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鱼病防治 寻求破壁之道
由于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和用鳃呼吸的变温动物,决定了渔业养殖的特殊性和防治鱼病的独特性。一是因为生活在水中,很难及时发现疾病的产生、发展,发现时往往已经开始死亡;受变温习性和多种因素影响,很难及时发现并准确判断是否属于鱼病原因造成吃食状况改变,往往以为属于水温变化、上顿过饱吃食、天气突变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二是诊断疾病比较困难。活体难捞起,捞起的多是不新鲜或已腐败的,加之诊断疾病需要表面观察,解剖观测,甚至是镜检病菌,化验水质、肉质,还需要了解环境变化、投饵施肥等情况,还有疾病种类繁多,同时并发,很难及时诊断。三是给药的困难和疗效不显著。病情严重的鱼已经停食,不可能采取强制内服药物,单一外用药物疗效较低,水体越大,越难用药;网箱泼洒、挂袋挂篓受水体流动、交换影响,药量不稳定,维持时间短;小水体捞起浸泡消毒造成新创伤。四是疾病造成死亡时大多体形不完整,有病灶,多数已沉底腐败后上浮,往往无销售和食用价值,传染性疾病暴发很快,迅速死亡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鱼病工作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正确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鱼类因病死亡的损失,保证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我国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独特的“四定四消”的有效预防措施,使养殖鱼类的发病率大为降低。预防工作中必须全面注意所有一切能引起鱼病发生和传播的因素。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因,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又要提高鱼体的抗病力,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预防期的防病效果。
1.影响鱼类健康的因素
在渔业生产中,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原因而引起的鱼病,统称为人为因素。能使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在饲养过程中,经常要给养鱼池换水、加水、分箱、清洗和捞鱼,有时会因操作不当使鱼蹦到地上,或器具碰伤鱼体,造成鳍条开裂、鳞片脱落。这样,病菌很容易从伤口侵入,使鱼患病。例如,烂鳃病、水霉病就是通过此途径感染的。总的来说,当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超过了鱼体内在因素的适应能力时,鱼类就会发生各种不同的疾病。
常见的鱼病大多是由各种病原生物感染、寄生和侵袭而引起,这些能引起鱼病的病原生物,分别称为鱼类的病、虫、害。生物因素是使鱼类致病最重要的外界因素之一。影响鱼类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水质、底质等。鱼类是冷血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尤其是水体的水温变化而改变。当水温发生急剧变化时,机体由于适应能力不强而发生病理变化乃至死亡。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有水体的酸碱度、溶氧、有机耗氧量、透明度、氨氮含量等。这些因素,其指标在适宜的范围内时,鱼生长发育良好,一旦超标使水质变差就可能导致鱼生病或死亡。底质中,尤其是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这些对饵料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水草的生长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会导致水体耗氧量急剧增加,往往造成池塘缺氧泛塘。在缺氧条件下,鱼体的自身免疫力下降,更易发生疾病。
营养成分不足,缺乏动物性饵料和合理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鱼就会缺乏营养,造成体质衰弱,就容易感染患病。当然,投饵过多,易引起水质腐败,促进细菌繁衍。另外,投喂的饵料变质、腐败,就会直接导致鱼生病。常见水中含有过量的铅、锌、汞等重金属故然能引起鱼的中毒死亡,水温、溶氧、酸碱度等的变化超过了鱼的适应范围也会引起病害或死亡。例如鱼类对pH的适应范围是6~9,低于5或高于9.5就要引起鱼的死亡。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鱼种放养密度和品种搭配比例不当、饲养管理不善或操作不慎造成鱼体受伤。例如鱼种放养密度过大,以致造成有效水体环境的竞争,造成营养不良,鱼体体质下降,很容易受病原体侵袭。常见一些鱼病,多数都是由各种病原体的传染或侵袭鱼体而得病的。如果水域环境有利于一些病原体的繁生,这些繁生的病原体自然要在水里寻找寄主鱼。鱼病发生的机体因素主要看鱼的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怎样,如果鱼的体质好,有免疫性,鱼的机体就不会发病。鱼的品种、年龄、生活习性、健康状况等影响着鱼体的免疫能力。
