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基因奥秘:鱼类肌间刺研究与无刺鱼的诞生

发表时间:2025/03/04 20:56:43  来源:贾老师观天下  浏览次数:88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地球表面约 70% 皆为水所覆盖,水资源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水生生命,而鱼类便是其中重要的体现之一,在水的世界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世界动物约 150 万种,脊索动物约 7 万种,脊椎动物亚门约 5 万种,硬骨鱼纲约 3.2 万种,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多的。

我国乃水产养殖之大国,其水产养殖产量已连续 33 年雄踞世界榜首,占比近乎 65%。我国菜系中水产品比重近半,吃鱼有益健康,鱼肉中的白蛋白可预防 “三高”,不饱和脂肪酸对儿童智力有好处。武昌鱼虽美味可口,然其肌间刺繁,以致常现吃鱼卡刺之况。

事实上,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多数主养鱼类均具肌间刺,其产量约占鱼类总产量的 75%。 从进化角度看,软骨鱼如中华鲟无肌间刺,低等硬骨鱼开始有刺且渐多。在鱼类进化中,刺大量出现时可能是资源匮乏期,刺是鱼的防御手段。高等真骨鱼刺减少或消失,这与物种大灭绝、资源变化有关。在巴西有一种用于养殖的鱼,竟发生了从有刺到无刺的显著变化,这般转变令人称奇。

科学家们开展研究,关键是找到控制鱼刺的关键基因,从解析鳍间刺演化规律和分子调控机制入手。肌间刺是由肌膈中的肌腱组织分化形成,经过对鱼肌肉组织细胞分化进行研究,发现 18 种细胞类型中,关键的分化成骨细胞类型,其部分细胞朝成熟基建细胞分化,部分朝成骨细胞分化形成肌间刺。

通过培育实验鱼才证明基因功能与肌间刺的关系,科学家们先发现了SXCA基因,其缺失可使肌间刺数目减少70%以上,但不幸的是实验鱼肋骨发育有明显缺陷。之后发现 BMP6基因,可使肌间刺数目减少30%以上,不过情况依然不乐观,BMP6对实验鱼牙齿发育有不良影响。在2020年,实验人员终于发现了调控肌间刺的关键基因——Runx2B基因,并将剔除Runx2B基因的实验鱼进行大量个体培养与繁殖,该基因缺失后肌间刺完全消失,多种检测方法都印证了结果。通过Runx2B基因缺失,培养出了100% 无小刺的武昌鱼。其后,无刺的鲫鱼与草鱼亦登上了餐桌。它们的出现,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新的选择,带来别样的味蕾享受。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