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类8种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

发表时间:2023/10/30 23:34:29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作者:汪建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浏览次数:262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红腿病

【病原体】主要有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等。

【流行与危害】红腿病的流行范围大,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对虾养殖区均常有发生;感染对象广,几乎所有养殖对虾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时高达90%以上。该病主要发生在温度较高的6-9月,特别在季节变换温差波动较大的高温期发病率最高,有时发病后数天内,可导致整池养殖对虾毁灭性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最显著的外观表现为步足、游泳足、尾扇和触角等变为微红或鲜红色,其中,尤以游泳足的内外边缘最为明显。有时,头胸部的鳃丝也会变黄或者呈现粉红色,严重者鳃丝溃烂及内部组织发臭。显微镜检查,可见病虾血淋巴混浊稀薄,血细胞减少,凝固时间变长甚至不能凝固;在血淋巴、肝胰腺、心脏和鳃丝等器官组织内可发现大量细菌。病虾个体消瘦,行动迟缓,一般在池边离群独游,有时在水面呈水平或垂直打转,严重者沉底不动,不久即出现大量死亡。

【诊断方法】该病可根据附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的外观症状初诊。实验室诊断,包括用显微镜检查血淋巴中是否有细菌,或用TCBS固体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

(1)取具有显著红腿症状的病虾,用无菌注射器从头胸甲后缘插入围心腔中吸取血液,或直接用镊子从头胸甲后缘与第一腹节连接处刺破,用吸管吸取血液,滴于干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有无细菌活动。

(2)若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需先制备TCBS固体培养基,再于超净工作台内用消毒酒精棉球对头胸甲后缘周围擦拭消毒后,用经消毒的镊子刺破围心腔,再用经消毒的接种环从围心腔挑取血液,并于TCBS固体培养基上划线,28-C培养24小时后观察有无大量细菌生长。

【预防方法】

(1)放苗前尽可能清除池底淤泥等污物,并用20mg/L的漂白粉或75~112.5g/m2的生石灰消毒池底和池壁,进水后也要用1~1.5mg/L的漂白粉或0.4~0.8mg/L的漂白精等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2)选择健康优质虾苗,控制适宜的放养密度,配备充足的增氧设施,保证养殖水体特别是池底的溶解氧可达到4mg/L以上。

(3)投饵量要适宜,切忌过量;饵料要新鲜且营养丰富,绝不能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

【治疗方法】

(1)使用0.4~0.8mg/L的漂白精或0.2~0.5mg/L的三氯异氰脲酸粉全池泼洒,以消灭池水和对虾体表的病原。

(2)每千克鱼体重每天拌料投喂甲砜霉素粉40~6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或每天拌料投喂氟苯尼考粉15~2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

(3)加入1%~2%大蒜等抗菌中草药拌料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


2.烂鳃病

【病原体】弧菌、假单胞菌和产气单胞菌等。

【流行与危害】烂鳃病是养殖对虾在高温季节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发生于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等几乎所有养殖对虾,特别在每茬养殖的中后期,因养殖池水质和底质环境质量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对虾鳃部附着物增多,使其鳃组织受损而出现烂鳃。

【症状及病理变化】烂鳃病的发展一般经历黄鳃、黑鳃至烂鳃的过程。在发病初期,病虾的鳃丝局部或全部变黄(黄鳃),此时若及时处理可很快恢复,若未及时处理则鳃丝颜色进一步加深变黑(黑鳃),并最终发展为烂鳃。烂鳃期的病虾鳃丝肿胀、变脆,鳃丝从尖端开始溃烂,溃烂坏死的鳃丝发白并出现皱缩或脱落,鳃的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丧失,对虾因功能性缺氧而浮于水面或卧于池边,游动缓慢,反应迟钝,摄食下降甚至停止摄食,最后因缺氧而死。

