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中的渔药施用“九要领”
鱼病防治是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渔业养殖效益的高低。下面说一下鱼病防治中的渔药施用九个要领,仅供参考。
1.施用药物全面均匀
施用渔药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药物施用要普遍,不遗漏,不留死角。比如遍酒药物时,应注意边角等地区易于错过,造成无药区,施药不全面难于彻底治愈病害;又比如内服药应与饲料充分拌匀后投喂,投喂时保证大部分鱼类均能吃到;采用注射法时也应防止有漏“网”之鱼。
2.注意用药时间和条件
采用全池泼酒药物,要选择较好的天气,一般在晴天于上风处泼洒,时间最好在上午10时或下午5时,泼药后应观察2小时以上。当然在鱼病爆发时又遇连绵阴雨,则必须用药,用药后晚上一定要开动增氧机。另外,当气温超过38℃时,虫害停止摄食,此时施药,药液又易挥发,且达不到防治效果。又比如施用漂白粉,因其效应快,应在鱼发病高潮将来之前使用,效果最佳。鱼用药后1小时~2小时内,人不要离开池塘边,一旦发现鱼严重浮头或有死鱼时,应迅速注入新水或者开动增氧机。鱼在浮头时或浮头刚结束时不应用药,否则会造成大批鱼死亡。遍洒药物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泼,这样药物较均匀。
3.把握药物剂量
施用药物要对照水面大小及药物使用说明或专业人员的嘱咐,准确把握药物剂量。有的养殖者由于对养殖水体体积计算不准确,或者用药数量上不标准,造成用药不足或者过量。用药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浪费资金;用药过量,超过鱼类耐受程会造成死亡,且浪费投资,还会增强鱼类耐药性,给今后的防治带来困难。
4.注意用药温度
药物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药效有较大差异,水温升高,药物的毒性增强。同时有少数药物对溶解水的温度要求严格,比如硫酸铜、敌百虫需50~60℃的温水才能溶化,但温度过高,硫酸铜又会失效。
5.掌握药物疗程
药物必须按防病治病要求,投喂一个疗程或待病害杀灭后,再继续施药1天~2天。过早停药,鱼体内病害尚未全部杀灭,容易复活,影响治疗效果,必须稍加巩固。
6.合理混合用药
有些鱼病,病原体往往是寄生虫和细菌并发,或先感染细菌后被寄生虫侵袭,也有先被寄生虫侵袭后感染细菌的,这种情况不可单一用药,可先用消毒剂泼洒,下次再用杀虫药,或者混合泼施,才能既杀灭细菌,又消灭寄生虫。同时要注意注意病害的抗药性,鱼类病害对长期使用的药物易产生抗药反应,而且随着多次的反复使用,抗药性逐渐增强,故在具体的用药品种上提倡多品种交替使用。
7.严格药品贮存
药品在贮存时,大部份应避免光照,勿与金属品接触,以防止变质或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8.合理使用药饵
首先要配制好药饵,主要是选好基础料,比如玉米、黄豆、小麦、花生粉、米糠、麸皮等能够形成浆糊状的物质,再将具有浓烈香味的中草药比如八角、丁香、大蒜辅以部分食盐做成诱食剂,并使用粘性强的小麦粉,木茨粉,糯米粉等作粘合剂。制饵时药物要均匀地拌进基料,让病鱼都能均衡地吃到饲料中的药物。其次要控制好药量,用药饵量一般在投喂后30分钟~40分钟内吃完为宜。投喂药饵前,先停止喂料1天,让鱼群饥饿。第二天在上午9时(有的是下午4时~5时)才将调配好的药饵投喂,达到防治鱼病目的。
9.适当运用中草药
中草药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型绿色药物,比如防治病毒性鱼病的中草药有大黄、黄柏、黄芩、大蒜等;防治细菌性鱼病的有乌桕、五倍子、菖蒲、柳树枝及大黄、黄柏、黄芩等;防治真菌类鱼病的有五倍子、菖蒲、艾叶等;防治寄生虫类鱼病的有马尾松叶、苦楝树叶、樟树叶、乌桕叶、桉树叶、干辣椒、生姜等。中草药的使用方法主要有投喂法、泼洒法、糖化法、浸泡法。由于中草药因其季节、产地、泡制方法不同,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且属于粗制型产品,其剂量难以把握,故经验数据很重要。
(西南渔业网对本文内容有修编)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