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白便问题浅析

发表时间:2024/01/15 22:20:30  作者:周志诚  浏览次数:188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南美白对虾是现今世界上最被广泛养殖和高产的三大虾类(另外两种为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地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我国中科院海洋所张伟权教授率先自美国引进此虾种,并于1992年突破了亲虾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门槛,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被广泛养殖,无数我国聪明的养虾人们结合当地水资源特色不断改进、演化并发展出了“如东小棚对虾养殖模式”“河北、天津地区工厂化对虾养殖模式”“环渤海湾大汪子盐田虾养殖模式”“南方地区土塘养殖模式”“南方地区高位池养殖模式”“华中地区淡化土塘养殖模式”“华东沿海地区蟹-贝-虾混养模式”和“西北地区盐碱地土塘养殖模式”等八大养殖模式。

我国有关南美白对虾白便病害的报道最早出现在2009年的广东、广西地区对虾土塘养殖过程中,当时通过常规的藻菌调控、内服中草药和多糖类免疫增强剂或尤甚者直接使用抗生素就能处理,但是可能由于当时不做药敏实验,而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为后来白便大暴发埋下了隐患。到了2012年之后白便问题从华南一直蔓延到到华北,对整个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 .“白便”具体症状

近三年来,对虾养殖户到了闻“白便”而色变的地步。“白便”字面意思即为白色的粪便,症状表现为:粪便细长呈白色(如棉线),有粘性;浮在水面,大量聚集有恶臭散发。“白便”的发展过程通常可分为前期初始阶段和后期重症阶段,初始阶段对虾摄食正常,甚至吃料猛增,多于平常,有些养殖户见对虾吃料猛,就加猛料,一次性投喂过量,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过量投喂加大了消化道的损伤,从而导致后面更严重的“白便”。到了“白便”后期阶段对虾开始吃料减慢甚至不吃料或虾身瘦弱、虾壳与虾肉易分离,且在塘口表面四处游弋,解剖观察发现对虾空肠空胃、虾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同时塘底出现偷死的病虾。

“对虾白便”实际上来源于民间养虾户们是对该病症的具体现象的一种描述,类似描述还有“草鱼花肝”“斑点叉尾鮰套肠”“黄颡鱼一点红”,这样的描述方式我们不能直观看出上述病症的病因,但我们很便捷的能找出具体症状。还有一种病害描述方式是以病原或导致此病的原因来描述,如“黑鱼诺卡氏菌病”“肝肠孢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和“维生素缺乏症”等。所以,可见目前导致白便的原因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或者说白便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将1种或2种病因套用在白便上,这也是白便难治难防控的原因之一。现在有科研人员将白便现象称为对虾白便综合征,笔者目前比较认同这样的叫法。

2 .“白便”的实质

之前参加过几场对虾论坛,多名专家经研究指出:“白便”的实质不是食物消化后的粪便,而是肝胰脏病变后,消化道中脱落的肝胰脏腺管上皮细胞、肠道粘膜上皮和一些增生细胞的聚合物。是对虾肝胰腺和肠道严重损伤的结果。

3 .形成“白便”的原因

任何水产动物病害都有一定规律,都离不开“环境”“病原”和“体质”三大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讲述导致白便的原因。通过大量塘口走访和与相关科研人员的交流,我们认为导致白便形成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天气原因

走访发现两广地区和浙江萧山、上虞等地区的土塘养殖塘口是白便暴发的重灾区。华南、华东地区在6-8月份天气暴热多雨,不时还有有台风(如前段时间的烟花)侵袭导致,导致水环境一直在变化。藻相、菌相、水温、pH、总硬度、盐度和碱度都在不停地变化,而且这种指标变化不是柔和的、逐步的和线性的变化,而是爆发式巨变。所以,遇到天气突变,鱼虾应激是无法避免的,而且相比鱼类而言对虾身体结构更简单,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去对抗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将摄入的营养、能量用于自身身体的生长。加上天气经常变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偏高,底质败坏,这些都加重了肝胰脏负担。长此以往,对虾肝胰腺和肠道都会受到损伤,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消化道表皮细胞开始病变脱落,白便开始产生了。

