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皮肤病种类及其皮肤溃烂病的探讨与防治

发表时间:2021/12/31 00:29:27  浏览次数:1389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鱼类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且还含有一种特殊的腺体,能分泌出大量的粘液,使皮肤富有粘滑性,同时也能在鱼体表面形成有效的物理保护屏障,保护鱼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1 鱼类健康与鱼类皮肤

1. 鱼类皮肤功能

鱼类的外表皮上覆盖着一层黏液,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介质,如免疫球蛋白、抗菌肽、溶菌酶、凝集素、白细胞介素1L-1和蛋白酶等,也是阻止病原菌粘附和穿透的第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鱼类一旦皮肤受到损伤则容易感染细菌而产生死亡。皮肤溃烂是鱼类较常见的皮肤病,一般是由于寄生虫寄生或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病灶处继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缺损,浅的缺损叫糜烂,深的叫溃疡

如果病原菌能够通过这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就会被激活,以阻碍病原菌感染进一步发展。

如果致病菌侵袭力较强,鱼体抵抗力较弱,病原菌就会在鱼类皮肤定植、生长和增殖,造成皮肤出血、疥疮、溃疡、糜烂等一系列疾病特征。

鱼类皮肤具有良好的免疫防御功能。

2.鱼类健康与皮肤关系

鱼类皮肤的上皮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广泛覆盖在鱼体表面构成了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在鱼类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鱼类皮肤是引起致病菌和寄生虫浸染的重要途径,皮肤是鱼类一道重要的免疫屏障,因为它们密切接触丰富的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以及寄生虫,都可能定植于皮肤表面,从而影响鱼类健康。

2 鱼类皮肤病的种类及危害

引起鱼类皮肤病的病原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和单胞藻类等,病原生物侵入鱼类皮肤,对皮肤造成巨大的危害,有些疾病对鱼类造成巨大死亡,对渔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1.病毒性皮肤病

对鱼类危害较大的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上皮囊肿病、鲤痘疮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淋巴囊肿病等。

(痘疮病)

病毒性皮肤病一旦发病,损失惨重。其中鲤春病毒血症为农业部规定的一类疫病,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为二类疫病。

2.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原

(1)链球菌属

链球菌不仅发现于海水养殖的鰤鱼、牙鲆、真鲷、黑鲷、红鳍东方鲀等,也发生于半咸水及淡水养殖鳗鲡、香鱼、大麻哈鱼及罗非鱼。

海豚链球菌主要引起鱼类败血症,全身出血。病鱼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粘液增多,失去食欲,静止于水底,或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有时作旋转游动后沉入水底。眼球突出,眼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出血、充血或强烈出血。在水温低时,除出现以上症状外,各鳍均发红、充血或溃烂,体表局部特别是尾柄往往溃烂或带脓血的疥疮

链球菌引起鱼的幽门垂、肝脏、脾脏、肾脏或肠管均有点状出血。肝脏因出血和脂肪变性而褪色甚至组织破损。肾脏肿大、坏死。中肠道上皮的固有层破损,引起肠炎,肠绒毛的基部在革兰氏染色时可看到聚集的菌落。

(2)弧菌属

主要感染海水鱼类,症状与不同种类的病原菌有关,又随患病鱼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共同特征为体表皮肤溃疡

感染初期,体色多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缓慢浮游于水面,有时回旋状游泳;中度感染,鳍基部、躯干部等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随病情发展,患病组织浸润呈出血性溃疡,有的鳞片脱落,吻端、鳍末烂掉,眼内出血,肛门红肿扩张,常有黄色粘液流出。

(3)气单胞菌属

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鳗鲡赤鳍病,鲤鱼、金鱼竖鳞病,鲢鳙打印病,青草鱼细菌性肠炎,青鱼疥疮病,蛙红腿病,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病。

温和气单胞菌可引起团头鲂、斑点叉尾鮰、草鱼、鲢、鳙等淡水鱼类的出血性败血症,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以及鲤鱼、鳖、蛙溃疡病

