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虫害的10个诊断技巧

发表时间:2025/02/17 18:31:29  来源:西南渔业网  作者:秉安  浏览次数:113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往往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本文下列几个方面病虫害的简易诊断技巧,供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

鱼类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三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鱼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不同的鱼病虫害有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比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石斑鱼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石斑鱼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石斑鱼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水霉病只发生于低温时节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

鱼的养殖阶段与不同的鱼病有一定关联性。比如气泡病多发生于水花鱼苗培育阶段,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培育至1~2厘米的鱼苗鱼种培育期,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石斑鱼“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

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比如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都有可能引起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

在鱼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比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病、寄生虫性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黏液和鳃丝来诊断。另一方面,从发病鱼的死亡量大小来判断,比如细菌性鱼病与寄生虫性病造成鱼死亡量不大,而病毒性病、缺氧、冻伤、中毒往往造成鱼大规模死亡。

6.依据病鱼体色变化及游动状态诊断。

鱼类品种繁多,体色各异,但是如果发现鱼体色暗淡无光,或变色,发白、发黑、充血出血,就是病症。健康的鱼一般是成群集游,行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病鱼则通常离群独游,行动呆滞,浮于水面或靠边角独处,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或受惊后略向水底下潜,后缓慢浮出水面。如果鱼的体表、鳃分泌黏液增多,体色变深,还会使鱼在水中表现出焦躁不安、打转、磨擦网箱或池壁池底,有时会表现为急剧狂游等,可能是寄生虫寄生鱼体。

7.依据鱼的摄食情况诊断。

健康鱼摄食时,抢食能力强,摄食时间短,食量也相对稳定。若鱼的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不摄食,就要从气候变化、水质理化指标比如溶解氧、pH值、盐度、氨氮、亚硝酸、水温等、饵(饲)料、水源、病虫害等方面迅速筛选排查找出原因。

8.依据人为因素诊断。

鱼类发病常与饲养管理有关,比如放养品种、放养密度、喂养方式、投喂发霉变质饵(饲)料、投饵过少或过多、长期水质不清洁、不换水、盲目用药、增氧设备故障以及操作不慎致鱼体损伤,都可致鱼发病。

9.依据病鱼的外观症状诊断。

鱼的病灶特征是诊断鱼病的主要依据。首先采用目检的方法观察病鱼的部位,顺序为体表、鳃部、内脏。体表按顺序仔细检查病鱼的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对肉眼看不到的病原体须根据症状判断。鳃部重点检查鳃丝,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无溃烂或透明现象,再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黏液多或少,随后仔细观察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出现溃烂变白现象。

解剖鱼体重点检查肝脏、肠道,观察肝脏是否病变,有无出血点;观察肠道内有无食物,是否充血发炎;观察脾脏、肾脏、鳔等器官有无病变。如果鱼患烂尾烂嘴病时,病鱼吻部溃烂;寄生瓣体虫时,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患细菌性肠炎病时,肛门红肿或外突,用手轻按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等。

10.依据镜检情况诊断。

病鱼(特别是寄生虫性鱼病)通过肉眼观察往往还不够,需结合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方可确诊。镜检时从鳃组织、体表组织或体表黏液等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或黏液置于载玻片上,用滴管加一滴普通清水;若是内脏组织,用0.85%的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稍用力压平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结合各种寄生虫的外形特征观察确诊。

发病初期,病鱼外表病害特征往往还不是很明显,因而选择镜检的病鱼也很关键,不然会因选择健康尚未发病的鱼进行镜检而造成误诊。镜检发病初期的病鱼,要选择体色异常、游动乏力、旋游狂窜、烦躁不安、失去平衡、呼吸困难、鱼体消瘦、不摄食、鳃或体表黏液分泌增多、离群静止于水底等特征的鱼。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