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流通环节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现状及评价
水产品流通环节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现状及评价
文/王鹏 李涛 贾立平 李锋刚 王绿洲
丁香酚类对鱼有麻醉作用,因而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活鱼运输,但其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我国目前暂无相关标准。为给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某地市出售水产品中五类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进行检测,丁香酚类麻醉剂总检出率为82%。从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看,本次监测水产品中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对人体健康尚未构成风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品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源之一,人们对其需求不再停留在品种上,而更注重质量和鲜活度。我国地域辽阔,加之水产品重点养殖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要将鲜活的水产品输送到北方城市不得不进行长距离的活体运输。有硬鳍的活鱼在运输中,由于空间狭小,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鱼类不停地碰撞和摩擦,鱼鳞脱落,皮肤损伤,甚至死亡,大大地增加了鱼类长途运输的成本,减少了经济收益。在石斑鱼、鳜鱼、罗非鱼等名贵品种的运输途中使用镇静剂可以增加成活率,提高商品价值。由于麻醉剂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因而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活鱼运输中。
丁香酚(Eugenol),即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是一种无色或苍黄色液体,有强烈丁香香气,难溶于水,广泛存在于丁香油、肉桂叶油、肉桂皮油、樟脑油、肉豆蔻油等芳香油中,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牙科镇痛和防腐。1972年,日本远藤发现丁香酚这种香料对鱼有强烈的麻醉作用,开始将它作为麻醉剂进行研究。丁香酚已多次用于虹鳟等名贵水产品的麻醉,但针对丁香酚可使用的水产品种、含量范围等报道不多。
国际上对于丁香酚是否可作为渔用麻醉剂及其对人体的危害还存在争议。美国的FDA没有规定丁香酚可以在水产品中使用,但可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等国认为丁香酚可作为合法的水产麻醉剂,但要经过一定的休药期才可上市。我国对丁香酚在水产品中的使用并没有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这给水产品中丁香酚的合理使用及残留监控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文通过研究,希望为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一)样品采集
采集按照《水产品抽样方法SC/T 3016-2004》进行。根据各种水产品养殖习性及流通环节特点,于春(4月)、夏(8月)季对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对石斑鱼、鳜鱼、罗非鱼等3个水产品种进行了样品采集,共计采集样品78个。采样后立刻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前处理及冷藏。每份水产品均取3个平行样进行检测。
(二)仪器与试剂
Waters2695型液相色谱仪、2487紫外检测器、超声波提取仪、涡旋混匀器、LXJ-II型大容量低速离心机和旋转蒸发仪。
丁香酚(CAS号:97-53-0)、异丁香酚(CAS号:97-54-1)、甲基丁香酚(CAS号:93-15-2)、甲基异丁香酚(CAS号:93-16-3)、乙酰基异丁香酚(CAS号:93-29-8)标准品(纯度均≥97%);甲醇(色谱纯);乙腈(色谱纯);正己烷、氯化钠(均为分析纯);无水Na2SO4(分析纯);实验用水(超纯水)。
二、实验方法
(一)水产品中丁香酚类麻醉剂检测
参照Jincheng Li等人(2016)测定水产品中丁香酚残留的方法,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优化。
(二)色谱条件
Symmetryshield TM RP18色谱柱(5μm,250mm×4.6mm),柱温35℃;流动相配比比例为甲醇:水(52:48);进样流量大小为1.3mL/min;监视器采用荧光检测器;波长为280nm。
三、结果
(一)丁香酚类麻醉剂检出的总体情况
本次共抽检3种水产品78份,检出率为82%。丁香酚检出值为3.28μg/kg~54.58μg/kg,异丁香酚检出值为4.00μg/kg~9.40μg/kg,甲基异丁香酚检出值为6.80μg/kg~16.00μg/kg,乙酰基异丁香酚检出值为17.50μg/kg~54.00μg/kg。从阳性样本数量来看,石斑鱼32例、鳜鱼26例、罗非鱼6例,阳性率分别为88.9%、86.7%、50%,依次为石斑鱼>鳜鱼>罗非鱼,检出构成比分别为石斑鱼50.0%、鳜鱼42.9%、罗非鱼7.1%。详见表1。
表1 阳性样品数量统计表 单位:个
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五种丁香酚类组分之间的检出率没有关联,各种组分的检出率高低不同,以丁香酚为主,由高到低顺序为丁香酚>乙酰基异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
(二)不同品种中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情况