鱼类生病大多数有一定的外界致病因素,但能否发生鱼病,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鱼体的内在因素。各种鱼类的基因都有着相同与不同,其免疫功能也有强与弱之分。因此,各种鱼类对环境的变化和致病菌的侵袭都有着不同抵抗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只有外界因素的作用,或仅有病原体的作用,是不能使鱼生病的,还要看鱼体对外界因素或某种病原体的敏感性如何。若鱼体对侵入的病原体敏感性差,或其自身免疫力强,鱼体就不会发病。相反,若鱼体对侵入的病原体敏感,那么病原体就可能在机体内得以繁殖而使鱼发病。池塘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是鱼类病原体主要滋生的场所和传播源(如池塘内的淤泥、水生植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鱼类敌害生物等)。有些病原体存在于过厚的淤泥中或水草上,当水温适宜时病原体就可以大量繁殖从而造成鱼病的传播。由于鱼病的流行对渔业生产的威胁十分严重,故研究鱼病的病原、病因、发病机理和防治手段,以控制其流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2.增强鱼类自身的抗病免疫能力
鱼类的免疫作用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二类。特异性免疫主要是产生特异性抗体作用于抗原,但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抗体种类要少得多,抗体形成时间比较长,特异性免疫机制还很不完善。因此,非特异性免疫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鱼类维持机体健康、抵御病原入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包括能选择性凝集某些细胞并具有高度调理作用的凝集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并对真菌细胞壁和昆虫的外骨骼进行有限的水解的溶菌酶以及具有溶菌、中和外毒素、杀死寄生虫等抗微生物作用的补体系统。一般而言,鱼类机体能识别非自身的病原体的侵入,初期阶段鱼类起自体抗病力作用的是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后期主要是特异性免疫系统对病原进行防御。培育和选择抗病力强的鱼类品种对水温、溶氧、盐度、碱度、肥水的适应能力强,对病害的抵抗力强的鱼类,不仅可以扩大在各类水体的养殖范围,而且为高密度混养、提高成活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般抗逆、抗病力强的种类往往是良好的养殖鱼类,如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但是,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能存在差异,如草鱼易发生出血病,在出血病多发的地方,可以用鳊鱼轮换或替代草鱼。
根据鱼类种与种之间抵御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害能力的不同,通过杂交产生新品种,选育久经考验存活下来的强壮个体作为亲鱼,筛选生长快的个体作为养殖对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制定标准,颁发证件,年审检查把关,发布新品种推广许可等途径已经把关,作为养殖生产者坚持到有资质证件的苗种生产场家进苗,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
制作和注射、浸泡、口服疫苗。以注射效果为好。草青鱼在水花阶段浸泡草鱼出血鱼病疫苗,7~10cm后可注射以防“四大病”为主的多联体疫苗为好,这是提高草青鱼抗病能力和成活率的最有效途径。减少鱼类应激反应。鱼类在运输、养殖中的缺氧,有害物质侵害、高低温刺激、饱饥反应等应激反应,都会破坏和干扰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降低免疫能力。改善鱼类的生活生长环境,铲除适宜有害病菌生长、蔓延、暴发的温床。
3.鱼病的防治方法及要点
渔药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防治效果和养殖效益,坚持每天巡塘,发现病情及早治疗。当发现鱼池中出现鱼病征兆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避免病情扩展。