【诊断方法】通过鳃丝肿胀、颜色变褐或变黑等外观症状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取对虾病变的鳃丝做水浸片镜检,具体方法为: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取病变的鳃丝置于载玻片的水中,盖上盖玻片,轻压或轻轻敲打盖玻片使鳃丝展平,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溢出的水,置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鳃丝溃烂情况,再用高倍镜观察鳃丝内有无细菌。若要进行病原的鉴别诊断,则需制备TCBS固体平板进行病原菌分离,并按细菌鉴定要求进行种类鉴定。

【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方法与红腿病相同。在对虾养殖中主要通过各种措施,改良水质和控制细菌性病原的暴发与蔓延。


3.瞎眼病

【病原体】非01群霍乱弧菌。

【流行与危害】瞎眼病又称烂眼病。其流行范围广,全国各地养殖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和长毛对虾等均有发生。主要发生于温度较高的6~10月,感染率30%~50%,死亡率10%~3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80%以上。越冬期亲虾的感染率有时高达90%以上,死亡率40%~50%。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不时浮于水面做无方向性的狂游,或于水面旋转翻滚。对虾患病后的眼球病变过程如下:发病初期眼球肿胀,颜色逐渐由黑变褐,并进一步发展为眼球溃烂,严重者眼球脱落仅剩下眼柄。病虾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镜检可见眼球溃烂组织中含有大量细菌。

【诊断方法】根据病虾在水中狂游或旋转翻滚,眼球颜色由黑变褐以及眼球溃烂等外观症状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需通过显微镜检查病虾眼球和血淋巴中是否有病原菌(具体诊断过程参照红腿病),病原的鉴别诊断还需进行细菌分离和细菌鉴定。不过,真菌中的镰刀菌感染对虾眼球后也可使眼球致瞎,两者可通过显微镜检查病变部位进行区别:镰刀菌引起的瞎眼病,可在患病眼球中发现菌丝;而非0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瞎眼病,则无菌丝。

【防治方法】同红腿病的防治方法。


4.甲壳溃疡病

【病原体】体表受伤而导致细菌感染引起。从病灶上分离出多种细菌,隶属于弧菌、假单胞菌、产气单胞菌、螺菌和黄杆菌等,均为革兰阴性菌。

【流行与危害】甲壳溃疡病又称褐斑病。主要在越冬亲虾中流行,其诱发原因主要是亲虾因各种原因导致体表受伤后,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或其他病菌入侵感染,从而导致越冬对虾因甲壳溃疡而陆续死亡,累积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该病主要发生在越冬中后期的1-3月,感染对象包括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褐对虾、桃红对虾、龙虾、蟹类以及淡水的罗氏沼虾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最显著的症状为体表甲壳表面有黑褐色斑块,该斑块主要是因病虾体表甲壳发生溃疡而形成的黑褐色凹陷,严重时会侵蚀到几丁质以下的组织。黑褐斑一般周围颜色较浅,呈灰白色,中部颜色较深。黑褐色斑块随着感染时间的延续逐渐扩大,其形状多数为圆形,也有长方形或不规则形。黑褐斑发生的部位不固定,但以头胸甲鳃区和腹部前三节的背面和侧面较多;对虾附肢和额角烂掉后,其断面也呈黑褐色。溃疡的深度未达表皮者,黑褐斑可随对虾蜕壳而消失;但若溃疡已达表皮之下,蜕壳时常在溃疡处发生新壳与旧壳黏连,并因此造成蜕壳困难,严重者因细菌侵入甲壳下的内部组织而造成对虾死亡。

【诊断方法】该病可通过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的黑褐色斑点状溃疡等外观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根据外观症状诊断该病时,要注意与维生素C缺乏症的区别:甲壳溃疡病在黑褐斑处有溃烂,而维生素C缺乏症虽然也有黑褐斑,但斑块位于甲壳之下,其甲壳表面光滑,无溃烂。该病的鉴别诊断需要从甲壳溃疡处进行病原分离,并对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病原分离的方法与红腿病病原分离相同。

【预防方法】甲壳溃疡病主要是由于操作不慎而导致细菌感染引起,因此,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为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对虾受伤:

