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浮肿病与鲤急性烂鳃病:鱼有浮肿、烂鳃、凹眼和昏睡等症状,目前并无良方治疗!

发表时间:2022/07/15 09:32:05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 吕晓楠,徐立蒲等人   浏览次数:2118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鲤浮肿病毒研究进展与病原生物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点和研发展望

鲤是全球养殖最广泛的鱼类,也是水产养殖中最具经济价值的品种之一。据统计,2016年我国鲤养殖产量350万吨,占淡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 12.4%。锦鲤是鲤的变种,在欧洲、日本和我国同样具有重要市场价值。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rsvirus Disease,KHVD)、 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emia of carp,SVC)以及鲤浮肿病(Carp edema virus disease,CEVD;或称锦鲤昏睡病,Koi sleepy disease,KSD)是目前鲤和锦鲤的3种重要病毒病,给世界各国鲤和锦鲤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 鲤春病毒血症(简称SVC,下文同)和锦鲤疱疹病毒病(简称KHVD,下文同)已有较多研究报道,在我国2016年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9.3%和1.8%。


(发病鱼鳃丝局部溃烂,图源:腾氏水产;作者:唐绍林 王娟 雷燕 席云清)

2016年我国首次报道发现鲤浮肿病毒(简称CEV,下文同),近两年我国河南、河北和云南等多个省份检出CEV,CE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和经济损失情况比SVC和KHVD严重,河南省每年由CEV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5000万元,亚太水产养殖中心(NACA)于2017年将 CEV 列入亚太区域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名录。本文就国内外对CEV的病原生物学特征、引起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检测技术及防控等内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发病鱼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图源:腾氏水产;作者:唐绍林 王娟 雷燕 席云清)

1 病原生物学特征

鲤浮肿病毒(CEV)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是线性双链DNA(dsDNA)病毒。目前已知痘病毒科分为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2个亚科。而CEV属于未定亚科的痘病毒,大小约为200nm×400nm。痘病毒虽是 DNA病毒,但其增殖过程全部在细胞质内进行。通过透射电镜观察,CEV在鳃的上皮细胞胞浆中,表面平整,呈圆形或卵圆形;衣壳蛋白均匀覆盖在肾样病毒核心周围。CEV在电镜下也可呈类似桑葚形,并有囊膜。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鳃丝棍棒化有明显粘连现象,图源:科学养鱼,作者:陈昌福)

2 临床症状

感染CEV的鲤或锦鲤行动迟缓,常聚集在池塘的水面或边缘处,或静置在池塘中,或在池底不动,倒向一侧,呈沉睡状态。当受到触动时,病鱼会游动,但很快又继续处于昏睡状态 。病鱼临床表现为烂鳃、体表糜烂、出血、皮下组织水肿、眼球凹陷、食欲不振、吻端和鳍的基部溃疡等。

在感染CEV的鲤或锦鲤中,最常见症状是包括烂鳃在内的鳃丝损害症状。低倍镜观察发现,鳃组织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了鳃丝肿胀;高倍镜下表现出鳃细胞水肿、重度增生、鳃小片相互融合以及上皮细胞脱落。鳃丝末端细胞增生会严重影响到血液的气体交换,导致鱼出现缺氧、浮头、反应迟缓和代谢紊乱等现象,因而推测鳃组织的病理变化可能是导致鱼最终缺氧死亡的主要原因 。通过qPCR已证实,鳃组织CEV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肾、脾、表皮和肠腔等组织。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病鱼身体浮肿的症状,图源:科学养鱼,作者:陈昌福)

CEV与KHV感染均具有烂鳃和眼凹陷等相似症状,且仅导致鲤或锦鲤发病死亡,因而养殖者经常把CEV感染误认成KHV。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当鲤或锦鲤出现烂鳃等症状且死亡率高时,应同时进行KHV和CEV的PCR 或qPCR检测,以确定病原。此外,CEV拷贝量与临床症状、发病死亡情况不一定成正比。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病鱼鳃丝挂脏,图源作者:孙中亮、康岳华)

3 流行特点

3.1 易感品种

鲤和锦鲤的不同品种对CEV易感程度不同。研究表明,不同品系鲤感染 CEV后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其中锦鲤和捷克地方鲤(Přerov scaly carp,PS)临床症状最为明显,而黑龙江野鲤(Amur wild carp,AS)对 CEV最不易感。目前在我国养殖的锦鲤和松浦镜鲤均已检出CEV。其他品系鲤对CEV的敏感程度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患鲤浮肿病的锦鲤肛门病变)