所以相比于土塘养殖,如东小棚内的水环境要稳定得多,受天气影响更小,雨水进不了棚内、水温也不会剧烈变化,甚至陆生野生动物和鸟类都不会接触到小棚类的对虾,也不会导致其他病害在小棚间的交叉感染。

(二)细菌感染

技术人员从已暴发白便的对虾消化道中检测出大量的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致病菌,这反映出对虾白便与弧菌感染有直接相关性。

这些弧菌往往来自水体中和底质中的有机污染物(残饵、粪便、死亡的浮游生物和对虾残体等)。塘口藻菌失调,加上塘底残饵和粪便的累积,导致水体和底部的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致病细菌超标。这些致病菌感染对虾后会引起胃肠道感染、肝胰脏萎缩,从而出现白便的现象。

经常合理补充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大量繁殖能提高养殖成功率。

(三)藻毒素影响

对虾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有害藻类主要有:蓝藻、裸甲藻和青苔等。其中蓝藻的藻毒素危害最大,特别是死亡后的藻体扩散出的藻毒素毒性更大。若对虾长期摄食有害蓝藻,藻毒素从藻体内部流出,并长期侵蚀肝胰腺和肠道黏膜,导致消化道黏膜溃烂,造成肠道有益菌群失衡,从而引起代谢障碍,最终导致白便的发生。

实践证明,经常施用酵母发酵碳源并配合芽孢杆菌、乳酸菌或者光合菌一起调水能有效抑制蓝藻的形成,减少白便的发生。

(四)霉菌毒素影响

霉菌毒素中最有名的要属黄曲霉毒素,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能直接损伤对虾的肝胰腺和肠道,引起肝细胞坏死,肝脏解毒排毒能力下降,导致白便的发生。

养殖对虾过程中霉菌毒素主要随饲料进入体内。饲料中霉菌毒素一般有2个来源:一是饲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发霉;二是饲料码放不当受潮霉变。酵母细胞壁中的活性成份β-葡聚糖和甘露寡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消除吸附霉菌毒素,较少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及破坏作用,有效保护和修复免疫系统功能,减少对虾白便的发生。

(五)消杀类产品过度使用

南美白对虾的肝胰腺不仅有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还有解毒和免疫功能。滥用抗生素、消毒剂、杀虫剂均能导致肝胰腺损伤,继而发生白便。有的塘口在白便发生初期使用了抗生素,虽然表面上是解决了白便问题,但是对虾生长缓慢,一直达不到出塘规格。原因是滥用抗生素对对虾肝胰腺造成了巨大损伤,影响相关代谢、生长。有甚者第二次爆发白便时,再次使用抗生素,却发现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任何,效果最终排塘放弃养殖。

(六)肝肠胞虫感染

南美白对虾肝肠孢虫病(即:对虾微孢子虫)是由一种微孢子虫寄生引起的,该孢子虫很小,一般长 2~10μm、宽 1.5~4.2μm 先感染对虾肠道表皮,进而感染肝胰腺,寄生在虾肝胰腺管上皮细胞中,肉眼和光学显微镜很难发现,用PCR等技术才能确诊。有些对虾苗种自身会携带肠肝胞虫,肠肝胞虫感染对虾后,早期会引起对虾生长缓慢,到后期肝胰脏和肠道上皮细胞损伤严重则会引起白便的出现。如东县对虾协会在苗种检测这一块做得非常好,有专门的检测设备,帮助养殖户朋友们检测苗种中是否携带肠肝胞虫及其他病原,这极大的减少了当地苗种携带肠肝胞虫发生的概率。

对虾肝肠孢虫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只能在苗种上严格把关,不让携带有该病原的苗种进入当地养殖区。同时每年卖虾后,塘口要严格消毒,暴晒塘底20天以上,同时每亩泼洒生石灰100~150kg,杀灭淤泥中的病原。

对虾养殖是一个精细化管理过程,前面也讲解了白便的成因和处理思路。总体来看要解决三大问题:①病原方面,杜绝病原(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入侵养殖区;②体质方面,坚持定期内服多糖类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③环境方面(包括水体、底质和空气),经常补碳补菌,维持藻菌平衡,改善对虾养殖环境,立体防控。

围绕以上三点出发,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降低白便的发病率,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

(通联:443000,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合益路49号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手机:18062996021)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