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淡水池塘养殖鱼类死亡原因

发表时间:2020/10/16 12:40:30  浏览次数:972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浅析淡水池塘养殖鱼类死亡原因

  郭少忠

淡水鱼类池塘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死鱼,严重时大量死亡,甚至死光,给养殖业者造成经济损失,究其死因很多,但总的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部分。内因有鱼类自身机体、鱼病、营养等方面,外因有池塘养殖环境因素、用药不当、污染事故、自然灾害等以及人为因素(如电击、投毒)或其他未知因素。死鱼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发生的,一个因素可诱发其他因素,连锁反应,共同作用,导致死鱼。死鱼需要全面系统分析、鱼病检查、水质检测、环境污染、人为投毒等,需要综合考量,做出科学判断,得出主次关系。

一、池塘养殖鱼类死亡的内因

池塘养殖鱼类死亡内因主要是鱼病引起的死亡,还有营养引起的死亡,但并不多见,鱼类自身机体原因引起的死亡少之又少,自然死亡例外。

(一)鱼类病害引起的死鱼

鱼病是造成鱼类死亡的常见原因,如草鱼的病毒性出血病、鲤春病毒血症等。鱼病的种类有真菌、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细菌性败血症、欧洲鳗鲡“狂游症”、指环虫、小瓜虫病害能致鱼类大量死亡,水霉病对越冬鱼类也是致命的。

1.真菌性鱼病

真菌对养鱼的危害主要是水霉病、鳃霉病,寄生在鱼类体表和鳃部,容易导致死鱼。在鱼类繁殖季节,鱼卵、鱼花均容易发生水霉病,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的死鱼。冬季及春季是水霉病发病季节,高温是鳃霉病的发病期。

2.病毒引起的死鱼

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血症、斑点叉尾病毒病等是比较常见的鱼类病毒性病害,病毒引起的死鱼一般有如下特征。

(1)鱼类死亡迅速,死鱼数量以几何级增加。

(2)死亡症状明显,表现为失血或充血症状,如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症状为鳍、鳃盖、肌肉、肠道充血、出血,鳜鱼病毒性死鱼呈白色的缺血。

(3)病毒性鱼病对鱼类品种的选择性很强,在草鱼、鲤鱼、鳜鱼、斑点叉尾等比较多见。

(4)池塘中一种鱼患病毒性疾病,同塘中的其他品种的鱼类一般不会出现同类的疾病。

3.细菌性鱼病死鱼

细菌性鱼病在池塘养鱼中经常发生,如烂鳃病、赤皮病、烂尾病、白头白嘴病、肠炎病等,是死鱼较多的病害,有发病时间长、缓慢死鱼、逐渐增多等特点。

(1)细菌性鳃病的典型症状是鳃部黏液多、有污物,鳃丝苍白、缺血、腐烂等,引起死鱼情况比较严重。

(2)细菌性肠炎主要症状是肠道充血、肠粗壁薄、肠内有食物。

(3)细菌性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局部发炎,甚至腐烂。

4.寄生虫病死鱼

池塘养殖鱼类发生的寄生虫病害,肉眼可见的寄生虫主要有中华鳋、锚头鳋、鱼虱、九江头槽绦虫等,显微镜下能检查到的寄生虫有指环虫、三代虫、小瓜虫、车轮虫、孢子虫等。

常见致鱼类死亡的寄生虫病有:指环虫鳃病死亡,病鱼鳃丝浮肿,鳃盖张开,死亡速度慢;越冬期小瓜虫病死鱼,死亡速度快,多在高密度养殖的越冬池中发生;中华鳋鳃病死鱼,鳃部可见虫体,造成鳃丝缺失,死亡速度慢;锚头鳋病死鱼,肉眼可见鱼体体表有寄生的虫体,鱼瘦,鳗鱼的锚头鳋可寄生在口腔内,致其拒食,缓慢而死;鱼虱主要危害鱼的苗种,寄生在鱼的体表,鱼瘦,数量多、时间长时就会死亡。

5.其他疾病

其他病害如气泡病,养殖水体溶氧超饱和,产生的气泡引起鱼类气泡病,导致鱼类死亡,此病主要发生在鱼类苗种阶段。

(二)营养引起的鱼类死亡

由于长期投喂营养不全的饵料,导致养殖鱼类缺乏必需的营养因子致鱼类畸形、死亡;或营养过剩,如脂肪肝等也会引起鱼的死亡。因饲料添加喹乙醇等促生长剂长期投喂鱼类,致鱼类生理、生长等功能混乱,破坏器官功能,使鱼类出现鳍条充血、鳃出血、腹腔积水、内脏坏死等症,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投喂变质饵料造成鱼类死亡,投喂过量,鱼吃得过饱,又遇到低氧或缺氧时会加速鱼的死亡。

(三)鱼类自身机体引起的死鱼

鱼类自身机体老化,机能缺失,这也是鱼类自然死亡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原因是一种生物的自然现象,不纳入池塘养鱼死亡的范畴。

