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养殖鲤、鲫的3种疱疹病毒病及其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24/05/03 18:56:37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作者:陈昌福等  浏览次数:396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是一群中等大小的双股DNA病毒,约有100种以上成员。根据其理化性质,又将其分为α、β、γ和未分类疱疹病毒等4个亚科。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增殖速度快,引起细胞病变。β疱疹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生长周期长,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γ疱疹病毒(如EB病毒),所感染的靶细胞是淋巴样细胞,可引起淋巴的增生。疱疹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人类及其他脊椎动物。

在温水性养殖鱼类中,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疱疹病毒病主要有3种,危害对象是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本文内容是对3种疱疹病毒引起的养殖鲤、鲫病毒性疾病,简单地介绍其病原、病症、病变及其主要预防措施。

1.鲤痘疮病(Carp pox)

鲤痘疮病在我国不少水产养殖地区的养殖鲤中均有较高比例的发生,譬如在辽宁省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辽中、新民等地,饲养的越冬鲤中,鲤痘疮病的发生比例就比较大。

1.1病原

鲤痘疮病是由鲤科疱疹病毒Ⅰ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Ⅰ,CyHV-Ⅰ)引起的一种疾病。这种病毒也被称为鲤痘疱疹病毒(Carp pox herpesvirus)或称为上皮癌疱疹病毒(Herpesvirus epithelioma)。

1.2病症与病变

由CyHV-Ⅰ引起的鲤痘疮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在发病初期鱼体出现薄而透明光滑的灰白色小斑状增生物,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图1);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逐渐 扩大、增厚,数目逐渐增加,互连成片(图2); 形成表面平滑、呈乳白色、奶油色至棕色(随病灶处的色素而不同)在血管处则呈粉红色的“石蜡样或玻璃样”的痘疮增生物。 这些增生物与鱼体的体表结合比较牢固,用小刀可以将其刮下。 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小突起,是不分层的。

图1示患病初期鲤头部出现的白色黏液层(图片来自网络)

图2示患痘疮病鲤体表的块状白色斑(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组织切片可以观察到增生的细胞有时也能侵入真皮组织。增生物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既可自然脱落又能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增生物。鱼体的背部、头部、鳍条及尾柄是痘疮密集区,病情严重的病鱼全身均可布满痘疮,且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现象。当增生物蔓延扩大到鱼体的大部分时,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脊椎受到损害,骨胳软化,食欲减退。但是,这种疾病一般不大会导致批量死亡现象发生。根据欧洲的研究者报道,当该病严重发生时,由鲤痘疮病导致的死亡率可以达到10%左右。

2.鲫造血器官坏死症(Necrosis of hematopoietic organs in crucian carp)

2.1病原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由鲤科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HV-Ⅱ)引起的一种疾病。这种危害养殖鲫的病毒性疾病也被江、浙一带的水产养殖业者称为“鳃出血”。

2.2病症与病变

受病毒感染的养殖鲫体表和内脏器官出血、充血为其主要的病理特征(图3),患病鱼 体被捕捞离水后,其鳃部就开始流出血液(图4)。这种从鳃部流出血液的症状,可能是被水产养殖业者将其称为“鳃出血”的主要原因。

图3示鲫体表严重充血的病理特征

图4示患病鲫出现“鳃出血”的症状

该病发病水温范围比较广,在15~30℃范围内均可以发生与流行,水温25~28℃为该病的流行高峰,尤其是春秋两季为甚。

3.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

3.1病原

危害锦鲤和鲤的所谓锦鲤疱疹病毒病,是由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引起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水产养殖业者也将这种疾病称为“急性烂鳃病”。

3.2病症与病变

患病鲤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游动失衡;鳃出血坏死,眼睛凹陷(图5),皮肤有灰白色斑点,黏液分泌增多。

图5示患病鲤鳃部出血、眼睛内陷的疾病症状

KHV是一种高致病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80%~100%。流行于世界各地,严重危害锦鲤和鲤养殖业安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这种疾病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中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4.疱疹病毒病预防措施及其注意事项

在我国,对于养殖鱼类的病毒性疾病,至今尚没有研制出能有效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此外,对于养殖鲤、鲫的上述3种疱疹病毒病,也还没有研制出能有效预防疾病发生的鱼用疫苗。因此,对于危害养殖鲤、鲫的3种疱疹病毒病,只能与预防其他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一样,采取预防疾病的措施。避免养殖鲤、鲫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可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4.1严格实施检疫制度,避免致病性病毒随着苗种带入养殖区

