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24/07/13 12:18:37  来源:中国水产 2019年10期   作者:侯同玉 刘艺 梁伟超  浏览次数:241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是一种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其主要病原是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该病可引起鳜集中爆发性死亡,死亡率高达90%,给鳜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药物或治疗措施,本文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防治此病。

鳜鱼(Siniperca sp.)属鲈形目(Perciformes)、真鲈科(Percichthyidae)、鳜属(Siniperca),其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肉呈瓣状,味道鲜美,是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较高的养殖效益和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鳜鱼的养殖以活饵投喂池塘集约化养殖为主,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养殖病害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暴发性病毒传染病,死亡率高时可达90%,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中心于2017年引进鳜鱼,并进行养殖试验及相关病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鳜鱼养殖中暴发性病毒传染病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一、病原

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又称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虹彩病毒病、鳜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等,是一种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病原是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ISKNV属虹彩病毒科,有囊膜,二十面体,直径125nm~145nm,基因组为双链DNA。研究表明,ISKNV侵染鳜鱼细胞的过程相当缓慢,大部分病毒于2h~4h内进入鳜鱼细胞,该入侵特性使得ISKNV可引起鳜鱼集中爆发性死亡,给鳜鱼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二、症状与病理

ISKNV可感染鳜鱼的脾、肾、鳃、肝、心、脑和消化道等组织,病原主要位于病鱼脾脏,其次是肾脏,在脾脏和头肾组织的细胞质内可观测到大量病毒颗粒。病鱼呈缺氧症状,开增氧机不能缓解症状,应激反应明显降低,死前作挣扎状游泳。

病鱼嘴张大,呼吸加快,食欲下降,鱼体变黑,时有抽筋样颤动,鱼浮于水面无力游动;头部充血,口四周和眼出血,部分病鱼会出现鳃盖、下颌、胸鳍、腹鳍有不同程度出血;脾脏肿大、糜烂和充血,呈紫黑色;肾脏肿大、充血和溃烂,肾小管和肾小囊的血管球萎缩;鳃贫血,发白,伴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出现出血、腐烂等现象;肝脏有缺血状、呈土黄色或因严重出血而发白,有时会伴有点状出血肿大,有淤血点等症状;常见有腹水,肠内有时充满黄色粘稠物,或见肠内充血发红,胆囊肿大。常伴有细菌的继发感染和斜管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出现烂鳃、溃疡、细菌性败血症等症状。

三、流行与诊断

(一)流行特点

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淡水养殖的鳜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对鳜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威胁。鳜鱼是ISKNV的自然宿主和敏感宿主,ISKNV在鳜体内可长期潜伏。

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月中下旬水温约20℃以上可发作,至11月中下旬水温下降时发病停止,主要发病时间是每年7月~10月,水温25℃~34℃时多发,最适流行温度为28℃~30℃,水温低于20℃不会发病或不治自愈。苗种期少发,中成鱼多发;起病急,发病快,死亡率高,流行高峰期鳜在10d内死亡率高达90%。气候突变和气温升高、水环境恶化,是诱发该病大规模流行的重要因素。该病主要水平传播,由发病鱼通过水体经体表传染和通过饵料鱼经口传染健康鱼。

(二)诊断方法

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的确诊,可采用电镜观察鳜组织病理切片,或采用PCR检测、IFAT检测等。受技术条件、场地及时间等的限制,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判断该病主要以当前流行情况、日常寻塘观察、病鱼症状表现和病鱼解剖等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在排除了寄生虫感染、细菌性烂鳃、细菌性出血病及中毒症等且发生鳜鱼大量死亡时,结合暴发性病毒传染病的病鱼解剖观察、有无发生“反水”等判断。受ISKNV感染的鳜鱼,大部分有鱼鳃贫血,苍白,严重时伴有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呈现出血、烂鳃等症状,常导致很多养殖户误判病情而使用错误的防治措施导致病情延误或扩大。能够正确诊断病情,尤为重要。