(1)亲虾捕捞前按0.5mg/L的用量在水体中泼洒维生素C,避免捕捞时亲虾出现应激;捕捞时尽可能采用大拉网、锚网和挂子网等网具,以减轻虾体损伤,在取虾时也要尽量避免碰伤对虾体表。

(2)亲虾运输工具要宽敞,密度不宜过大,运输和装卸操作尽可能避免碰撞。

(3)在饵料中补充维生素C,用量为每千克饵料添加0.5~1.0g,避免因维生素缺乏而跳跃受伤。

治疗方法:越冬期亲虾患病后的治疗措施包括:用0.2mg/L的三氯异氰脲酸粉等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同时,每千克鱼体重每天拌料投喂甲砜霉素粉40~60mg或氟苯尼考粉15~2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或拌料投喂大蒜50~100mg,连续投喂3~5天。


5.产气单胞菌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豚鼠产气单胞菌和索布雷产气单胞菌。

【流行与危害】该病在我国各主要对虾养殖区均有发生,如辽宁地区养殖的河蟹因感染嗜水产气单胞菌以及江苏扬州养殖的河蟹因感染温和产气单胞菌、嗜水产气单胞菌和豚鼠产气单胞菌而出现暴发流行病;山东莱州的越冬亲虾因感染索布雷产气单胞菌而陆续发病死亡;福建泉州湾滩涂养殖罗氏沼虾因感染产气单胞菌属病原而大规模暴发疾病。该病的感染对象包括几乎所有的淡水和海水养殖虾蟹类,在水质和底质环境恶化以及对虾体质下降时容易暴发。

【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的共同症状为体表和附肢受伤,并常在体表、鳃和附肢等部位附有污物。部分病虾鳃丝局部或全部变黑坏死,鳃盖内膜有时也部分变黑,鳃丝溃烂。肝胰腺萎缩或肿大,消化道内无食物。血淋巴混浊,呈灰白色,凝固性降低甚至不凝固。血细胞明显减少,血液内有细菌。患病对虾最显著的内部病理变化为,淋巴器官中出现结构不同的黑色结节(多发性肉芽肿),在心脏、肠壁和鳃丝内也常有类似的结节。严重感染者肝胰腺的大部分上皮细胞呈空泡样变性。

【诊断方法】根据该病的外观症状以及淋巴器官中出现的黑色结节可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则需要取血淋巴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病原分离的方法与红腿病相同。

【防治方法】同红腿病的防治方法。不过,由于患该病的对虾体表和附肢已受伤,肝胰腺也出现病变,因此,投喂抗菌药物以及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时,注意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加速病虾的死亡。


6.幼体弧菌病

【病原体】鳗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弧菌属种类。

【流行与危害】该病在世界各地对虾育苗场均有发生,感染对象包括所有的海水虾类,从潘状幼体、糠虾幼体到仔虾均可感染,并以潘状幼体Ⅱ期后发病率最高。该病发生的合适水温为22~26℃,急性患病死亡率达90%以上,甚至在2~3天内可全部死亡。

【症状及病理变化】对虾幼体患病后停止摄食,活力显著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趋光性降低,病情严重者沉于水底,不久即死亡。慢性感染的幼体因自净能力下降,在体表和附肢上常黏附有污物;而急性感染的幼体因尚未黏附污物就已死亡,因而其体表干净。用高倍镜检查,可在其内部组织和血淋巴中发现大量细菌。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症状和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时,取患病幼体做成水浸片用高倍镜检查(水浸片的制作方法与烂鳃病相同),可见幼体各组织间的血淋巴中有大量活跃游动的细菌。

【防治方法】该病主要与潘状幼体Ⅱ期后开始投喂人工饲料而导致水体污染及病原菌滋生有关,因此,对于该病的预防主要是围绕如何保持育苗水体和池底的清洁,具体措施包括:

(1)育苗前用20~30mg/L的漂白粉彻底消毒育苗池。

(2)育苗用水最好经过砂滤,并在投放幼体前接种金藻和角毛藻等有益单细胞藻类。

(3)幼体投放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10万~15万为宜。

(4)尽可能投喂优质活饵,控制人工饵料的投放量。

(5)育苗时适度换水,或使用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该病治疗时,首先要尽可能改良育苗池的水质和底质,如适当换水并改投活饵;病情严重时,在水体中投放2~4mg/L的甲砜霉素粉或1~2mg/L的氟苯尼考粉,连用2~3天。