3.2 发病的环境条件

Miyazaki 等认为水温是影响 CEV 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发现,在 15~25 ℃水温下锦鲤感染CEV 后发病,幼鱼的累积死亡率可高达 75%~100%。在较高温度下,最初鱼表现昏睡,2~3 d 后出现大量死亡。在较低水温(6~10 ℃)下,CEV感染病程较长且死亡率较低 。据现场调查,我国河南等地的 CEV 发病时间有 2 个高峰,分别是5—6 月和 9 月。这 2 个季节水温一般在 20~27 ℃,推测这可能是我国 CEV 传播的最适水温,但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综合国内外资料,CEV 在 6~27℃水温范围内均有检出,发病温度范围较宽,提示水温可能并不是该病暴发的关键因素。

3.3 传播方式

未感染的鲤与已感染CEV的锦鲤同居6h后可检测到CEV,证实病毒可以在锦鲤和鲤之间水平传播,感染 7d 后鲤开始出现典型症状和死亡。带病苗种流通以及展览比赛等是 CEV 快速大范围传播的主要原因。CEV 是否存在垂直传播途径还有待证实。

3.4 分布范围

1974 年, 日本首次在新泻县锦鲤中发现CEV,之后在广岛市和琦玉县等地区均有发现CEV 报道。由于该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在日本流行,因此各国对 CEV 重视不够,有关其疫情报道很少。但近年来 CEV 报道病例迅速增加(表 1),荷兰还从已经归档的 2004 年样品中检出 CEV,推测 CEV 在上述地区早有发生,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未得到有效确认。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2014年7月,北京市房山区某养殖场锦鲤幼鱼暴发疫病,死亡率约 80%。病鱼出现烂鳃、体浮肿等临床症状,后确诊为 CEV 感染。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发现 CEV 感染。经调查 2017 年对河南省养殖鲤(包括锦鲤)造成重大危害的“鲤急性烂鳃病”主要病原为 CEV。2017 年本实验室对全国 9 个省市的 97 家鲤和锦鲤养殖场进行了CEV检测,发现养殖场阳性率为 52%。2013—2015 年波兰监测的36 个鲤和锦鲤养殖场中有16个场检出CEV,场阳性率为45%,与我国CEV阳性率接近。由此可见,CEV 在国内外分布较广,对我国鲤和锦鲤养殖业具有重大危害。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鲤鱼浮肿病毒病临床症状,左图:眼睛凹陷,烂鳃,鳃丝挂脏;右图:鳃丝局部溃烂。图源作者:孙中亮、康岳华)

4 分子流行病学

现阶段对CEV的结构基因组尚不可知,只有部分基因编码序列 P4a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已经公布的 CEV 4a 核酸序列分析发现,CEV各毒株间的突变率高于6%,提示CEV存在至少2个,甚至3个基因组或谱系。Matras 等把目前发表的P4a 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将CEV划分为I和II2个基因型,其中II基因型又分为IIa和IIb基因型。研究表明,CEV基因型与宿主种类有明显关系,即IIa基因型主要感染锦鲤和鲤,而I和IIb基因型仅分离于鲤。目前我国各地检出的CEV毒株主要属于IIa基因型。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晴天病鱼在下风口上浮、聚堆。图源:利洋水产)

5 检测方法

5.1 取样部位与取样时间

由于鳃组织为CEV的主要靶器官,在检测CEV时应单独取鳃组织,制样检测。调查表明,CEVD一般持续发病 7~10d,之后再取样检测常为阴性。本实验室人工感染试验也证实,在发病和死亡停止后鱼体内的病毒量逐渐降低到0,提示鱼可能对CEV产生了免疫力。因此在CEV监测时,最好抽取正在发病的鱼或尚未发病的鱼;如果取到病愈的鱼,极易得到假阴性结果,从而造成漏检。


(患鲤浮肿病的锦鲤鳃丝)

5.2 检测方法

5.2.1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由于 CEV 感染所致的鳃组织病理变化与感染KHV、细菌或寄生虫发生的病理变化相似,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仅能作为疑似病例判定依据。电镜观察鳃组织中成熟病毒粒子也是一种检测方法,但由于电镜设备昂贵、制样和观察需要较高技术等限制,目前该方法仅适用于首次病例的发现或科研。