四、预防与控治

目前,尚无针对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特别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措施,鳜鱼的养殖原则同其他鱼类相同,“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在养殖过程中,需重视清塘消毒、改良水质、投放优质鱼种、投喂健康活饵及养殖过程病害的管理等,防患未然,健康养殖。

(一)清塘消毒

对池塘进行干塘清淤,选择连续晴好天气,使用生石灰化水全塘泼浇,并连续暴晒一周以上。期间,每日用铁锹对塘底淤泥进行翻动,以确保塘底病原能完全被生石灰和紫外线杀灭。

(二)改良水质

用生石灰调节,保持养殖水体微碱性;少量换水或开增氧机,确保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避免大换水对鱼产生的应激反应;可放些有益菌群、活性酵素或光合细菌,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有条件的可设立水质生物净化池,将水净化一周左右后再注入鳜鱼池中。高温季节每半月加水20cm~30cm,以提高池塘溶氧量。

(三)种苗保证

选用品质较好的种苗。老养殖户应注意引进、更新亲鱼,防止连年养殖和近亲繁殖使种苗种质老化,抗病力下降。对外地引进的鳜鱼苗种进行严格检疫,确认种苗未带有相关病原后再下塘。种苗下塘前10min~30min内用3%~5%食盐或1%的聚维酮碘药浴消毒。下塘时全池泼洒水产用维生素C,减小应激反应。

(四)活饵保证

鳜鱼的发病除自身抗病力和养殖水体因素外,大多和饵料鱼有关,饵料鱼携带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大多能感染给鳜鱼,而且速度很快。所以,有条件者最好自己配套培育饵料鱼;对外地引进的饵料鱼应做好检疫,确认未携带相关病原后再饲养投喂。在饵料鱼饲养过程中需注意做好养殖病害防治工作,平时添加大蒜素、水产用维生素C和免疫制剂于饲料中,提高饵料鱼抗病能力,以增强鳜鱼抗病能力,做好病害预防。在多发病或高温季节时,饵料鱼投喂前,建议用5%食盐水浸洗数分钟,杀灭其身上可能携带的病原体后再进行投喂。

(五)养殖过程管理

适当降低鳜鱼放养密度,可降低病原传播风险,切勿盲目追求更高产更高效更高速等养殖极限。保持养殖水质稳定,防止水质剧烈变化而导致鳜鱼应激。加强溶氧的管理,使溶氧量保持在7mg/L以上。5月~6月鳜鱼未发病前进行全塘消毒2次~3次,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切断病毒的垂直传播途径。在疾病多发季节,每半个月泼洒一次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制剂,补充水体中有益菌群数量;少用或者不用刺激性较大的杀虫剂和消毒剂(如三氯,菊酯类),以减少鱼类的应激;增加巡塘次数,发现病鱼死鱼应及时捞除,以减少塘内传染源;通过饵料鱼投喂(如三黄粉)药饵饲料;外用药物泼洒以减少或消灭病原体,避免因环境恶化引发暴发性传染疾病。

(六)切忌盲目用药

鳜鱼病毒性传染病暴发后还会伴随多种细菌的继发性感染,鳜鱼发病时体质较弱,药用的越多,对池塘环境应激变化越不适应,就越容易被病毒大量侵染,死亡量就越大。鳜鱼池塘发病时,切忌盲目用药,尤其不能用敌百虫、硫酸铜和福尔马林等,否则可加速鱼的死亡和水质的进一步恶化。建议尽量保持池塘原有水环境(水温、水位等),勿添换水;暂停投喂饵料鱼,使用较温和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进行全塘消毒,然后每日增开增氧机数小时,确保池塘溶氧充足,待气温升高至30℃以上,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后续处理。病鱼塘内的水不要随意排放,与未发病鱼塘不要相同的渔具,以防交叉污染。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