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

发表时间:2023/11/24 19:49:54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12期  作者:徐国有  浏览次数:169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细菌性烂鳃病是养鱼过程中一种常见的鱼病,具有传染迅速、发病时间长的特点,往往给生产者带来重大损失。笔者指导养殖户进行了一例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现将发病情况和防治方法进行简单总结,供同行参考。

1.病原体特征和流行情况

1.1 病原体特征。病原体为柱状黄杆菌,属黄杆菌属。菌体细长、柔韧, 两端钝圆,菌体无鞭毛,一般稍弯。滑行或摇晃运动,具有团聚性和滑动能力。往往丛生成团,严格好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和土壤中,能分解环境中的有机质。为条件致病菌,它的毒力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引起鱼类的发病因素较多,如:组织损伤因素、温度因素、环境因素、病原因素、宿主因素、继发感染因素,而常常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鳜鱼、罗非鱼、加州鲈等。一年中4-10月均有可能发病,水温15℃以上时发生,在15~30℃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细菌性烂鳃病在高有机负荷、高氨氮以及淤泥过深的情况下高发。

2.诊断

房道镇某养鱼专业户早上投喂时,发现一口10亩池塘有十几条草鱼漂浮水面,游动缓慢,投一小石试探,反应迟钝,吃食不积极,部分不吃食。

2.1 肉眼观察。捞取病鱼,肉眼观察,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尤其头部的颜色更为暗黑。打开鳃盖,鳃盖内表皮有的轻微充血,部分充血明显,有两条草鱼鳃盖内表皮腐蚀,观察发现鳃丝末端溃烂、缺损,鳃丝末端有大量污物,附着许多黏液,有一条草鱼鳃丝骨条尖端外露,解剖内脏未发现病变,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2.2 显微镜诊断。取鳃上黏液和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各一份,放在载玻片上,加上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5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一端固定,另一端呈括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聚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像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也有的柱子呈珊瑚以及星状。

3.预防和治疗

3.1 预防:(1)鱼种放养、拉网捕鱼时,操作要小心,避免鱼鳃组织和皮肤损伤,而使养殖鱼类容易感染。(2)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细菌的孳生源,因此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3)可在鱼种过塘分养时,用2%~2.5%的食盐水溶液,给鱼种浸洗10~20分钟,可较好地预防此病。(4)暴发流行季节,适当用鱼药预防,平均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二溴海因或二氧化氯200g化水全池泼洒。全池泼洒鱼虾菌必净,平均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200~300g。每天1次,连用3~5天。

3.2 治疗:每100kg饲料添加土霉素20~30g,同时用富氯或二溴海因0.3mg/L全池泼洒,或选择杀菌消毒灵(0.2mg/L)和009速康(2mg/L),连用2次。

4.讨论和小结

(1)细菌性烂鳃病,必须经显微镜观察才能确诊,注意与下列鳃病相区别:①寄生虫导致的继发性细菌性烂鳃病,显微镜下可见到鳃上寄生有大量的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②鳃霉引起的烂鳃病,显微镜下可见霉菌菌丝。

(2)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条件致病菌,它的毒力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一是组织损伤因素。完整的鳃组织和皮肤是鱼类保护自身免细菌受感染的天然屏障,损伤的鳃组织和皮肤使天然屏障保护功能部分缺失而使鱼类容易遭受感染。 二是温度因素。当环境变化和水温上升至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时,许多鱼类都对柱状黄杆菌表现敏感。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经常发生在水温高于20℃的水环境中。三是环境因素。某些环境因素如高密度、不当操作、低溶氧量、高温及水体富营养化等也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四是病原因素。水体环境中病原菌的浓度以及菌株毒力的强弱与鱼类是否感染发病密切相关。如果水体中的病原菌浓度过高或菌株毒力较强,鱼类则容易感染发病。五是宿主因素。一般而言,柱状黄杆菌不易感染健康的鱼,但如果鱼类的免疫力与营养状况不佳,就容易被感染的。六是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不仅是原发性病原,也可以是继发感染的病原。鱼类处于疾病状态时,其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大大提高了柱状黄杆菌的感染机率。

(通联:353105,福建省建瓯市房道畜牧兽医站 电话:13616982569)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