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六种病毒性鱼病的防控措施:草鱼病毒出血病,鲤痘疮病,鲤春病毒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发表时间:2018/11/18 12:25:43  来源:x20250116  浏览次数:548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病毒性鱼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鱼病,到目前为止,病毒性鱼病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与其它微生物相比,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一般都预防为主。现在已确认和常见的有草鱼呼肠孤病毒出血病,鲤痘疮病,鲤春病毒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性出血败血病等六种病毒性鱼病。

一、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1.病原

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多为冷水鱼类病害。病毒粒子呈正二十面体,无囊膜。生长温度为4~25℃,最适温度为15~20℃。病毒在胞浆内合成和成熟并形成包涵体。

2.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3.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但可成终身带毒成为传染源。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4.症状

典型病变是胰腺坏死,并在一些细胞胞浆内出现包涵体。后期肾脏和肝脏等也发生变性、坏死。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5.预防

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克/立方米消毒15分钟。

6.治疗

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患病早期用聚维酮碘溶液(按10%有效碘计算),每公斤鱼体重用1.64~1.91克,拌饵投喂,每日1次,连续10-15天。

二、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1.病原

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多为冷水鱼类病害。病毒颗粒呈子弹形,生长温度为4~20℃。

患病虹鳟腹部膨大,体表出血、出血(仿山崎隆义)

2.传播途径

主要危害虹鳟、硬头鳟、银鳟和大西洋鲑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当年鱼,尤其是刚孵出的鱼苗死亡率可达100%,1龄鱼种的感染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2龄以上鱼基本不发病。流行水温为8~15℃。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患病虹鳟鱼苗肌肉出血(仿山崎隆义)

3.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苗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苗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体重7~100克的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患病鲑鱼苗肌肉出血(仿W.Ahne)

4.症状

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黏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病鱼体色发黑,出现昏睡,或游动缓慢,时而出现痉挛,往往在剧烈游动后不久即死。病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鳍条基部充血,出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不透明的粘液粪便。口腔、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心包膜、肠及鱼苗的卵黄囊等出血。肾脏及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病情严重时肾小管及肝脏也发生局部坏死,胃、肠固有膜的颗粒细胞、部分胰腺的腺末旁及胰岛细胞也发生变性、坏死。胞浆内常可见包涵体。

该病易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相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病鱼肛门后面拖的一条粘液便比较粗长、结构粗糙。

患病虹鳟肾造血组织坏死H.E ×400(仿P.George)

5.预防

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在17~20℃孵化为宜,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克/立方米浸洗15分钟,当pH值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克/立方米,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

6.治疗

(1)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增强机体免疫力有一定作用。(2)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

三、鲤春病毒病

1.病原

该病由一种弹状病毒即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简称SVCV)引起。有一层囊膜,根据其结构蛋白组分可把该病毒列入水泡性口炎类。

2.流行及危害

鲤春病毒病流行地域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时间主要在4~6月,水温在13~22℃,17℃左右是最容易发病的温度。危害对象主要是鲤鱼,鲫鱼也被感染,越冬以后的幼鲤和1龄以上的鲤鱼极易感染。感染途径是以水体为媒介、水平传播为主,亦可通过鱼类寄生虫等传播。传播快、潜伏期短,死亡率高。

(鲤鱼眼球突出)

在春季比较流行,在15℃以下感染后的鱼出现病症,20℃以上则停止,当水温低于13℃,由于病毒的活力降低,其感染力也随之下降。感染后死亡率在30-40%,有时高达70%;严重时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100%。

(鲤鱼鱼鳔出血)

3.症状

病鱼一般表现为体色变黑、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无食欲,游泳迟缓,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严重时无力静卧水底。病鱼体表两侧有红肿浮斑,体表轻度或重度充血,肛门红肿外突且常挂有长条状黏液,腹部膨大,眼球外突。

病鱼往往有多量带血的腹水。由于该病毒在体内增殖,尤其是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血组织和肾细胞内增殖,从而破坏了体内水盐平衡和正常的血液循环,因此病鱼表现为肝、肾、脾、心、鳔、肌肉和造血组织等多组织器官的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及炎症等病变,从而导致感染鱼死亡。

解剖可见肠道和肾充血发炎,肠黏膜脱落,肠内有脓状物。病情严重的病鱼除有肠道出血性发炎外,腹膜也发炎,腹腔内充满大量渗出液,严重时为带血的粉红色。鲤鱼急性感染时,鳃、肠、心、肾、肌肉出血,肝发炎及水肿,最后肝多处坏死,可见黄疸症状。

(鲤肛门红肿,体表出血)

