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链球菌病概况与面临的问题--以罗非鱼为例

发表时间:2024/11/24 07:53:09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5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虽然鱼类的链球菌病已然成为养殖鱼类重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在不少的国家和地区的养殖鱼类都有了受到链球菌危害的报道,但是,这不是什么“新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证明,只要采取的方法正确,这种疾病是既可以成功预防,也可以有效治疗的,绝对不是所谓的“不治之症”

  一、鱼源链球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1974年在日本高知、鹿儿岛、爱媛、山口、宫崎、大分等地人工养殖的五条鰤出现大量不明原因的死亡,为了探明其患病原因,日本学者楠田理一等率先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工作,最终证实了是一种链球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然而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和技术水平,未能将所分离的致病菌鉴定到种。在20世纪的70~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的报道尚不多见,至90年代开始养殖鱼类受到链球菌的危害开始出现上升的态势。现在,鱼类的链球菌病已然成为养殖鱼类重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在不少的国家和地区的养殖鱼类都有了受到链球菌危害的报道。

  受到链球菌感染的鱼类,出现明显症状的部位首先是头部,致病菌能破坏鱼体的脑神经,继而通过血液循环破坏肝、肾、脾等器官引发全身性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细菌性疾病,而且疾病一旦发生,患病鱼体的死亡率比较高,而且水温越高病情就越重。由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引起敏感鱼类感染死亡率可以达到20-50%以上的死亡率。

  链球菌虽然可以感染多种水产养殖动物而引起疾病,但是,对于不同养殖鱼类存在一定的选择性。该病多发生于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香鱼、淡水白鲳、条纹密鲈、白斑蓝子鱼、虹鳟等鲑科鱼类、尖吻鲈、金头鲷、舌齿鲈以及野生金带蓝子鱼、杂斑狗母鱼、条纹石鲈等鱼类,而未见感染草鱼、鲤、鲢、鳙等养殖鱼类的报道。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引起罗非鱼患病的链球菌主要是海豚链球菌(S.iniae)和无乳链球菌(S.agalaciate),国内的研究者从患病罗非鱼中分离到的链球菌多被鉴定为海豚链球菌;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首次报道了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暴发性死亡;我们从海南岛患病罗非鱼中分离的链球菌,经鉴定是属于无乳链球菌。Robinson and Meyer1966年第一次报道在淡水鱼金色美鳊(Notemigonus crysoleucas)中分离出了群属链球菌。随后,Plumb and Baya等从鱼类中分离出的多株非溶血性B群链球菌,但是,尚不能确定其归属。直至1994年,Eldar等将其定名为难辨链球菌(Streptococcus difficile)。WilkinsonElliott and Vandamme 等将分离鉴定的链球菌,大都归属为B群无乳链球菌。2002年,Evans等再次报道溶血性无乳链球菌是鱼类的主要致病菌。2005年,Kawamura等提议重新划分S difficilis的归属,确定为无乳链球菌的同物异名。Evans2006年从水生哺乳动物中分离出无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也被认为是唯一拥有B群特异性抗原的链球菌。

  二、罗非鱼的链球菌病

  根据我们在海南岛养殖罗非鱼区域完成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结果,发现罗非鱼链球菌病多发生于水质差、养殖密度大的池塘,长期使用品质较差的颗粒饲料可能是这种疾病发生的诱因之一。

