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研究
做好水产养殖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可保障水产养殖的成功。水产养殖疾病的成因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为此,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如提升种苗质量、加强水质管控、开展病害监测并提前预警、进行合理饲养管理等,能减少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的发生,有助于保障养殖生物的健康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产养殖出现疾病的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了养殖生物的天然抗病能力。养殖生物从父本、母本中获取稳定的遗传基因,而遗传基因是养殖生物疾病易感性或抗性的物质基础。养殖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着与疾病相关的遗传信息,影响其对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和恢复能力,决定了其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携带抗性基因的养殖生物具有更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传播。但近年来由于种苗繁育群体过小,基因库过小,累代杂交致近交衰退等,造成部分有益基因丢失,种质退化。因此,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养殖品种,是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影响了养殖生物的免疫力和健康状况。水环境是养殖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养殖生物的生长状况。恶劣的水质条件超出养殖生物耐受范围和生存条件就会削弱其免疫功能,使其易受病原体侵袭。例如,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污染和有毒物质积累都可导致养殖生物的应激反应增加,降低其免疫力。此外,不适宜的水温和盐度变化也会对养殖生物的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对于预防水产养殖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直接侵袭了养殖生物的机体及免疫系统。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素通过感染养殖生物,破坏其生理机能,引发疾病症状。细菌感染常导致养殖生物出现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溶血性贫血症;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寄生虫感染则会引发寄生虫性病害。病原体可通过水体、饲料、种苗或其他感染源传播,并在养殖环境中繁殖和扩散。因此,定期进行病原体监测、合理采取隔离、消毒、筛选健康种苗、饲料消毒等防控措施,都能有效减少生物因素引发的疾病发生。
4、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诱发了养殖生物的病变。不科学的养殖管控打破了养殖生物及养殖环境的稳态,病原体大量繁殖导致疾病的暴发和传播。例如,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残饵、粪便增多,超出水环境自净能力致使水环境稳态遭破坏。投喂不洁的饲料和受污染饲料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疾病的媒介,增加染病风险。使用投入品过量会导致营养过剩,水体富营养化为病原体繁殖提供温床。滥用药物可能导致抗药性的产生,病原体逐渐失去对常规药物敏感性。此外,换水不够、增氧不足、预防不及时等不恰当的人为操作都是诱发养殖生物病变的重要原因。因此,科学的养殖管理、合理的药物使用、定期监测和控制病情、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是减少人为因素对水产养殖疾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二.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提升苗种质量
提升种苗质量,从源头上提高养殖生物的抗病能力。提升种苗质量可从先天种质提升和后天疫苗接种两方面着手。首先,提纯复壮和定向培育可解决种质下降和退化问题。通过选择健康、抗病性强的个体作为种群的亲本,开展人工选育和遗传改良,可提高养殖生物的抗病遗传基础。同时,避免近亲交配和引入新的基因资源,以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预防遗传缺陷的积累。其次,疫苗接种能通过注射或口服给养殖生物提供保护性免疫,使其产生特定的抗体或免疫细胞,从而提高其抵抗力。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能够预防和控制多种常见疾病,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加强水质管理
加强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中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水质管理包括培水、培藻和培菌等措施。首先,培水是指保持良好的水体质量,既要求水体达到一定肥沃程度,又要求水体处于稳定状态。定期监测和调整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通过调节水质确保水体处于适宜的生物环境。其次,培藻是指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有益藻类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限制有害藻类的生长,从而维持水体的稳定性。通过适量添加适宜的藻类培养物,调整养殖水体中的藻类种类和密度,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传播。此外,培菌也是水质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添加益生菌和优良菌种,可以建立有益菌群,增强水体的生态平衡和免疫力。益生菌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提供有益的代谢产物,促进养殖生物的消化和免疫功能。
3、病害监测和早期预警
病害监测和早期预警是水产养殖中疾病防控的重要措施。通过定期进行病害监测,观察养殖生物的外部形态、吃食和游动行为,以及水质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通过专业的水产病理学技术,如组织切片、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可以鉴别病原体的存在与类型。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此外,通过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及时调节水质,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建立病害检测和早期预警制度,早发现早防治水产疾病,减免恶性暴发,能有效减少养殖损失。
4、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维持养殖生物健康稳定的基础保障之一。科学规划养殖密度、合理制定饲料配方、定期清理养殖设施、监测饲料质量等措施都是饲养管理的重要部分,可以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生物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减少养殖生物之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的风险。适宜的饲料配方能够提供养殖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和免疫需求。定期清理养殖设施和及时清除废物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通过采取综合饲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状态和养殖生物的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水质管理、提升种苗质量、病害监测和早期预警、做好饲养管理以及提升养殖技术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水产养殖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