7.荧光病

【病原体】哈维弧菌。

【流行与危害】荧光病又称发光病,是我国南方对虾育苗和养成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其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严重时在数天内可造成虾苗或幼虾80%~90%死亡,甚至全部死亡。所有虾类均可感染该病原,从潘状幼体到幼虾均可患病并造成较严重死亡。体长8cm以上的虾虽也可感染该病原,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一般不会引起大规模暴发流行。该病的发生季节主要为温度较高的5~9月,特别在温度较高的雨季为发病高峰期。

【症状及病理变化】其最显著的特征为:在夜晚或黑暗环境下,可见水体中的幼体、幼虾甚至饵料丰年虫等游动时发出荧光;有时用手划动患病虾池的池水,也可出现一条光带;增氧机打起的水珠也发出亮光。患病的幼虾活力下降,反应迟钝,常集群缓游于水面或池边;患病的糠虾幼体或仔虾趋光性差或呈负趋光性,摄食减少或不摄食。病虾头胸部呈乳白色,躯干部呈灰白色,不透明。

【诊断方法】根据在夜晚或黑暗环境下患病幼体或幼虾可自发荧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可取患病幼体的附肢、鳃或肌肉等组织做水浸片镜检,根据能否观察到能活动的短杆菌进行判断;鉴别诊断可用检查哈维弧菌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并按试剂盒的操作步骤进行检测。

【防治方法】同红腿病的防治方法。


8.丝状细菌病

【病原体】毛霉亮发菌和发硫菌等丝状细菌。

【流行与危害】该病在全球均有分布,我国各主要对虾养殖区也均有发现。其感染对象很广,包括不同种类和不同时期的虾类和蟹类等多种海产甲壳类均可感染,甚至在多种海水鱼卵和海藻中也有发现。就对虾而言,该病在幼体和仔虾中均较为常见,有时可引起较严重死亡。该病的病原常与聚缩虫等固着纤毛类以及壳吸管虫等吸管虫类并存,从而加重对宿主的危害。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个体的体表簇生大量丝状细菌,其中,幼体期主要附着于肢体上,而成体期则主要附着于鳃和附肢刚毛等处。不过,丝状细菌感染宿主后并不侵入宿主组织,也不从宿主体内吸取营养,它主要以宿主为附着基,与宿主之间属于附生或外共栖关系。尽管如此,它对宿主也可造成较严重的间接危害,如严重感染鳃部后可导致水体和底质中单细胞藻类和各种污物黏附,使鳃呈黑色、棕色或绿色,严重影响其呼吸功能,造成宿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体表附着的大量丝状细菌,还可导致对虾因蜕壳困难而死亡。此外,丝状细菌感染对虾幼体后,患病幼体活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造成生长发育缓慢。

【诊断方法】实验室诊断,主要利用显微镜检查患病材料。卵和幼体患病时,直接将其整体做成水浸片镜检;养成期的对虾或亲虾患病时,主要剪取鳃丝或附肢做成水浸片进行镜检,在低倍镜下可发现大量丝状细菌,在高倍镜下还可观察到菌丝的结构。

【防治方法】由于该病的发生与养殖池的水质和底质有密切关系,池水和池底中有机污物含量过高时易发此病。因此,对该病的预防主要是保持养殖水体和底质清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放养前彻底清淤,并用20~30mg/L的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

(2)养殖过程中要保证饵料新鲜和营养丰富,投饵量要适当。

(3)适当控制养殖密度以及适当加大换水频率和换水量,促进对虾蜕壳和生长。

对于该病的治疗尚缺少合适的安全高效药物,目前,主要通过大量换水或使用10~15mg/L的茶子饼促进患病对虾蜕壳来缓解危害,但使用茶子饼2天后需大量换水,以避免茶子饼加重对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