5.2.2 病毒分离

截至目前仍没有筛选到能易感CEV的细胞系。有研究发现,CEV 能够在鳃来源的原代细胞中复制。因此,急需构建对 CEV 敏感的细胞系,以此作为 CEV 检测和深入研究的突破口。

5.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PCR检测技术是CEV的主要检测手段。Oyamatsu设计的套式引物从具有 CEVD 症状的锦鲤样品中检出CEV,但后续发现此方法存在漏检情况。英国环境、渔业和水产养殖科学中心(Centre for environment,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cience,CEFAS)设计了另一套式 PCR 和 qPCR 的引物。其中,套式PCR依然存在漏检情况,而qPCR是目前较适合开展监测的技术方法。qPCR和传统的套式PCR具有相似检测灵敏度,其组织检出限为1~10copies/反应或4~40copies/mg。曹欢等建立了CEV的 LAMP检测方法,最低可检出6copies/µL,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检测灵敏度。Soliman 等采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建立了快速鉴别诊断鲤和锦鲤CEV和KHV的新方法,其最低检出限与PCR 检测方法相似。

5.2.4 CEVD 诊断

对CEVD的诊断,应采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即当同池鱼仅鲤或锦鲤发病死亡,有烂鳃、凹眼和昏睡等症状时,qPCR或套式PCR或LAMP检测CEV阳性时,可判定为CEV感染。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病鱼体表有大量灰白色粘液。图源:利洋水产)

6 预防和控制措施

6.1 抗病育种

感染实验表明,AS对CEV感染表现出较强抵抗力且无明显CEV感染症状,提示可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选育对 CEV不易感的品种,以减少CEV感染风险。

6.2 监测、检疫和隔离

苗种带毒扩散是许多地区 CEV 流行蔓延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引入苗种时需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在15~25 ℃至少进行30d。锦鲤展会也会增加疫病传播风险,建议参展锦鲤隔离养殖,避免通过混养造成CEV广泛传播,运回的参展锦鲤也需要隔离。对养殖场,尤其是苗种场定期开展CEV监测,一旦发现阳性需及时处置。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患病鱼体躯干部肌肉外露形成溃疡病灶,图源:科学养鱼,作者:陈昌福)

6.3 应急措施

目前对CEVD没有有效治疗措施。日本学者建议对已出现CEVD临床症状的鲤或锦鲤进行0.5%浓度的盐浴,但这并不能根除CEV。在0.5%盐水中鲤应激反应较低,CEV 增殖能力减弱。对于已经确认发生CEVD的养殖场,不要采取滥用药物、换水或加药调水、倒池等引起应激反应的措施,应及时捞取死鱼,注意增氧,停止投喂饵料。一般CEVD发病 7~10d后,死亡现象会自然停止。

6.4 预防

CEVD发病前养殖场普遍存在换水、倒池、水质突变、天气突变和鱼药使用等情况,有的养殖场在发病后滥用各种鱼药,导致鱼进一步大规模死亡,而在发病后不用或少用药的养殖场,鱼死亡率反而较低。因此,养殖场应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发病前后避免滥用药,减少鱼体应激。这也是防控CEVD 和降低损失的有效措施。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病鱼眼睛内陷,有的鱼烂鳃。图源:利洋水产)

7 展望

目前对CEV的易感宿主、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等认识尚浅,使得CEV对我国水生动物的影响很难得到准确评估。对CEV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抗原性、敏感细胞系的建立等基础研究方面也还存在许多空白。而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病毒分离纯化、检测技术优化等,以及深入研究工作。

CEV的检测尚无统一标准,需尽快建立特异、敏感、快速、适宜现场诊断的方法,尽快构建敏感细胞系。目前对于 CEV 还没有特效预防药物,因此研制高效 CEV 疫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2018年第35卷第5期)

(作者:吕晓楠,徐立蒲,王姝,王静波,王小亮,曹欢,张文,潘勇,江育林。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治疗方法可以参照相关文章: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主要表现为水面打转的神经异常症状

鱼类疱疹病毒病——头部枯萎和鳃坏死是明显症状

鱼体表有石蜡样增生物的病毒性鱼病——痘疮病

四川地区养殖鲫鲤疱疹病毒Ⅱ型的鉴定及病理学研究:死亡率高、危害大、传染性强,已成为鲫鱼养殖业的主要威胁


鲤浮肿病毒(CEV):鲤浮肿病研究进展与治疗鲤传染性水肿病的探讨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鱼病防治##鱼病##科学##喂鱼#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