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病源?浅析淡水养殖中病原和病害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1/12/23 19:38:40 来源:授渔水产 浏览次数:1026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现如今,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的鱼类品种越来越多,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加,淡水养殖业取得的成就在不断刷新。截止到2020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为27543亿元,淡水养殖产值6387亿元,产量超过5224万吨(2021中国渔业年鉴)。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同时,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近两年来,名优鱼类的病害问题尤为严重(如黄颡鱼、鲈鱼、鳜鱼等),呈现出疾病种类多,发病面积广,延续时间长,死亡率高,控制难度大等特点。2019年全国 30 个省内监测到的水产病害有 152 种,病害损失 195亿元,其中鱼类损失 130亿元(66.66%),甲壳类损失40亿元(20.51%),贝类损失25 亿元(12.82%)。
病害发生后,大部分农户并不知晓鱼病发生根本原因,在老师傅的“指导”和渔药厂家的“问诊”下,往往都把凶手归结为病原,便投入了大量的渔药。不但鱼没救回来,水环境还被破坏的一塌糊涂,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那么,病害的问题,如何解决?
我们要明白何为病原?何为病源?
病原:指能够引起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
病源:指病因,引起疾病的根源。
病源是病原,病原冤不冤?
很多养殖户认为病原是导致病害发生的绝对因素,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以我们人类为例,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鱼类也是这样,我们可能在健康鱼体的肠道、体表、鳃组织、内脏等器官上发现病原体,在环境舒适、水质稳定、营养充足的条件下,是不会致病的,所以病原不是致病的唯一原因。
导致鱼类致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下列五类:
1.病原侵害:有,不代表一定致病;
2.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氧、酸碱度、光照等的变化或污染物质,超越了动物能忍受的临界度就能致病;
3.营养不良: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动物维持的最低需要时,就会出现抗病力低、免疫力差的情况,从而给病原提供致病的机会;
4.动物本身的遗传缺陷:如畸形等;
5.机械损伤: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的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可能会导致鱼体机能丧失、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从而引起各种生理性障碍和死亡。
这些病因对养殖动物的致病作用往往是相互促进的形式在鱼体发病过程中体现的。
想要防控鱼类病害,要明白病原,宿主,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互相影响的结果。
①夺取营养。有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消化或半消化的营养物质为食,有些寄生虫则直接吸食宿主的血液,另外一些寄生物是以渗透方式吸取宿主器官或组织内的营养物质。无论以哪种方式夺取营养都能使宿主营养不良,甚至贫血,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止。
②机械损伤。有些寄生虫(如蠕虫类)利用吸盘、钩子、铗子等固着器官损伤宿主组织,也有些寄生虫(如甲壳类)可用口器刺破或撕裂宿主的皮肤或鳃组织,引起宿主组织发炎、充血、溃疡或细胞增生等病理症状。有些个体较大的寄生虫,在寄生数量很多时,能使宿主器官腔发生阻塞,引起器官的变形、萎缩、机能丧失。有些体内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能在宿主的组织或血管中移行,使组织损伤或血管阻塞。
③分泌有害物质。有寄生虫(如某些单殖吸虫)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口部周围的宿主组织,以便摄食其细胞。有些寄生虫(如蛭类)的分泌物可以阻止伤口血液凝固,以便吸食宿主血液。有些病原(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可以分泌毒索,使宿主受到各种毒害。
①水质和底质影响养殖池水中的溶解氧,并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生存。各种水产动物对溶解氧的需要量不同。鱼虾类正常生活所需的溶解氧为4mg/L 以上,当溶解氧不足时、鱼虾的摄食量下降,生长缓慢,抗病力降低,当溶解氧严重不足时,鱼虾就大批浮于水面、这叫做浮头。此时,如果不及时解救,溶氧量继续下降,鱼虾就会窒息而死,这就叫做泛池。发生泛池时水中的溶氧量随着鱼虾的种类、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水温、水质等的不同而有差异。患病的鱼虾特别是患鳃病的鱼虾对缺氧的耐力特别差。
②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温度不仅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也同时影响病原的繁殖。当温度适合养殖动物的生长,不利于病原的生长和繁殖时。疾病一般不易发生,反之,极易发生疾病。温度还影响疾病的潜伏期,如果温度不利于病原的繁殖(增殖)则呈潜伏感染。如鲤春病毒血症(SVC),水温12℃左右时,鲤被SVC病毒感染后,极易发病;水温20℃左右时,鲤感染SVC病毒也不易发病,呈潜伏感染。
③池塘中饵料残渣和鱼虾粪便等有机物质腐烂分解,产生许多有害物质,使池水发生自身污染。这些有害物质主要为氨和硫化氢,解毒和改底的工作在池塘养殖中至关重要。
总之,病原、宿主和环境条件三者有极为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诊断和防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关系,才能找出其主要病因所在,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同时,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近两年来,名优鱼类的病害问题尤为严重(如黄颡鱼、鲈鱼、鳜鱼等),呈现出疾病种类多,发病面积广,延续时间长,死亡率高,控制难度大等特点。2019年全国 30 个省内监测到的水产病害有 152 种,病害损失 195亿元,其中鱼类损失 130亿元(66.66%),甲壳类损失40亿元(20.51%),贝类损失25 亿元(12.82%)。
病害发生后,大部分农户并不知晓鱼病发生根本原因,在老师傅的“指导”和渔药厂家的“问诊”下,往往都把凶手归结为病原,便投入了大量的渔药。不但鱼没救回来,水环境还被破坏的一塌糊涂,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那么,病害的问题,如何解决?