二、造成鱼类死亡的外因

造成鱼类死亡的外因有池塘养殖环境因素、用药不当、污染事故、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如电击、投毒)或其他未知因素等。

(一)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方面有天气、水质理化因子、浮游生物等因素,所有这些外界因素又是互相关联的,这些因素导致鱼类的死亡应综合考虑。

1.天气因素

水产养殖跟天气有很大的关系,暴雨、洪水、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往往会引起鱼类的死亡。

2.水质理化因子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但是,鱼类对水温的适应也有一定的范围,有临界点,高于或低于临界点,就会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一是低于鱼类忍受的最低水温会出现“冻死鱼”现象,“冻死鱼”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一些从热带地方引进的品种,如罗非鱼、淡水白鲳、麦瑞加拉鲮等。当水温低于10℃,某一个养殖品种鱼类发生大批死亡时,要考虑是否为“冻死鱼”。当冬天水温处临界温度,注水时将底层高温冲起,破坏了水体温跃层,搞散鱼窝,也会造成“冻死鱼”。二是高于鱼类忍受的最高水温会出现“热死鱼”现象,“热死鱼”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南方养殖的冷水性鱼类上。当水温超过32℃,由北方引进的冷水性鱼类突然死亡时,应考虑是否属于“热死鱼”。

(2)溶氧量。池塘缺氧引起的死鱼是经常发生的事故,往往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气压较低、水质过肥、透明度太低、蓝绿藻过度繁殖、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使水色变清、施肥过量、投喂过饱、养殖密度过高、用硫酸铜杀蓝绿藻后等等,若池塘养鱼增氧设备配套不完善,非常容易引起缺氧死鱼。池塘缺氧先是鲢鱼、鳙鱼和个体较大的鱼先浮头,开始时在塘中央,后分散,分散时浮头鱼类的品种逐渐增多,到后面是底层的鲤鱼、鲫鱼浮头。鱼浮头初期只是鱼口出水吸气,打圈转,后来到塘边分散后,窜动几次沉底而亡。还有一种是底层鱼先死,往往出现在淤泥太多的鱼塘,淤泥分解需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池水溶氧急剧减少,加上氨氮或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加速缺氧死鱼的进程。

(3)非离子氨。养殖池塘中的氨主要来源于饲料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池塘生物残骸分解、施氮化肥、含氮有机物分解、水生动物的分泌氨等。非离子氨引起鱼类中毒表现为鳃和体表黏液分泌增多、严重出血、呼吸困难以致衰竭死亡。

(4)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来源与氨的来源基本一样,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池塘底质恶化、含氮循环受阻、溶氧不足等。鱼类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鱼体消瘦、体色发黑、无光泽、呼吸困难、麻痹中毒、躁动不安、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5)硫化氢。硫化氢在塘底的积聚容易造成中毒死鱼,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淤泥厚、水很深、气压低的高温季节。死鱼的规律是先死底层的鲤鱼、鲫鱼,有时中上层鱼类未见死亡。在高温下气压低时的深水塘,底泥的厌氧分解会产生氨气硫化氢,清晨在鱼塘的下风处可闻到臭味,将死的鱼会窜动,体表黏液增多。

(6)酸碱度(pH)。pH 较低容易出现“酸死鱼”,主要发生在新挖池塘。由于在新建池塘的土质是酸性土质,酸碱度低,在这样的土质挖塘养鱼,又没有经过特殊处理,马上放养鱼种,尤其是早春很容易出现“酸死鱼”现象。也有一种是重新开挖过的旧塘,塘底翻新,又是酸性土质,同样也会发生“酸死鱼”现象。pH较高则会出现“咸死鱼”。往往出现在池塘用石灰消毒后,石灰毒性还没有消退,碱性很大,此时放养鱼类就会出现“咸死鱼”现象。

(7)二氧化碳。在高温季节的浅水池塘,底泥分解放出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形成小气泡往上升,鱼花误认为是食物吞食,致其失去平衡、翻肚直至死亡。

3.浮游植物

池塘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若养殖水体有毒藻类占优势种,会形成“水华”。微囊藻、三毛金藻等过量繁殖造成的自然死亡会产生藻毒引起死鱼。一是大量死鱼,一般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白天,其余时间不发生;二是水体常呈碱性,毒藻类优势种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增强,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水体pH升高,甚至大于9,水质变碱性;三是水体颜色变化,如铜绿微囊藻呈铜绿色,甲藻呈红棕色,三毛金藻呈黄褐色。

4.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但在下述情况下会造成对鱼类的危害:①大型的枝角类是鱼花的天敌,在苗种培育过程常见,严重影响鱼苗标粗的成活率;②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会迅速消耗水中的浮游植物,导致水体变清。由于少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加上大量浮游动物的呼吸作用,容易造成养殖水体缺氧死鱼。

(二)用药不当

池塘养鱼发生病害需要使用药物防治,而养殖业者对所用药物的药性不了解或理解不透彻,在使用药物前也没仔细阅读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特别是药物对鱼类的敏感性,用药后往往造成养殖鱼类的死亡。

