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鲇文化

发表时间:2023/02/25 19:36:18  来源:参考网-水产养殖 2022年10期  作者:杨小会(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  浏览次数:611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 鲇

鲇(Silurus asotus),俗称鲶,泛指鲇形目的所有鱼类,目前共包含35科,487属和3 585种鱼类。鲇形目鱼类身体修长,没有鳞片或仅有骨板,上下颌有1~4对须,视觉像猫的胡须。鲇形目绝大部分生活于淡水中,许多种类的背鳍和胸鳍前部生有硬棘,还有毒腺,刺中人体后,具有强烈的灼痛感,甚至引起局部肿胀,出现眩晕和呕吐等病状。鲇肉嫩味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是优质的蛋白源。其口大不能伸缩,嘴巴、须和全身遍布味蕾,1 mm2触须表皮味蕾数量可超过25个,因此鲇味觉和嗅觉极其灵敏。可以利用其发达的嗅觉和味觉,收集分泌至水体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2 鲇鱼效应

鲇摄食凶猛,捕食其他鱼类和水生动物的能力非常强。在鲇文化中,鲇往往透着隐含的凶猛。提到鲇的凶猛,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鲇鱼效应。

相传,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活鱼尤其受到市场欢迎。但是捕捞至长途运输过程中,沙丁鱼常常因为窒息而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有一名渔夫,能够将所有捕捞的沙丁鱼完好无损地运输回码头售卖。这位渔民一直保守着商业机密,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他在运输沙丁鱼时,会在水箱中放一条鲇。鲇和沙丁鱼是天敌,沙丁鱼生性不好动,所以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死亡,但放入了鲇后,沙丁鱼感到生命受到威胁,出于求生本能,在水箱中不停地游动,因此即便在长途运输中也不会死亡。鲇鱼效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竞争等多种行业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适度的压力带来动力,打破既有平衡,营造良好的竞争局面,适度淘汰落后,最终获得更多成效。

鲇鱼效应的故事积极向上,但是却存在着明显的编造漏洞。首先,沙丁鱼作为小型鱼类,往往是加工成罐头食用,现实中渔船捕获后,直接冷冻,没有活鱼价高的说法;其次,鲇以淡水栖息种类居多,且与沙丁鱼也不存在天敌关系,沙丁鱼群里放入鲇,颇有“关公战秦琼”的意味;再次,剧烈的运动会增加耗氧量,反而加速沙丁鱼的缺氧性死亡。

追寻鲇鱼效应的源头,发现其起源不清,有说源于挪威,又有说来自西班牙。英文维基百科中对“catfish effect(鲇鱼效应)”的介绍指出,其缺乏英文文献报道,但是在中国和日本被广泛提及。国内文献检索,最早源自《海外星云》杂志在《鲇鱼效应》一文,对日本三泽之家公司的三泽千代治的介绍,之后的多篇相关介绍文章也都与三泽千代治有关。以“鲇鱼效应”的日文“ナマズ効果”进行搜索,相关日文资料的出处也指向三泽千代治,但几乎没有人能说清三泽千代治是如何得出“鲇鱼效应”的。2011年,一家日本公司的文件中曾提到,“鲇鱼效应”只是三泽千代治的一个比喻或寓言,论证引入外部人才对公司稳定环境的改善冲击。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凭借其经济腾飞,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企业家成功学和企业理论,其中“鲇鱼效应”为最著名的成功学说之一。

3 鲇、地震与浮世绘

中国古代有“鲇鱼翻身地震动”的传说。大约在公元7—8世纪的唐代,这一传说传入日本,逐步成为日本民间传说。1687年,日本民间出现该传说的文字记载:日本列岛由一条巨大的鲇支撑,只要它任性翻身,尾巴甩动,就能引发地震。传说日本茨城县鹿岛的神明,在鹿岛放置了一个巨大石头,即“要石”,用来镇压引发地震的大鲇。鹿岛神宫至今还藏有这颗“要石”,实物仅高出地面一点,据说大部分埋在地底下(图1)。

图1 日本浮世绘《鲇鱼和要石》

1855年安政大地震后,鲇引发地震的故事被强化。相传,1855年11月是无神月,所有的神明出席出云大社的祭祀活动,鲇趁机作乱。当天日本安政江户发生6.9级大地震,余震持续了约20d,导致6000~7000人丧生,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在安政大地震的强烈冲击下,民间传说和信仰被重新提及,后地震时代的神话逐渐形成,甚至出现了鲇与地震的浮世绘风格——鲇绘。鲇绘表现的内容:巨型鲇在地下巢穴中来回扫动尾巴,导致地震,人们在人格化的要石的帮助下,镇压躁动的鲇,消除地震(图2)。

图2 日本浮世绘《给鲇鱼贴神符的要石》

地震预测是世界级难题,但是鲇预测地震,并非无稽之谈,古今中外,发现了大量地震前动物异常的报道。1975年,结合地震前各类动物的异常行为,我国成功预测了海城地震(7.3级),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首次大地震临震预报成功案例。大地震前的地球电流、磁场、大气电场、大气离子、大气振荡、地壳振动等各种因素,可引起动物异常行为。这些因素对动物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温度、疼痛、振动、平衡和电感官等造成了一定的刺激,但在人类的感知范围以外。1917年,美国科学家Parker等首次探索了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现象,发现云斑具有很高的电敏感性。之后日本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东京都水产实验站和神奈川县淡水鱼繁殖试验场,还进行了长周期鲇观测试验,评估鲇反应与地震的关系。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地震预知和火山海啸研究部门,也专门成立了宏观异常现象研究班,长期检测跟踪养殖鲇的反应。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前电磁波的脉冲数增加,会造成地面电场波动,从而在鲇生活的水体中产生微弱的电位差,在鲇表皮形成微弱电流,最终导致鲇活跃度增加。

4 结语

日本四面环海,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相对活跃,地震海啸频发。此外,日本的木制房屋结构也容易引发火灾。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加上对“鲇引发地震”传说的恐惧,导致日本国民缺乏安全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地震学和建筑学的发展。这也是鲇鱼效应在日本产生、流传的根本原因。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