我们要明白何为病原?何为病源?
病原:指能够引起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
病源:指病因,引起疾病的根源。
病源是病原,病原冤不冤?
很多养殖户认为病原是导致病害发生的绝对因素,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以我们人类为例,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鱼类也是这样,我们可能在健康鱼体的肠道、体表、鳃组织、内脏等器官上发现病原体,在环境舒适、水质稳定、营养充足的条件下,是不会致病的,所以病原不是致病的唯一原因。
导致鱼类致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下列五类:
1.病原侵害:有,不代表一定致病;
2.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氧、酸碱度、光照等的变化或污染物质,超越了动物能忍受的临界度就能致病;
3.营养不良: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动物维持的最低需要时,就会出现抗病力低、免疫力差的情况,从而给病原提供致病的机会;
4.动物本身的遗传缺陷:如畸形等;
5.机械损伤: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的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可能会导致鱼体机能丧失、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从而引起各种生理性障碍和死亡。
这些病因对养殖动物的致病作用往往是相互促进的形式在鱼体发病过程中体现的。
想要防控鱼类病害,要明白病原,宿主,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互相影响的结果。
1.病原
养殖动物的病原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病原对宿主的毒性或致病力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种病原的不同生活时期对宿主的毒性也不相同。病原在宿主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能使宿主生病。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①夺取营养。有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消化或半消化的营养物质为食,有些寄生虫则直接吸食宿主的血液,另外一些寄生物是以渗透方式吸取宿主器官或组织内的营养物质。无论以哪种方式夺取营养都能使宿主营养不良,甚至贫血,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止。
②机械损伤。有些寄生虫(如蠕虫类)利用吸盘、钩子、铗子等固着器官损伤宿主组织,也有些寄生虫(如甲壳类)可用口器刺破或撕裂宿主的皮肤或鳃组织,引起宿主组织发炎、充血、溃疡或细胞增生等病理症状。有些个体较大的寄生虫,在寄生数量很多时,能使宿主器官腔发生阻塞,引起器官的变形、萎缩、机能丧失。有些体内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能在宿主的组织或血管中移行,使组织损伤或血管阻塞。
③分泌有害物质。有寄生虫(如某些单殖吸虫)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口部周围的宿主组织,以便摄食其细胞。有些寄生虫(如蛭类)的分泌物可以阻止伤口血液凝固,以便吸食宿主血液。有些病原(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可以分泌毒索,使宿主受到各种毒害。
2.宿主
宿主对病原的敏感性有强有弱。宿主的遗传性质、免疫力、生理状态、年龄、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都能影响宿主对病原的敏感性。3.环境条件
水域中的生物种类、种群密度、饵料、光照、水流、水温、盐度、溶氧量、酸碱度及其他水质情况都与病原的生长、繁殖和传播等有密切的关系,也严重地影响着宿主的生理状况和抗病力。比如:①水质和底质影响养殖池水中的溶解氧,并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生存。各种水产动物对溶解氧的需要量不同。鱼虾类正常生活所需的溶解氧为4mg/L 以上,当溶解氧不足时、鱼虾的摄食量下降,生长缓慢,抗病力降低,当溶解氧严重不足时,鱼虾就大批浮于水面、这叫做浮头。此时,如果不及时解救,溶氧量继续下降,鱼虾就会窒息而死,这就叫做泛池。发生泛池时水中的溶氧量随着鱼虾的种类、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水温、水质等的不同而有差异。患病的鱼虾特别是患鳃病的鱼虾对缺氧的耐力特别差。
②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温度不仅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也同时影响病原的繁殖。当温度适合养殖动物的生长,不利于病原的生长和繁殖时。疾病一般不易发生,反之,极易发生疾病。温度还影响疾病的潜伏期,如果温度不利于病原的繁殖(增殖)则呈潜伏感染。如鲤春病毒血症(SVC),水温12℃左右时,鲤被SVC病毒感染后,极易发病;水温20℃左右时,鲤感染SVC病毒也不易发病,呈潜伏感染。
③池塘中饵料残渣和鱼虾粪便等有机物质腐烂分解,产生许多有害物质,使池水发生自身污染。这些有害物质主要为氨和硫化氢,解毒和改底的工作在池塘养殖中至关重要。
总之,病原、宿主和环境条件三者有极为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诊断和防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关系,才能找出其主要病因所在,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