鱼类对药物有一定的敏感性,不同鱼类对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反应,如淡水白鲳、鳜鱼、加州鲈对敌百虫敏感,乌鳢对硫酸亚铁敏感,日本鳗鲡对甲苯咪唑敏感。池塘养鱼过程中要掌握养殖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不要冒险使用敏感药物,以免发生意外,导致养殖鱼类死亡,造成损失。

药物使用不规范也会导致鱼类的死亡:①含氯消毒剂没有溶化好便泼洒,鱼误食死亡;②硫酸铜过量会引起死亡,高温常见,因为不同条件下硫酸铜对鱼的毒性不同,温度越高毒性越强,酸性越大毒性越大;③计算错误、称重错误、用药不均匀、用药过量导致中毒死亡;④用错药导致死亡,常见的是淡水白鲳、加州鲈、乌鳢鱼塘泼洒敌百虫,导致中毒死亡;⑤用药时间错误导致死亡,常见的是在清晨或缺氧时施用药物,此时鱼体对药物的忍耐程度低,致其中毒死亡;⑥低温连续施肥,又遇突然温度升高,水体微生物活跃,物质化学反应加剧,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三)渔业污染事故

渔业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和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大家经常能看到或听到报道,由于工厂污水、矿山污水、生活污水等流入养殖池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是声污染,特别是噪音,影响鱼类听觉、行为及生理指标,对鱼类信号的识别有掩蔽作用。目前,在淡水养殖中还没有报道过由于噪音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渔业污染事故对池塘养鱼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致命的,几乎整塘鱼被毒死,损失惨重,必须加强防范。

(四)高密度养殖

鱼类放养密度太大,超过池塘的承载量,又缺少必要的养殖设备等硬件设施来支撑,是容易引起死鱼事故的。放养密度大,池塘的负荷就大,投饲量大,残饵、排泄物等产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就多,养殖水体易富营养化,水质容易骤变,发生缺氧翻塘,致养殖鱼类死亡。

(五)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有投毒和电击暴力等手段,表现为:①电鱼、炸鱼非法捕鱼手段致鱼类晕厥、死亡;②直接在水体投毒造成鱼类死亡;③在饵料中投毒,导致鱼类摄食后死亡。

(六)自然灾害

由于台风、恶劣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鱼类逃逸、流失、死亡等。这是自然因素,需提前加强防范,尽可能避免损失。

浅析淡水池塘养殖鱼类死亡原因

(七)其他因素

1.拉网

拉网也容易出现死鱼。一是鱼塘在缺氧时进行拉网,加速缺氧死鱼;二是拉网后把鱼集中在网箱中,没有增氧或氧气不足,没及时捕捞运走,也会导致死鱼;三是拉网后鱼体受伤,没有消毒处理,几天后出现零星死鱼。

2.应激反应

鱼类浮头时池塘进水产生应激反应。进水本来是缺氧时救鱼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新进的水(生水)与原池塘(熟水)在短时间内混合,引起池塘水质环境激烈变化,破坏原来稳定的生态系统,对养殖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容易导致鱼类的不适,甚至加速死鱼。

三、养殖鱼类死亡内因和外因的不同

鱼病、营养缺乏死亡与养殖环境因素、用药不当、污染事故、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等引起的死亡虽然都是死鱼,但还是有些不同的。

1.因病害和营养引起的死鱼一般都有前兆,有病症或鱼体消瘦等症状,死鱼也从少到多有一个过程,一般不会整塘鱼都死亡。而因用药不当、污染事故、自然灾害、人为因素造成的死鱼,有翻滚、跳跃、狂躁、冲撞等表现,在短时间内死鱼,并且是成批、甚至整个池塘的鱼都死光。

2.鱼病死亡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即使是急性死鱼也有生病的症状,与外因引起的急性死鱼不同。

3.一般鱼类病害是有选择性的,暴发性细菌病害一般发生在草鱼、鲫鱼,打印病一般是鳙鱼、鲢鱼,不是同一池塘养殖的品种均会发生同一种病害引起的死鱼。而外因的死鱼是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鱼都死(鱼类对药物敏感性例外)。

4. 鱼病是有季节性的,春季开始,夏季突出,冬季较少。如草鱼出血病主要在夏季发生,水霉病发生在秋冬季节,寄生虫病害春夏季比较常见。不同鱼病发生的季节不一样,而外因几乎没有季节性(台风季节例外)。

5.化学物质中毒死鱼跟鱼病死鱼更是不同。化学物质进入养殖池塘,使养殖水体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高,将鱼毒死。这种死鱼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没有任何前兆,不分品种、大小,鱼类在短期内大批死亡,死亡率很高。

6.池塘养殖死鱼的内因一般是有先兆的,有一个过程,比较慢;而外因死鱼基本是急性的,损失严重。

淡水池塘养殖生产中的死鱼有内因和外因,应根据当时的实际养殖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对待。生产中通过检查、检验、检测、调查,及时排查原因,科学判断,落实措施,把池塘养鱼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尽可能避免死鱼事故的重复发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