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丢失、名字错误、误作植物——研究历史曲折的伞花海鳃属

发表时间:2023/11/06 18:25:37  来源:海洋欢乐谷  作者:克尔-纽曼黑洞  浏览次数:264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752年,来自日德兰的航海家 Adrians 在格陵兰岛海岸附近432米深的海域捕获了两个奇特的标本。这两个标本各自断裂成三段但能完整地拼接起来。这是伞花海鳃属首次被世人发现。1753年,英国人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描述了该物种。1754年,德国人克里斯特洛布·迈利乌斯(Christlob Mylius)基于较小的那个标本将其鉴定为一种植物。1767年林奈将其分类为“Vorticella encrinus”,最终由居维叶(Cuvier,1798)将其命名为“Ombellula”。近 100 年后(1870年),格雷在编目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时将其误写为伞花海鳃属Umbellula。这一错误拼写被之后的研究人员沿用并最终使本属的正式学名变为Umbellula。

Umbellulasp.

1752年的两个标本不幸消失(毕竟是大英博物馆),只剩下不完整的描述。而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1871年,瑞典人对格陵兰岛和纽芬兰岛进行考察期间才又采集到两个标本,这一奇特的属得以重回世人视线。

Umbellulasp.

伞花海鳃属Umbellula隶属于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该属物种通常生活在210~6270米深的海底,分布十分广泛,在各大洋和两极海域都有采集记录,且该属极少有地区性分布的物种,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一次采集到的新标本都被描述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其广泛的分布由多种原因共同造就:首先,伞花海鳃属独特的柄部结构使其可以在硬质、软质和各种砂石底环境生活,而不像多数八放珊瑚亚纲的成员那样只能生活在硬底质上。其次,伞花海鳃属拥有有卵黄的浮游幼虫期,使其得以在幼虫阶段快速扩散。分子研究显示,伞花海鳃属首先在180万年前的上新世-更新世期间于印度-太平洋区域演化出现,随后扩散至南极,再经南极扩散至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

Umbellulasp.

和常见的水螅体沿轴两侧轴对称分布的海鳃不同,伞花海鳃属的水螅体聚集于轴的顶部,且独立个员个体较大,数量较少。这一特征是为适应深海贫瘠而食物稀少的环境进化而来的。随着分布深度的增大,伞花海鳃属物种的独立个员体积增大,数量减少。这是由于较大的独立个员能更频繁地接触食物颗粒,能捕获更大的食物颗粒——经过絮凝作用,到达深海的有机颗粒比浅海的大。这一现象在其他八放珊瑚亚纲生物中同样出现。

Umbellulasp.

根据柄的形状(截面圆或方),骨针的有无,独立个员的大小、数量、排列方式,管状个员的位置与形态,可以区分伞花海鳃属的不同物种。有趣的是,分子结果证明曾经被认为属于伞花海鳃属的物种(曾称Umbellula monocephalus)实际上另有来源,只是因为相似的生活环境,它与伞花海鳃趋同进化出了相似的外貌。后来它被归于新属Solumbellula中,该属仅Solumbellula monocephalus(Pasternak, 1964) 一个物种,且与伞花海鳃属分属不同的科(Umbellula— Umbellulidae,Solumbellula— Pseudumbellulidae)。该物种比伞花海鳃属更早在印度-太平洋区域演化出现,并向大西洋、印度洋扩散。

Umbellulasp.

部分伞花海鳃属物种骨针的缺失,可能因为在洋流较弱的深海环境中骨针相对不重要;而其柄的钙化程度与物种无关,仅与个体大小有关。

Umbellula durissima(Kölliker, 1880),拖网采集于东海约400米深海底(这是自己做的标本,那时技术不好,还请见谅)/ 作者拍摄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