4.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进行预防。

(1)鱼病流行季节,每半月每亩水面用生石灰20公斤,或漂白粉交替使用,全池泼洒。

(2)可用大蒜素、板蓝根、地榆、鱼腥草或大黄、穿心莲(2∶3∶1∶3∶2)合剂遍洒,连用2~3次,同时按上述比例拌饵投喂。

(3)用含氯消毒剂比如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消毒。

(4)注射疫苗。用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免疫预防。

(5)用碘伏、季铵盐类消毒可预防此病发生。

(6)将水温提高到22℃以上可控制此病发生。

四、鲤痘疮病

1.病原

病原为鲤疱疹病毒,病毒颗粒近球形,复制适宜温度为15~22℃,通常成群聚集。

2.流行与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鲤、鲫鱼,其特征是在鱼体表出现大量灰白色石蜡样增生物。本病通常流行于秋末冬初和早春季节,水温在10~20℃时,水质较肥的池塘鲤鱼易发此病,特别是一龄以上的鲤鱼对此病较敏感。当水温升高(高于18℃后)或水质改善后,痘疮会自行脱落会逐渐自愈,条件恶化后又可复发。在越冬后期可引起病鱼死亡,在轻微病情的情况下一般不会造成死亡,但影响鱼的生长及鱼体外观,降低商品价格影响经济效益。

3.症状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着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大和增多,以至蔓延全身。由于患病部分的表层受到刺激增厚而形成增生物,色泽由原来的乳白色逐渐变成石蜡状,形成癣状痘疮,上面有时有极小的红色条纹。增生物可高出鱼体表1~5毫米,其表面由光滑变为粗糙,质地由柔软变为软骨状,较坚硬,一般不能被磨擦碰掉。这种表皮增生物是致密的结缔组织,内有一些微血管,其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后可自动脱落,以后在原位置上又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

4.防治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隔离病鱼,并不得留作亲鱼。

(2)渔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有病鱼或病原体的水域亦需作清毒处理,最好不用作水源。

(3)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中(最好是流动水),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4)将0.5公斤大黄研成粉末,用开水浸泡12小时后,与100公斤饵料混合制成药饵,或者内服三黄粉,同时全池泼洒0.4克/立方米二溴海因,投喂3-5天。

(5)使用生石灰调节池水pH值,使之保持在8以上。

(6)二溴海因或溴海因全池泼洒,用量为0.2~0.5克/立方米。

(7)碘伏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升/立方米。

(8)复合碘溶液,或10%聚维酮碘溶液,或10%聚维酮碘粉,全池泼洒一次。

(9)银翘板蓝根,或七味板蓝根,或清热中药方剂,一次量,每1公斤饲料3.2~4.8克,或6~8克,一天两次,连用2~3天。

五、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1.病原

本病多为冷水鱼类病害,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格特维德病毒,生长温度范围为4~20℃,最适增殖温度为15℃,20℃以上失去感染力。

患病虹鳟肌肉出血 (仿P.George)

2.传播途径

水为传播媒介,通过亲鱼垂直传播,另外池底淤泥及无脊椎动物为其水平传播途径。带病毒鱼是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期通常为14周。

3.流行及危害

主要危害苗种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5厘米才发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多,在8~10℃死亡率最高,在15℃以上时却很少发生。累计死亡率可达80%,当水温变化或移动鱼体后易发生。

患病虹鳟鳃苍白,贫血,脾、肾肿大(仿P.Kinkelin)

4.症状

症状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型三种。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不易明确区分,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

(1)急性型: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体色发黑,死亡量大,鳃苍白有出血点,皮肤、肌肉、眼眶周围及口腔出血。病鱼贫血,造血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白细胞和血栓细胞减少。体内脂肪组织、生殖腺、肌肉、肠系膜有出血点,肝脏色淡,肾脏变薄充血。

(2)慢性型:一般由急性转变而来,病鱼病程长,中等程度死亡率。体色更黑,眼球严重外突,贫血更加严重,尤其是鳃及肝脏显示严重贫血,鳔及肾脏肿大,腹腔充满积液,使病鱼外观呈腹腔膨胀样。

(3)神经型:发病较慢,死亡率很低,主要表现为病鱼运动失常。病鱼作旋转运动,有时急剧挣扎后沉底。内脏严重贫血。有时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但内脏有严重出血。

5.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禁止从发病区运出鱼与卵,一旦发病将全场鱼销毁,池塘消毒3个月后再重新放养健康鱼。

(1)发眼期卵用伏碘(商品名为10%复方皮维碘溶液)配成含有效碘5克/立方米的浓度浸洗15分钟,如果水的pH值高,则需用6~10克/立方米。

(2)疾病早期用伏碘液拌饵投喂,每公斤鱼每天用有效碘1.64~1.91克,连喂15天,死亡率可降低。

(3)每万尾0.4克左右的仔鱼每天投喂24毫克植物凝集素(PHA),分2次投喂,连喂1周为1个疗程,有一定的效果。

(4)可将病鱼放在水温提升到18℃以上,从而可以控制此病的发生。

(5)用大黄等中草药拌饵投喂,有一定防治效果。

六、草鱼(呼肠孤病毒)出血病

1.病原

草鱼呼肠孤病毒,球形颗粒。该病毒主要引起草鱼在苗种阶段发生出血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

2.流行情况

1970年首次发现,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厘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2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长,每年6月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节,高峰在8月,死亡率高,常发生全塘覆没。

3.发病水温

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5~30℃。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耗氧率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易发病。

