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很好吃,但刺很难挑,科学家培育出无刺武昌鱼

发表时间:2023/01/27 22:30:25  来源:搜狐  作者:阳光芳笑脸  浏览次数:287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鱼很好吃,但骨头很难挑。有多少人因为懒得挑骨头而不吃鱼,有多少人因为骨头卡在喉咙里受苦。现在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历史。你可能会想,鱼刺不就是鱼刺吗?鱼没有骨头能活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鱼刺和鱼刺还是有区别的。

真正意义上的鱼骨和其他动物的骨头一样。它们是身体的结构。骨头无法消除。如果动物没有骨头,它就无法生存,除非它是软体动物。

刺并不妨碍我们吃鱼。真正影响我们吃鱼的是鱼的小刺,是指鱼肉中细小而密实的小刺。这些小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肌间刺”。

鱼骨负责支撑鱼的身体,那么肌间棘有什么用呢?

对此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脊柱是用来支撑肌肉的。由此我们会发现,凡是鱼刺多的鱼,基本上都是进化程度低的鱼。什么鱼的骨头多?鲤鱼、鲢鱼、草鱼、鲫鱼和武昌鱼。什么鱼骨头少?鲈鱼、鳜鱼、黄花鱼和石斑鱼。

比较了上述的鲤形目和鲈形目,我们会发现,鲤形目的肉比较松,而鲈形目的肉比较紧实。

松弛的肉说明肌肉力量差,肌肉力量差意味着对身体的控制力弱。直接后果就是游泳速度慢,不灵活。因此,要想提高游泳速度,就要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所以你需要肌间刺的帮助。但是,鲈形目肌肉力量比较强,可以很好地控制身体,所以不需要肌间刺的帮助。

这就是鲈形目骨骼少而鲤形目骨骼多的内在原因。由于肌间刺只负责改善肌肉控制,不会影响鱼的生存,所以可以去掉。

怎么把多刺的武昌鱼变成没刺的淡水鱼?

这就需要进行基因编辑,而要进行基因编辑,首先要找到控制鱼刺生长的主要基因。要知道,鱼类的基因数以万计,要在其中找到控制鱼刺生长的主要基因,无异于大海捞针。怎么做?高泽霞和她的团队仔细挑选了武昌鱼身上的所有鱼骨,快速提取了其中的RNA并进行了基因表达。三个月后,他们终于筛选出了50个与鱼骨相关的基因。之后,研究人员将这些基因一一敲除,观察鱼的生长情况。

由于武昌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实验用的是斑马鱼,整个验证过程历时7年。在对40多个基因进行编辑剔除后,研究团队终于找到了主效应基因。去除主效应基因后,斑马鱼身上的鱼刺减少了70%,尾部只剩下几根鱼刺。

又经过一年的实验观察,没有脊椎的斑马鱼长得很好。随后,研究团队在武昌鱼、草鱼和鲫鱼身上分别敲除相应的基因,获得了第一代杂合无刺鱼,这些鱼的生长情况非常好。最终,科学家们确定,无论是哪种鱼,只要敲除相应的基因,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无刺鱼。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肌间棘帮助鱼类支撑肌肉,控制身体。没有鱼刺,鱼的游速和身体柔韧性会下降吗?这是不可避免的。

肌间刺的缺失确实会降低鱼的游速。

在自然环境下,这可能会给鱼儿的生存带来危机,但如果是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就完全不用担心了,这些没骨气的鱼儿,本来就是要养来吃的。

高泽霞教授对她和她的团队9年的研究非常有信心。她认为,一旦无刺鱼从试验阶段进入市场,很可能会给大宗淡水鱼产业和家庭饮食结构带来升级。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这种无刺的鱼?如果顺利的话,可能还需要6到7年,因为我们现在得到的只是第一代杂交无刺鱼,还要等第三代无刺鱼长成上市,所以6到7年还是比较乐观的,前提是不会被“反基因”抵制。毕竟,无刺鱼是通过基因编辑得到的,本质上属于转基因产品。

(西处)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