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可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病鱼全身表皮充血、出血,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出血,以腹部和头部出血最为严重,甚至肌肉也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

豚鼠气单胞菌可引起鱼类竖鳞病、打印病、疥疮病。

鱼类竖鳞病:病鱼全身鳞片竖立,向外扩张呈“松球”样,鳞囊内含有渗出液。

(竖鳞病)

打印病:鱼体两侧或尾鳍基部,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呈典型的红色印记“打印”状,病情严重时,病灶处肌肉糜烂呈“溃疡”,严重时露出骨骼或内脏。

疥疮病:鱼体体表局部组织上出现脓疮,随病情发展,病灶处液化,向外隆起,用手摸有柔软浮肿感觉。

(疥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是主要引起鲑鳟鱼类疥疮的一种疾病,以褐鳟、红大马哈鱼、马苏大麻哈鱼、布努克鳟最为敏感。由于病原菌经皮肤侵入后,在躯干部肌肉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炎症细胞浸润、患病组织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疥疮”,或皮肤溃烂成“溃疡”。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可引起鱼类体表溃疡和烂尾病

目前能引起鱼类皮肤溃烂的细菌多数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有假单胞菌、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弧菌等,常见的是草鱼赤皮病、鲢鳙打印病、黄颡鱼爆头病等。真菌主要是丝囊霉属的霉菌,比较常见的是乌鳢的流行性溃疡综合症。

鱼类体表发生溃烂后,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感染鱼体表肌肉纤维坏死、溶解,肌纤维间质不同程度地增宽,发生水肿,同时也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

病情恶化时,由于细菌性病原的持续繁殖以及产生的毒素因子的作用下,鱼体的内脏器官也出现明显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有土黄色浊斑, 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和水泡变性,肾和脾脏也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发黑,肠壁发红,肠内壁充血,肠腔中可见黄绿色粘液样物,出现类似败血症的症状,从而产生大量的死亡。

(4)假单胞菌属

荧光假单胞菌经伤口侵入皮肤组织,引起体表皮肤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糜烂和溃疡。

受害部位多在躯干两侧、腹部、鳍条和鳃,鳍条间组织糜烂形成“蛀鳍”,肌肉充血发红呈“赤皮”症。也可引起鱼类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如鲤、江团和鲟鱼的“白云病”。

(蛀鳍)

鳗鲡败血假单胞菌主要侵害鳗鲡和香鱼,泥鳅也易感。症状为毛细血管充血,发生渗出性出血或破裂,从而在鳗鲡体表全身各处形成点状出血或块状出血,因此称“红点病”。

出血点主要分布于病鱼的下颌、鳃盖、胸鳍基部、腹部及躯干部或肛门周围的皮肤。此外,腹膜、脏器等组织也可出血或淤血

(5)柱状黄杆菌

该致病菌特点是在鱼鳍、吻、鳃瓣尖端或体表形成黄白色的小斑点,并逐渐扩大,病变周围皮肤发炎。

体表损伤,鳞片脱落,形成溃疡。从鳍端开始,鳍条开始腐烂,鳃粘液增加,鳃丝腐烂成扫帚状。病鱼内脏往往呈正常外观。

(6)星型诺卡菌

主要在躯干部皮下组织和肌肉形成脓疮,外表出现膨大突出,形成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结节或称脓疮

剖开脓疮可流出白色或稍带红色浓汁,病灶周围多数有成层的纤维芽细胞。结节还常发生于心、脾、肾、鳔等处,病灶处有炎症反应。

3.真菌性皮肤病

水霉和肤霉由伤口侵入皮肤,寄生鱼体表,在疾病初期,肉眼看不出异样,后期菌丝侵入伤口,长出似灰白色棉絮状。主要发生于低水温。

流行性综合溃疡也是一类真菌感染疾病,在鱼体表可见红斑,后期在体表形成区域较大的“溃疡”,野生及养殖的淡水与半咸水鱼类,在低温和降雨之后均易发生。

4.寄生虫性皮肤病

寄生虫性皮肤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寄生虫寄生于鱼类体表各部,形成包囊,如碘孢虫、小瓜虫;另一类是虫体直接附着在鱼类体表上,如茎双血吸虫、嗜子宫线虫、水蛭、锚头蚤、鱼鲺。