为使病鱼尽快好转和恢复健康,减少生产上和经济上的损失,在用药时应选择疗效最好的药物,例如对鱼的细菌性皮肤病,用抗菌素、磺胺类药、含氯消毒剂等都有疗效,但应首选含氯消毒剂,可同时直接杀灭鱼体表和养殖水体中的细菌,且杀菌快、效果好。如果同时防治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可内服一些中草药制剂。但是有些疾病可少用药或不用药,如鱼缺氧浮头、营养缺乏症和一些环境应激病等。
诊断病症要准确,对症下药。要根据春、夏、秋气候季节的不同,水质状况好坏和鱼种来源以及混养比例,放养密度,历年鱼病流行规律,鱼群食欲、行动、体色等情况,进行实时调查分析,然后将濒于死亡的病鱼对其鳃丝、肌肉、内脏等部位进行肉眼检查或镜检。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物疗效虽然很好,只因毒性太大在选药时不得不放弃,而改用疗效居次、毒性作用较小的药物,如治疗草鱼细菌性肠炎病,选用抗菌内服药,而不选用消毒内服药就是这个道理。选用渔药时,应多作比较,尽量选用成本低的渔药,许多渔药,其有效成分大同小异,或者药效相当,但相互间价格相差很远,对此,要注意选用药物。渔药的安全性应着重注意三点:因药物而致的对水产动物本身的毒性损害;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尤其是那些能在水生动物体内引起“富集作用”的药物,如含汞的消毒剂和杀虫剂,含丙体六六六的杀虫剂坚决不用;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药物,在鱼类等水产动物被食用前应有一个停药期,并要尽量控制使用药物,特别是对确认有致癌作用的药物应坚决禁止使用。
不同的剂量不仅能够产生药物作用强度的变化,而且还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依据鱼的品种、鱼龄、健康情况、环境条件而机动节制。最小有效剂量是能产生治疗作用的最小剂量,最大耐受量是机体能忍耐而不显中毒症状的最大剂量。药物的安全领域介于最小有效剂量与最大耐受量之间。在安全领域内剂量增长,药效也加强。
精确测算鱼塘水体、鱼重量,以足量用药。准确测算用准药量是治疗鱼病效果好坏的另一个关键。配制药饵时,还应考虑到药物在水中丢失的情况。使用原料药配制药饵时,要按照药料配制比例,可采取纯粉药,用清水化开后,均匀泼洒在颗粒料上的方法,制成药饵,待药晒干后再使用。掌握药物学特性,科学用药。鱼病常用药物都有各自的理化特性,在保存使用时应该注意合理化,避免药物保存使用不当而造成失效。外用药物泼洒要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均匀地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以下午进行比较好,因下午水温高,药效高,泼洒药物时从上风处逐步向下风处泼洒。根据鱼得病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病疗程。疗程是治愈鱼病的根本保证,没有足够的疗程,就不能彻底消灭病原体,起不到用药的效果。
由于给鱼用药极不方便,可根据养殖品种以及水域情况,确定到底是使用泼洒法、涂抹法、口服法、注射法,还是浸泡法给药,应选择疗效好、安全、使用方便的渔药。由于鱼病的种类繁多,防治鱼病应当谨记下列方面:鳃组织是鱼类体组织最薄弱的地方,用药量应当以保护鳃、黏液、皮肤为原则,不能盲目加大药量,但也不能减小药量,否则起不到防治作用;注意药物的配伍使用,防止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降低或提高药效;不使用禁用药物;有鳞鱼和无鳞鱼用药不一样,性情急躁的与温顺的鱼用药不一样,无鳞鱼一般不用敌百虫、高锰酸钾、漂白粉,无鳞鱼和性急的鱼用药量较低;高温强光一般不用药,低温用药量大,高温较低,低温药物消毒时间要延长到50~60min;杀虫药一般间隔3~7天才能重复使用。
依据药物的特点、鱼类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以及自身设施、装备有利条件,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便于操作并达到最佳效果。施药方法通常有以下4种:
挂袋(篓)法只适用于预防疾病及疾病早期的治疗。细菌性鱼病用漂白粉,放在竹制的篓内,每天挂篓的只数及每篓内药量,视食场大小、水深、水质而定。通常挂篓3~6只,每只内装药100~150g。挂篓的高低须视鱼的摄食习性而定。
浸洗法又称洗浴法或药浴法,将鱼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迫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具体做法在准备好的容器内装入水,测算出体积,一次放入药量,待药物充分溶解后搅匀,测出水温,然后将鱼放入药液中,记好时间。如果把鱼装入捆箱中,或是在网箱饲养的情况下,可在网箱外围用塑料膜包围住,然后再根据箱中盛水量称出药量,并预先溶解后,均匀泼入箱中,记好时间。常用食盐2%浓度防治粘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等,用高锰酸钾10~20mg/L浓度防治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等。
