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虾类的四种病毒性疾病
我国是人工养殖虾类的大国,最近数年来的年产量均达到了400万吨以上,主要养殖品种包括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等。随着虾类养殖业的发展,危害养殖虾类的各种疫病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几种主要的病毒性疾病,由于迄今为止尚没有商品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类疾病,对养殖虾类造成的危害巨大,往往给虾类养殖业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 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目前我国主要虾类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属于线头病毒科,白斑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杆状,外观如一个粗棒状的线团,一端露出线头。该病毒大小为(80~120)nm×(250~380)nm,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白斑综合征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养殖水温在20~30℃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易感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养殖虾类。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对虾摄食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甲壳类会导致病毒进行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白斑综合征暴发时,患病虾行动异常,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并很快死亡。患病虾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甲壳上出现白点,直径小于3mm,或连成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病虾甲壳上仅有少量或几乎没有白斑。在患病的群体中,虾的颜色变化很大,主要呈淡红色或粉红色。
2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在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
【病原】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角对虾浓核病毒属。病毒无囊膜,呈二十面体状,颗粒大小20~22nm,核酸类型为DNA。
【流行特点】该病毒可感染对虾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各生长阶段。易感品种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蓝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
感染该病毒或发病后存活下来的凡纳滨对虾和蓝对虾可终生携带病毒,并通过亲虾传给后代,还会通过互相残食或污染病毒的水体感染其他个体。携带病毒的亲虾产的卵通常不能发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临床症状】被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的凡纳滨对虾幼虾可出现矮小残缺综合症,患病稚虾额角弯曲(向左或右弯曲45°至90°)或变形,触角鞭毛皱曲,体表粗糙,出现“大头”或其他表皮畸形。病虾大小差别很大,生长速度各异,体型比正常对虾小很多(侏儒虾),但在我国养殖过程中很少能观察到相应症状。
该病毒可引起蓝对虾稚虾急性、大量死亡,成虾感染后很少出现症状或死亡。急性感染状态的蓝对虾稚虾摄食明显减少,病虾在养殖池内缓慢游动至水面,保持静止不动,接着向后翻转,缓慢沉到池底(腹部朝上)。出现这种行为的病虾在几个小时内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体力不支或被其他健康虾攻击和残食。
3 虾虹彩病毒病
虾虹彩病毒病是一种感染甲壳类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主要的甲壳类养殖区域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属于虹彩病毒科,十足目虹彩病毒属,大小为150-160 nm,核酸类型为DNA,目前已报道的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和红螯螯虾虹彩病毒为该病毒的两个分离株,均可导致虾虹彩病毒病。
【流行特点】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侵染从仔虾到亚成虾阶段的虾类。在养殖过程中,对虾体长在4-7厘米时最易被感染。养殖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感染后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养殖水温在16-32℃时均会有病毒感染发生,疫病高发期集中在4-8月。
易感品种包括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四脊滑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
十足目虹彩病毒1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临床症状】发病虾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停止摄食,活力下降等症状。濒死的个体会失去游动能力,沉入池底。
罗氏沼虾感染后,额剑基部甲壳下呈现明显的白色三角区域病变,行业上称为“白头”或“白点”。患病的脊尾白虾额剑基部也出现轻微的发白现象,但脊尾白虾对该病毒的感染表现出部分耐受性,部分患病的凡纳滨对虾还会出现明显的红体症状。
4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
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虾类的病毒性疾病,目前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地区均有该病流行。
【病原】病原为偷死野田村病毒,属于野田村病毒科、甲型野田村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大小为25~30 nm,核酸类型为RNA。
【流行特点】偷死野田村病毒可感染虾类的卵、幼体、仔虾、稚体和成虾等。该病多发生于较高水温(28℃以上)、养殖30天后,累计死亡率可达80%。
易感品种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三疣梭子蟹等,以及沙蚕(Nereis succinea)、卤虫(Artemia spp)和蜾蠃蜚等饵料生物。野生甲壳类可被该病毒感染或携带该病毒。
该病毒可通过亲虾的精、卵细胞进行垂直传播。高剂量感染该病毒的受精卵通常不能正常发育和孵化,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具有较高的病毒感染率。经口感染是该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苗种带病毒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偷死野田村病毒除了危害养殖虾类外,还可感染养殖鱼类并导致其发病。
【临床症状】病虾游泳足肌肉因病毒感染而受损,游泳能力下降。病虾通常在池底深水区陆续死亡,不容易被养殖者观察到,因此该病又被称为“病毒性偷死病”或“偷死病”。
病虾表现出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甲壳变软,空肠空胃,生长缓慢等症状,很多时候还可见病虾腹节肌肉不透明或局部发白。体长小于10cm的对虾感染该病毒后,病虾生长缓慢且甲壳软;甲壳软是该病不同于虾肝肠胞虫感染的典型特征。
(摘于文章片段)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