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水霉病与水温的关系及其致病机理和寄生形态
养殖鱼类水霉病与水温的关系
能危害养殖鱼类的水霉病,在我国的流行范围很广,几乎在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场均有发生与流行。水霉菌对于寄生的养殖鱼类的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所有的养殖鱼类,只要是其体表出现创伤的情况下,均有可能感染水霉菌并发生水霉病。
水霉菌对水体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也比较广,在8~3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不过,在水温在10~15℃的范围内,是最适宜水霉菌的生长与繁殖温度,当水体温度上升到25℃或者以上时,水霉菌的繁殖力会逐渐趋于减弱,其感染能力也会随之趋于下降。因此,在我国水产养殖区域的大多数地方,从每年的10月开始,至翌年的5月,是温水性养殖鱼类水霉病多发的季节。如属于冷水性鱼类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几乎是全年都可以感染并发生水霉病的。
因此,危害温水性养殖鱼类的水霉病,主要发生在水温比较低的季节,也就是说水霉病在养殖水温较低的水环境下,更容易发生与蔓延。
水霉菌的致病机理与寄生形态
能寄生在养殖鱼类身体上的水霉菌大多是腐生性(laprophytic)的。因此,水霉病也称为继发性(secondary)疾病。也就是说,只有在养殖鱼类体表受伤,水霉菌的动孢子(zoospore)从养殖鱼类伤口处感染,寄生在受伤部位后而发展成为水霉病。
关于水霉菌为什么不能在无创伤的养殖鱼类体表和活着的受精鱼卵上寄生的问题,我国鱼病学奠基人倪达书(1907~1992)先生曾经指出,这是因为活细胞能分泌一种抗霉菌物质(anti-moldin sabstance),抑制了水霉菌动孢子寄生和萌发的缘故,倪达书先生还推测这种抗霉菌物质与养殖鱼类体表存在能分泌黏液的细胞有关。
水霉菌的菌丝可以分为外菌丝(hyphae)和内菌丝(mycelia)两种。外菌丝分枝比较少而且粗壮,生长在寄生的养殖动物体表,成为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体。因此,水霉病又被水产养殖业者俗称为“白毛病”。内菌丝比较纤细,柔软而且分枝众多,在受感染的养殖鱼类体内蔓延生长,类似与高等植物的树根状一样,籍以从养殖鱼类内吸收供水霉菌体生长的营养。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