口服法是将药物或疫苗与病鱼喜吃的饵料,拌以粘合剂制成适口的药饵投喂,杀灭鱼体内的病原体,将药物拌在饵料内做成适口颗粒喂鱼,是对内脏器官病的一种药物防治方法。
注射法是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一些病毒性或细菌性鱼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治疗草鱼、鲢、鳙亲鱼的打印病和产后受伤等。鱼病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或肌肉注射。注射法较口服法进入鱼体的药量准确且吸收快、疗效好,但太麻烦。
遍洒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用对某种病原有杀灭效果而对鱼体本身安全的药物浓度,遍洒鱼池,以杀灭鱼类体表、鳃部和水体中的病原。使用此法须准确计算池水的体积和用药量。常用硫酸铜0.5mg/L和硫酸亚铁0.2mg/L合剂,治疗车轮虫病、鱼波豆虫病、斜管虫病、中华鳋病等;用大黄2.5~3.75mg/L浓度,治疗粘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等;用晶体敌百虫0.25~0.5mg/L浓度治疗指环虫病、鲺病等。
4.鱼病防控的管理措施
良好的水域不但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增强其抗病能力。根据饲养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习性,对养鱼池塘进行必要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就是从池塘的面积、水深、底质及其周围环境和水的排灌等方面着手,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这样既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又能使鱼少生病或不生病。
在建养殖场前应对供水环境作详细的调查。要求水源充足、清洁、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水的理化特性适合鱼类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当发现水源不适宜时,应另找水源或将其中有毒物质及病原清除后使用。在设计进、排水系统时,应使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即各个鱼池应能独立地从进水渠道得到抽取的水,并能独立地将池水排放到总的排水沟里,而不是排放到相邻的鱼池,这样就可避免因水流而把病原传播到另一个池塘中的可能性。在建塘的设计中应考虑到蓄水池的建立,从湖泊或水库引进的水,应先在蓄水池中自行净化、沉淀或进行消毒后再引入鱼池,就能防止病原体随水源进入养鱼池中。
在冬季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的淤泥,冰冻曝晒池底;放养前彻底清塘,杀灭各种病原体及敌害生物;药物最好用生石灰,但对于淤泥较多的发花塘,应注意生石灰的使用方法、剂量和时间,以免鱼花下塘时池水过肥,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影响鱼花生产。
生石灰干池清塘,先将池水放干,或留水6~9cm,每亩用生石灰50~60kg,视塘底污泥多少而增减石灰用量。清塘时,在塘底挖掘几个小坑把生石灰放入使其溶化,不等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第二天早晨最好用长柄泥耙搅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清塘后一般经7~8天药力消失后,即可放鱼。生石灰清塘经数小时即能杀灭野杂鱼类、蝌蚪、水生昆虫、椎实螺、虾、蟹、青泥苔、病菌、寄生虫及其卵。干塘清塘后当重新注入水时,应采取过滤措施,避免野杂鱼类和病虫害随水进入塘内。
生石灰带水清塘不仅省工且效果优于干塘清塘,无论是干塘清塘还是带水清塘,力求均匀,否则,药效难及预期。清塘时间应选择晴天中午到下午4点以前进行,阴雨天气温低会影响效果,不宜进行。生石灰带水清塘,塘内水深约1m,每亩用生石灰130~150kg。通常把生石灰放入木桶化浆全池泼洒,或将生石灰盛入箩筐中悬于船边沉入水中,待其吸水溶化后,划动小船,在池中缓行,同时摇动箩筐,使生石灰浆散入水中,次日用铁链或钉耙搅动池中淤泥,使石灰浆向纵深扩散,以增强消除敌害的作用。此法不必加注新水,防止野杂鱼类和病虫害随水带入塘内的危险,防病效果比干塘清塘法更好,但用量较大,成本高。
另见:水产养殖的特殊性和防治鱼病的独特性---鱼病防控的关键和要点_鱼病知识_西南渔业网 http://www.yc6318.cn/tyui/aritcle4404.html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