所采集样品中,石斑鱼中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含量分别为24.50μg/kg、7.51μg/kg,鳜鱼中丁香酚、异丁香酚、乙酰基异丁香酚含量分别为8.48μg/kg、9.40μg/kg、35.80μg/kg,罗非鱼中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乙酰基异丁香酚含量分别为43.30μg/kg、6.80μg/kg、37.00μg/kg外,除此之外三个品种其余各组分均为未检出。丁香酚在石斑鱼、鳜鱼、罗非鱼肌肉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分布在3.30μg/kg~118.00μg/kg之间,数据分布区间较宽,异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乙酰基异丁香酚在个别样品中检出,含量范围较窄,且残留较小(除乙酰基异丁香酚54.00μg/kg外),甲基丁香酚全部为未检出。表2显示,石斑鱼与鳜鱼差异极显著(p=0.003<0.01)、与罗非鱼(p=0.30>0.05)无显著性差异;鳜鱼与罗非鱼(p=0.06>0.05)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不同品种检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μg/kg
(三)不同月份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甲基丁香酚均未检出。石斑鱼、鳜鱼在春、夏季丁香酚均有检出,罗非鱼仅夏季检出丁香酚,其余组分在夏季样品中有不同残留程度的检出现象,春季均为未检出。试验研究期间,全部样品尚未发现甲基丁香酚残留。
表3 不同月份检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μg/kg
四、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组分残留比较分析
从天然植物中,通过乙醇蒸汽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方法,可提取丁香挥发油,提取物中主要组分为丁香酚(80.0%以上),并含有多种成分。本研究发现,水产品流通环节样品中主要残留也为丁香酚,其平均含量为24.50μg/kg,其他各组分、含量差异明显,部分样品中乙酰基异丁香酚高于丁香酚。笔者分析认为,存在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的水产品,其流通过程中使用的丁香酚麻醉剂是多种丁香酚类物质掺杂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或者使用的是以甲基异丁香酚、乙酰基异丁香酚等丁香酚类物质为主的麻醉剂。
(二)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化分析
石斑鱼、鳜鱼、罗非鱼等水产养殖品种,主产地分布在我国海南、广东、湖北、广西等南方、中部省份,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域,商品鱼销往国内各地。销往我国北方的鲜活水产品,要经过长途运输,对鱼类的生命力、商贩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此为麻醉剂的使用先决条件。从表3可以看出,丁香酚类麻醉剂春、夏季间(p石斑鱼=0.13、p鳜鱼=0.08,p>0.05)无显著性差异。仅本研究而言,丁香酚类麻醉剂在春季、夏季均有使用,无季节性变化。
(三)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分析
实际生产中丁香酚使用剂量在40mg/L~50mg/L或100mg/L~150mg/L之间,范围较宽。研究结果表明,所抽取品种石斑鱼、鳜鱼、罗非鱼中均存在使用丁香酚的现象,品种间差异显著性仅见于石斑鱼与鳜鱼之间,且石斑鱼(24.50μg/kg)高于鳜鱼(8.48μg/kg)。分析认为造成以上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是石斑鱼主产地在我国南方地区,销往北方地区,运输路途较远,一般需要30h~40h,可能造成其使用丁香酚的剂量较鳜鱼大;二是可能存在低浓度多次使用现象,以确保运输期间鱼类处于麻醉状态。
(四)食用安全性评价分析
丁香酚使用后,经过生物体内血液、肌肉、肝脏等组织器官代谢,产生各种代谢物。Fischer等学者研究发现,丁香酚经过人体代谢之后,可在24h内通过尿液基本完全排除。尿液中未代谢的丁香酚含量低于0.1%。由此可见,丁香酚在人体中代谢效果好,但其代谢产物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JECFA(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规定丁香酚的ADI(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2.5mg/(kg·bw)。根据WHO GEMS/Food Cluster Diets(2012)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水产品(未经处理)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淡水鱼27.0g/d,海水鱼1.29g/d,其他水产品7.16g/d,合计消费水产品35.5g/d。根据本研究检测结果,水产品中丁香酚残留有较高的检出率(88.9%、86.7%、50%),残留量范围为3.28μg/kg~54.58μg/kg。按照最高残留量计算,每人每天从食用鱼中摄入的丁香酚总量最多为1.94μg,仅为JECFA推荐ADI的0.78‰。欧盟药品管理局对异丁香酚使用安全性进行评估,建议其ADI为0.075mg/(kg·bw),最大残留量为6mg/kg。本研究所检样品异丁香酚残留均小于6mg/kg。因此,总体上看,本研究抽检的水产品中存在使用丁香酚类麻醉剂的现象,但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对人体健康尚未构成风险。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