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生态习性与养殖常见病害防治

发表时间:2024/01/25 21:56:41  来源:海洋与渔业 2017年10期  浏览次数:267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石蛙,学名棘胸蛙(Paaspinosa),俗称石蛤,石鸡,是我国南方山区特有的珍稀品种,在粤北山区也有自然分布。石蛙被称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被誉为“山泉中的活人参”。石蛙作为我国“四大山珍”之一,虽然自古就作为滋补佳品写进古籍药典,然而很少现代人知道,对其报道和研究也极其有限。本文将介绍石蛙的生态习性,并总结多年来石蛙养殖实践经验,以期让更多人了解石蛙。

石蛙生态习性

1.畏光怕声

石蛙自然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常栖息于海拔150~1000米的密林峡谷间中,喜在水上觅食。石蛙惧怕强光照,白天潜伏于石穴或草丛中,傍晚时爬出洞穴,晚上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米范围活动;石蛙对声音和光照敏感,听到不协调的声音或是看到连续晃动的光照,则立即退回到洞里或四处逃窜。水流声音是石蛙繁殖的信号。在每年的3~8月份,在水流声音的刺激下,石蛙会开始自然繁殖。另外,光照则会影响石蛙蝌蚪的发育。研究表明蝌蚪在光照强度为2000~3500lx/d时,成活率和变态率都较高。

2.惧寒怕热

石蛙生长最适宜水温在18℃~22℃。当外界水温降至10℃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下,冬眠期为1~4个月,此期间不需投喂饲料,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即可。石蛙成体与蝌蚪的抗寒力较强,冬天水温保持在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而水温超过30℃开始夏眠,温度过高会影响生长和发育。另外,研究表明,不正常的冬眠会影响雌蛙来年的产卵量,在人工繁殖情况下尤其要重视。

3.杂食性

石蛙是典型两栖动物,按照生长阶段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的需求差异很大。蝌蚪期主要吃食杂鱼,水丝蚓,浮游动植物,腐殖质等;变态后蛙以昆虫幼体,蚊虫,蚯蚓,蜈蚣,杂鱼,蜗牛,甚至蛇和植物等为食。蝌蚪期以杂食性偏植食性为主,成蛙期则以杂食性偏动物食性为主。对石蛙不同阶段食性的了解为研发石蛙的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不了解蝌蚪食性的情况下,投喂不同食物都会导致不同的养殖效果。另外,不同的食物能量积累对蝌蚪接下来的变态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投喂植物性食物过多,蝌蚪变态时间长,变态后体质较差;投喂动物性食物过多则存在营养过剩,导致变态困难。因此,开展石蛙规模化养殖,就必须配套饲料研发,这是基础。石蛙蝌蚪的营养需求依然是当前难题。

4.繁殖能力强

每年5~9月为棘胸蛙的繁殖季节,在广东粤北山区可提前到4月。每年交配产卵3次,雌蛙年产卵量为500~1000粒,一般产于有溪流流水下方的树根或石上,有时则附着在水沟的石上或水生植物上。石蛙卵很大,平均直径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卵质膜厚、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起呈索状浮在水中或附着水中的物体上。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胚胎发育受水温的影响较大。在平均水温23℃时,只需一周就可孵化出膜;水温18℃,则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

蝌蚪火柴病

石蛙腐皮病

烂皮病

石蛙养殖常见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

石蛙的主要病害在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是有区别的。蝌蚪期危害最大主要是寄生虫病和细菌病。在蝌蚪期,寄生虫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寄生虫病以结肠小袋纤毛虫引起的“火柴病”危害最大。该虫寄生在肠道,造成蝌蚪营养不良,消瘦,肠道食物不消化(见图),最终因被营养虐夺而死亡。发病病程3~10天,如果有混合感染,会在1~2天出现死亡,死亡率80%以上。发病原因主要是蝌蚪早期营养不良,体弱容易被寄生虫侵袭感染。蝌蚪期主要病害和防治方法如下:

1.“火柴病”

病源:结肠小袋纤毛虫。症状:靠边游动,不吃食,身体消瘦或者未见异常,肠道有未消化食物。治疗方案:1)外用驱虫杀虫类中草药浸泡,例如青蒿类,每次浸泡30分钟,连续5天,期间保持氧气充足。2)内服:采用青蒿等中草药拌在蝌蚪饲料中投喂,连续3天。预防方案:1)在发病高峰期,采用青蒿等中草药拌在蝌蚪饲料中投喂,连续3天。2)采用芽孢杆菌或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养殖水环境。

2.腹水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主要症状:蝌蚪肚子充满组织液,肿胀呈球状。内部充血呈鲜红色,胃和肠壁部分血呈红色,所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地被挤压贴向背部。治疗方案:1)外用∶水产用“苯扎溴铵+戊二醛”消毒,连续使用2次,1天1次。2)内服:用大蒜素或三黄散拌料投喂,连续投喂5天。预防方案:1)在蝌蚪饲料中拌大蒜素或三黄散拌料,连续投喂5~7天。2)定期使用“菌旺”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水环境。

幼蛙期病害主要以细菌病为主,常被检测到的病源有嗜水气单胞菌,脑膜浓毒性金黄杆菌等。由于幼蛙由蝌蚪变态而来,变态期间体能消耗大,身体机能不完善,极易被细菌侵袭,而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的致病力非常强,且变异快,容易产生耐药性,会导致多种药物在连续使用过程中失效,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病害发生的“三圈理论”:可从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环境(保持阴暗低温,减少应激,尽量少搬动),及时采用微生态制剂养环境,构建生物防控等方面入手。针对细菌感染,主要以预防为主。具体方案如下:

1.歪头病

病原:脑膜浓毒金黄杆菌。症状:偶尔在水中打转,狂游;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解剖检测可见病蛙肝脏发黑、肿大,脾脏缩小。治疗方案:1)内服:根据该病原菌的药敏试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方案:1)注重消毒: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进行水体消毒,连续使用2次,1天1次。2)定期使用芽孢杆菌或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水体环境。

2.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主要症状:幼蛙体表有红斑、肿胀,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溃烂,不活跃,不吃食。剖检可见腹腔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内空虚,出血发炎。治疗方案:1)内服抗生素类治疗。因嗜水气单孢菌有顽强的侵袭力和耐药性,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方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2)外用:“苯扎溴铵+戊二醛”水体消毒,连续使用2次,1天1次。预防方案:1)在发病高峰期用大蒜素或三黄散拌料投喂,连续5~7天。2)定期使用芽孢杆菌或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水体环境。

成蛙阶段主要是营养性疾病,营养性疾病主要是食物单一或缺乏多种营养元素。针对营养性疾病,防治方法如下:

1.腐皮病

石蛙黑肝

石蛙花肝

病因:机体缺乏维生素A、D。症状:缺乏维生素,导致皮肤胶原蛋白等合成不足,皮肤继发性细菌感染。腐皮创口多在四肢和头部出现(见图)。治疗方案:1)内服:在食物中补充维生素A、D,连续使用7天以上。2)消毒:外用“苯扎溴铵+戊二醛”水体消毒,连续使用2次,隔天使用1次。

预防:定期在食物中补充维生素。

2.“黑肝”、“花肝”等

病因:食物单一或者营养过剩导致肝代谢功能障碍

症状:蛙抵抗力低下,体表分泌粘液不足,无光泽,解剖可见“黑肝”或“花肝”。

预防与治疗方案:1)定期在食物中拌“保肝1号”,修复肝脏损伤。2)适当丰富石蛙的投喂食物。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