  罗非鱼链球菌病常常在水温长期过高、缺氧或养殖密度过大等情况下暴发,于春、夏和秋季发生,流行高峰为5-9月,流行水温25-37℃,尤其水温高于30℃时易导致疾病暴发,主要危害罗非鱼亲鱼及体重100g以上的幼鱼和成鱼。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一般达到20-30%,病鱼的死亡率达80%以上,病程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死亡高峰可持续2-3周;在低温季节,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持续时间则更长。我国主要罗非鱼养殖区如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区,近年均不同程度的暴发链球菌病,已经给养殖业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外,链球菌病发生与养殖水体中存在大量的链球菌菌群也有直接的联系。有时在自然发病亲鱼的卵巢中也能检测到病原体的存在。因此,有人推测链球菌在罗非鱼中可能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与控制其他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一样,鱼类链球菌病的病害控制措施主要有药物防治、生态防治和免疫防治等。化学药物和中草药防治是最为直接和简便的控制疾病的手段,如果能在选择药物之前,分离致病菌并且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不仅会大幅度提高药物的疗效,同时也是真正做到对症用药、避免盲目用药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长期使用化学药品难免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引起药物防治疾病的失败,同时还可能导致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和质量卫生安全问题。因此,生态防治和免疫防治被认为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重要措施。无乳链球菌是鱼类重要致病菌之一,同时也是人畜共患的病原菌之一,在养殖中除了要投放无病原携带的鱼类苗种,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全程投喂优质饵料之外,追查病原体的传染源,切断其传播途径是生态防治的重要工作。链球菌病一旦发生,因为能导致鱼体肝、肾等器官受损,降低鱼体的自身免疫机能,因此,疫苗和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将是控制鱼类链球菌病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

  罗非鱼患链球菌病后的主要症状有:患病鱼逐渐失去平衡,有的甚至在水中翻滚,有的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时,临死前病鱼于水面打转或间隙性窜游;腹部体表具点状或斑块出血或溃疡,下颚及两鳃盖下缘有弥漫性出血,肝脏、胆囊、脾脏肿大、出血,严重时糜烂;肠道内有积水或黄色粘液,肛门突出;眼球充血、肿大、突出,严重的眼角膜混浊发白,甚至眼球脱落。病理切片显示病鱼的鳃小片充血、水肿、坏死,呼吸上皮增生、融合,毛细血管肿胀、充血,鳃丝末端充血膨大,淋巴细胞浸润;心外膜破裂,肌纤维断裂、紊乱、松散心肌炎性水肿,淋巴细胞浸润; 肝脏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动脉管与肝实质细胞分离,管壁堆积血细胞和肝细胞核,血铁黄素沉着,肝细胞浑浊、肿胀、坏死;肠道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膜炎性白细胞浸润;脾脏出血、水肿,淋巴细胞减少,组织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肾脏组织内有化脓灶,内有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肾小体肿胀,中央毛细血管血液淤积肾小囊腔隙增大,肾小管细胞增大、排列不规则,小动脉血管壁玻璃样变性,血管内形成微血栓,上皮细胞坏死;眼球脉络膜和眶骨膜组织出现炎性损伤,晶状体纤维断裂和脱离,严重者被囊和晶状体坏死,出现角膜溃烂,视网膜损伤。

  确诊链球菌病时,可以采用无菌器具解剖病鱼,分别取鳃、肝脏、肾脏、脾脏、性腺、眼球等器官的小块组织或鳃盖内侧膜内积液,于洁净载玻片涂片,风干后,革兰氏染色,置于油镜下检查,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的链状球菌,发现较多的为成对球菌,结合鱼体症状可基本确诊。确认病原体的种类可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或采用免疫学技术检测方法确认。

  四、暴发原因初析

  1、养殖环境差

  水产养殖环境条件、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均与链球菌的发病与否和发病率密切相关。如果养殖密度过高、水源受到畜禽粪尿的污染、长期投喂质量比较差的人工配合饲料的池塘,往往发病率就比较高。

  2、水温变幅大

  疾病发生大多在高温季节,尤其是水温变化幅度大时,链球菌病的暴发和高死亡率均比较高,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否与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当养殖水体温度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就均比较高,而当温度一旦下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可能显著下降。

  3、养殖对象

  养殖品种与发病率也有关系,这可能是与鱼体的“种免疫”有关。不同品系的罗非鱼,抵抗链球菌感染的能力也不相同,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品系免疫”。