5.其它皮肤病

单胞藻类中的淀粉卵甲藻引起鱼类“打粉病”;由于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导致鱼体弯曲、体色较浅、体表出血、贫血等症状。

3 鱼类皮肤病的防控

1.预防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调控水环境、病原体和鱼机体之间的关系,使这“三元关系”处于最优状态,减少鱼类皮肤病的发生。

(1)调控水环境

调控水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如水温、溶氧、pH、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定期肥水、适当换水和使用微生态制剂,加强水质调控,水呈“肥、活、嫩、爽”,优化养殖鱼类生态环境,确保养殖环境始终处于最优状态。

(2)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彻底清塘消毒;鱼苗入池前要浸泡消毒;养殖用池和工具严格消毒和曝晒;养殖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操作造成鱼体机械损伤;减少应激源(如水温变幅过大、药物刺激等)避免对鱼体造成应激伤害;定期用二氧化氯、硫酸铜进行水体消毒、杀虫等。

(3)增强鱼体免疫力

杂交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根据鱼类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投喂相应的营养素,确保营养全面;注射免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定期投喂免疫多糖、细菌多肽等药物进行免疫预防;采用合理的投喂方式和投喂策略等。

2.治疗

鱼病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在疾病多发季节,根据鱼类发病规律定期投喂大蒜素、维生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合理放养密度,增强鱼体免疫以及调控水环境是防止鱼病发生的根本方法。

(1)病毒性皮肤病

目前尚无良好的方法。发病鱼要严格隔离,对发病池要消毒处理,病死鱼要石灰消毒并深埋;对于未发病鱼类内服吗啡弧、金刚乙胺,以及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外用碘制剂、二氧化氯消毒;同时投喂多糖类、干扰素、细菌多肽等增强鱼体免疫力。

(2)细菌性皮肤病

内服抗生素如阿奇霉素与中草药,外用二氧化氯、戊二醛、溴氯海因等消毒处理。必要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较敏感药物。

(3)真菌性皮肤病

1%食盐+0.04%小苏打混合液,药浴20分钟,每天一次;水体用五倍子或硫醚沙星消毒处理;升高水温至26℃,病鱼可自愈。用25克/立方米的壳聚糖浸泡受伤草鱼,水霉感染降低。

(4)寄生虫性皮肤病

目前对于具有孢囊的孢子虫和小瓜虫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结合生活史,在其对药物敏感的幼体阶段,采用较为合理的药物进行药浴或泼洒;用药后大量换水,有一定疗效。对于茎双血吸虫、嗜子宫线虫、水蛭、锚头蚤、鱼鲺等体表寄生虫,可采用敌百虫、氯氰菊酯、甲醛等药物治疗。

(5)鱼类皮肤溃烂病

鱼类的皮肤溃烂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治疗难度大,对于该病的防治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若鱼体表发生溃烂,治疗该类疾病不仅要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更重要的一点是杀灭皮肤溃烂处的细菌,同时内服抗菌药物清除体内的致病菌,而目前外用杀菌消毒药物主要是含氯制剂类、碘制剂类、季铵盐类、过氧化物类等,但这些药物都是水溶性的,渗透性不强,只能杀灭皮肤表皮的细菌,无法进入皮肤腐烂深处起到杀菌作用。

市场上常见的硫醚沙星弥补了一般消毒杀菌剂的不足,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不仅对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而且对真菌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无害无残留,是新一代的安全绿色药物。 因此,在治疗各种鱼类皮肤溃烂性疾病的方法中,一般可采取外用二氧化氯+硫醚沙星,内服恩诺沙星或诺氟沙星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西网配图,文章内容当代水产杂志 陈修松 李雪梅和邹金虎文章)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鱼病##水产养殖##养鱼##水产人#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