4.发病过程

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天,一般是7~10天。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1)潜伏期。约3~10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不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则长。

(2)前趋期。时间短,仅1~2天,鱼的体色发暗、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

(3)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而死。

5.症状

患病初期,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停止。

(口腔充血发红)

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鱼体暗黑。体内外各个器官和组织表现出斑点状或块状充血,诸如鳍条、鳃盖、鳃丝、眼眶、口腔、下颚等表皮组织,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现象。病鱼眼球突出,鳃丝苍白或充血。脑膜腔、肌肉、肠道、肠系膜、鳔壁、胆囊、肝、脾、肾等器官,也往往出现充血现象,故依症状定名为"出血病"。

外部症状:小苗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充血现象,一般微带红色。有时眼球突出。将病鱼皮肤剥开,肌肉有的显示点状或块状出血,有的全身肌肉呈充血现象,鳃部贫血,出现“白鳃”,也可能出现鳃瓣呈斑状充血,但有的病鱼鳃部无此症状。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

内部器官症状:常见的是肠道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全肠或局部因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和周围脂肪也常伴有明显的点状出血。但肠道无腐烂或水肿等情况出现,少数病鱼的肝、脾、肾等出现灰白色或局部充血,鳔壁及胆常充满血丝。

实际上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和"白鳃"共4种类型,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1)红肌肉型。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

(2)红鳍红鳃盖型。主要症状为鳍基、鳃盖严重充血,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有明显出血点。

(3)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鲜红色,内脏点状出血。诊断时,要注意以肠道出血为主的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前者表现为肠道充血发红且无脓液或琉晶样物质。

(4)“白鳃”型。鳃丝呈白色,肠道、肝脏等内脏器官均呈白色。

5.预治

放养密度应控制在草鱼800尾/亩以下为宜。下塘前药浴,苗种在放养时用10毫升/立方米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6~8分钟,用聚乙烯氮戊环酮碘剂(PVP-1)6克/立方米药浴25分钟左右。

(1)人工免疫预防。发病季节到来之前人工接种出血病防治灭活疫苗,或免疫组织浆疫苗,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①浸浴法:尼龙袋充氧,0.5%疫苗液浸浴夏花24小时;或0.5%疫苗液,加0.5克/立方米莨菪碱,尼龙袋充氧浸浴3小时,成活率可达83%~92%。

②注射法:8厘米以上的草鱼,采用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每尾注射疫苗0.3~0.5毫升。

(2)防治

①中药:每100公斤鱼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各125克,再加0.5公斤食盐拌饲料投喂,连喂7天。

②用硫酸铜溶于水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7克/立方米浓度,隔天1次,连续泼洒2次。

③水体消毒。全池泼洒生石灰(每立方水体35-40克)进行消毒与改善水质。

④杀灭水体中的病毒病原。对于发生出血病的草鱼池塘,通常连续泼洒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络合碘等(每立方水体0.3-0.5毫升)2-3次,隔天1次。

七、最后

对于上述鱼类病毒性鱼病,目前可以加用头孢类药物、纳米银类药物和蛋氨酸碘治疗,这些新型鱼药具有独特的功能。1)蛋氨酸碘杀菌力广谱,且有杀病毒的效力。用于鱼的出血、烂鳃、腹水、肠炎、疥疮、腐皮、赤鳍、溃烂、烂尾、烂嘴、赤皮、打印、脱粘等病。2)纳米银类药物具有超强渗透性,强大的抑制细菌(诺卡、杆菌类、肠炎类等)、病毒(虹彩病毒、出血病、白斑病、各类杆状病毒、传染性组织坏死病毒等)、真菌、弧菌、疱疹等功能,彻底清除水体的弧菌、真菌、霉菌、顽固耐药菌等。3)头孢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阳性、包括B-内酰胺霉菌株均有强效。可以用于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烂尾病、弧菌病、爱德华菌病、细菌性败血症,白头白嘴病,白皮病,腐皮病等病。4)市售专门防治鱼病毒病的渔药:现在很多厂家生产的防治病毒病的药物很多,可以参考使用。

鱼病毒性病相关文章:


认识鱼类病毒性病:病毒自身不能生长分裂,离开宿主细胞后不能复制


系统了解:病毒性鱼病、细菌性鱼病、真菌性鱼病、鱼类寄生虫性病


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和病毒性出血病区别及防治


养殖鲤的几种病毒病及其防控方法


鱼类出血病致病源分类:细菌性出血病细菌种类与病毒性出血病病毒种类


鱼类淋巴囊肿病症状及防治: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病——慢性皮肤瘤


病毒性鱼病预防的标准化及其治疗处方开具的注意关键点


鲤鱼浮肿病与“鲤急性烂鳃病”:鲤浮肿病毒(CEV)的研究进展与病原生物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点和研发展望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主要表现为水面打转的神经异常症状


鱼类疱疹病毒病——头部枯萎和鳃坏死是明显症状


鱼体表有石蜡样增生物的病毒性鱼病——痘疮病


鱼病疑难杂症:暴发性败血症与病毒性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与防治

(备注:知乎号"渔人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