲤则完全性成熟,个别鱼体在III龄也出现性成熟。性成熟的雄鱼比雌鱼个体略小,体色也较深。雄鱼在性成熟后吻部有明显的珠星,珠星上有短刺突,用手触摸有粗糙感和带刺的感觉,体型侧扁瘦长,腹部不膨大,雌鱼在性成熟后吻部也有白色的珠星,但无刺突,手摸时无粗糙感和刺感,腹部则明显膨大。

岩原鲤属于多次产卵型鱼类,一次产卵量为4000~10000粒/kg,产卵季节在每年的3~4月,水温一般在18~26℃,当水温超过26.5℃时,胚胎会出现畸形或发育停止而导致死亡,当温度过低(14~16℃)时,岩原鲤也可以产卵,但产卵率以及孵化率都较低。

1.6 胚胎发育

岩原鲤的受精卵橙黄色透明,有粘度,中等强度,卵膜较厚,在排出体外后即吸水膨胀。从受精卵到仔鱼孵出约为3天,略长于普通鲤鱼从受精卵到仔鱼孵化所需的时间,其胚胎发育的过程与白鲢等其他鲤科鱼类的胚胎发育过程相较并无明显差异。

发育过程一般为,40min后胚盘隆起,1h20min后开始卵裂,5h到囊胚期,13h到原肠期,15h20min到神经胚期,26h后出现体节,42h后心跳开始,受精后45h胚胎尾部剧烈摆动,少数由尾部先破卵膜而孵出。大量出膜发生在受精64h后。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低温、缺氧),提前出膜的初孵仔鱼畸形率较高。

2 人工养殖

作为一种有养殖前途的经济品种,岩原鲤的生态位与鲤鱼相近,在不增加饲料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替代鲤鱼而进行集约化养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提高渔产品的档次。

从1994年起,西南农业大学就开始了对岩原鲤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于1999年在国内首次对岩原鲤进行人工繁殖成功,四川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在2002年成功获得上万尾鱼苗,四川达州鱼种站也在2003年成功的人工繁殖出岩原鲤,重庆万州水产研究所在2003及2004年也成功的批量人工繁殖出岩原鲤。

除以上单位外,还有包括湖北等地的水产研究所对岩原鲤的苗种培育进行了大量研究,岩原鲤的人工养殖正逐渐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施白南.岩原鲤的生活习性及其资源保护[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

(2):93-103.

[2] 乐佩琦,陈宜渝.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0-172.

[3] 蔡焰值,蔡烨强,何长仁等.岩原鲤的生物学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2003,23(4):17-21.

[4] 庹云.岩原鲤的人工繁殖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36-3937.

[5] 刁晓明,苏胜齐.一种具有养殖潜力的经济鱼类——岩原鲤[J].水产养殖,1993.6:22.

[6] 谭国良,刘本祥,蒋明等.岩原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2):40-41.

[7] 刁晓明,苏胜齐,王贤刚等.岩原鲤人工繁殖初报及胚胎发育观察[J].重庆水产,2000.4:29-31.

[8] 刁晓明等.岩原鲤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4:206-211.

[8] 林仕梅. 一种急需开发的经济鱼类_岩原鲤[J].中国水产,2000.9:27.

       (来塬:业2008.4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