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水产养殖区域,可能存在不同种类、并严重危害养殖鱼类的各种疾病。当水产养殖业者从不同水产养殖区域引进苗种时,对拟引进的养殖鱼类苗种实施严格地检疫,是很有必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检疫,避免将带有某些致病性的病原生物(尤其是病毒、真菌和细菌等)随着养殖鱼类苗种被带入新的养殖区域。

譬如最近一些年来,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在我国江苏省盐城地区呈现暴发性地发生与流行态势,如果从这些疫情严重发生的地区引进养殖鲫的苗种时,就需要进行严格地检疫措施,避免将带有CyHV-Ⅱ的鲫苗种引进到我国其他的水产养殖区域。同样的理由,在引进养殖鲫亲本时,也应该实施对病毒性病原的检测方法,因为已经有初步研究结果证实,CyHV-Ⅱ存在潜伏感染与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一旦鲫亲本携带病毒,病毒就能通过受精卵传播给子代,导致病原的迅速传播。因此,水产养殖业者需要确保从苗种源头切断病毒输出或输入性传播途径。

4.2改善并稳定养殖水体环境,避免对养殖鲤、鲫造成严重应激性刺激

在养殖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养殖水体中有毒有害的环境因子,维持养殖水环境的健康与稳定,减少恶劣的养殖环境因子对养殖鲤、鲫造成的应激性刺激,对于预防养殖鲤、鲫的病毒性疾病发生与流行,是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

一些养殖实践经验证明,在养殖鲤、鲫的养殖池塘中,经常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作为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剂,是有利于养殖池塘的水质理化性状稳定的。养殖池塘的管理人员,平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养殖池塘具有一定的水深,保持养殖水体中溶氧量充分。

在鲤、鲫的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病毒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应该注重遵循科学投喂饵料的原则,不要因为过度地投喂饵料,造成对养殖鲤、鲫消化系统的沉重负担,要确保养殖鲤、鲫体内能量代谢过程的顺利与健康。

4.3适时投喂免疫调节剂,促进养殖鲤、鲫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稳定

养殖鲤、鲫的病毒性疾病与能危害养殖鱼类的其他疾病一样,其发生与流行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水产养殖业者可以根据不同疾病发生与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特点,提前做好预防疾病的工作。

养殖鲤、鲫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也是具有明显季节性的。譬如,能严重危害养殖鲫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病与流行时间,就是在每年4月初和9月下旬开始发生与流行。因此,养殖业者可以在疾病发生时间来临之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调节剂(如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酵母细胞壁、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酵母培养物,按照在每吨饲料中添加3.0~4.0kg后,连续投喂28d,即可能有效地预防养殖鲤、鲫疱疹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

当然,在养殖鲤、鲫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多种维生素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也可以达到调节养殖鲤、鲫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善养殖鲤、鲫体内代谢环境,提高养殖鲤、鲫机体健康水平和抵抗来自养殖环境中应激因子产生的应激性刺激的能力。总而言之,只要能实现养殖鲤、鲫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机能稳定的措施,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病毒性疾病,也是预防任何疾病的最佳措施与途径。

4.4在已经发生病毒性疾病的养殖池塘中,杜绝采取造成应激性刺激的所有措施

防控养殖鲤、鲫病毒性疾病的实践结果证明,当养殖鲤、鲫发生病毒性疾病后,水产养殖业者可以采取不更换池水、减少投喂饵料量、不滥用各种药物,即坚持采取所谓的“无刺激”的管理措施,让养殖鲤、鲫避免因为遭受人为改变环境因素,造成对患病鱼体自身免疫机能进一步抑制的问题,从而让患病鲤、鲫能逐渐建立和恢复抗病毒的机能与状态,达到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在养殖鲤、鲫出现病毒性疾病的养殖池塘中,坚持采取不换水、不泼洒杀虫、消毒剂等外用药物、不内服抗微生物药物、将饵料的投喂量减少至平时投喂量的30.0%~40.0%左右,在投喂的饵料中添加较大剂量的免疫调节剂,促使养殖鲤、鲫自身的免疫机能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使养殖鲤、鲫依靠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机能战胜入侵到体内的病毒,即可战胜疾病而恢复患病鲤、鲫的机体健康。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