  4、鱼体规格

  链球菌病发病与鱼体规格有一定的相关性,体重100g以上的鱼体发病率比较高,这可能是与不同规格鱼体的生理状态、摄食量等相关。

  5、传染源

  在部分自然发病的亲鱼性腺中有时也能检测到病原,是否存在垂直传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有些种类的链球菌为人畜共患的病原菌,畜禽污染是否为传染源还值得探讨。

  五、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对策

  1、改善养殖环境

  加强对养殖水环境的调控,可使用适宜的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条件。在疾病暴发的高温季节,降低鱼类的饲养密度,增加开增氧机的时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尤其是水源受畜禽养殖污染的区域,应严格控制污染水源的流入,并适当降低饵料的投喂量。

  经常在池塘中加注新水,尤其是高温季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降低水温达到控制疾病发生的目的。

  2、调节养殖品种和养殖密度

  链球菌病的发生与养殖品种有关,可以在曾经发生过疾病的池塘中,通过改变养殖对象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如在养殖罗非鱼并且曾经发生链球菌病的池塘中改养草鱼、鲢、鳙等鱼类。

  3、切断传染源

  在部分自然发病的罗非鱼亲鱼性腺中能检测到病原,是否存在垂直传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有些种类的链球菌为人畜共患的病原菌,畜禽粪便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是否为传染源还值得探讨。

  在疾病流行季节和易暴发季节,加强对病原数量的控制,如环境和鱼体内病原数量的控制。对养殖水体采用消毒剂,如用氯制剂、氧化剂等消毒池水,减少养殖环境水体中病原数量。

  加强疾病流行季节的饲养管理,及时捞出病死的鱼体,并且作无害化处理,加强对患病池塘与健康鱼池塘的隔离,尤其是要注意隔离发病池与健康池的水、工具和人员,防止将致病菌带入健康池塘。

  4、科学用药,正确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进入鱼体内的病原菌,要采用口服敏感药物的办法加以控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治疗鱼类疾病时,要首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药物敏感性测定,这是正确选择药物和科学使用药物的必要措施。因为不知道动物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就难以作到正确选择和科学使用药物。在具体选择药物时,不仅要注意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药周期,还需要有正确的用药程序和方法。如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多西四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类等对G+细菌敏感药物;药物剂量要能确保药物利用后能有效杀灭或者抑制病原繁殖的剂量,对于治疗链球菌病的药物使用周期一般要连续用药14天以上。

  5、增强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为了增强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等免疫增强剂,已经证明是很有效的,通过提高鱼体的免疫机能,达到有效抵抗链球菌感染的目的。

  在养殖鱼类患病和进行药物治疗疾病期间,更应该注重养殖环境条件的改善和鱼体免疫机能的保护,因为只有鱼类自身免疫机能健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药物治疗效果。

  此外,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正在开展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免疫预防研究,如广西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通威股份公司药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均在开展链球菌疫苗的研究。不过,根据国际上关于鱼类链球菌病免疫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的研究进展状况,离采用疫苗成功地预防罗非鱼的链球菌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这是值得努力并很有希望的途径。

  六、罗非鱼疾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基础研究。因为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基础研究还不充分,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尚不完全清楚,所以,科学预防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养殖措施尚难以制定,在客观上给有效防治罗非鱼的链球菌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要注意改善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如果避免了罗非鱼养殖生产中存在的过分密养、养殖水体水质老化、采用的饲料品质低劣等问题,对罗非鱼的有效控制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其三,要长期监测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国内、外的经验均已经证明,定期地从养殖水体和鱼体内分离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明确其养殖环境中致病菌对各种药物感受性的变化状态,是一旦疾病发生,正确地选择和科学地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前提。否则,疾病发生时,就可能盲目地选择药物和滥用药物。

  其四,制定科学用药程序。参照国外采用药物治疗链球菌病的经验,药物治疗防治链球菌病,需要连续投喂敏感药物14天以上。

  其五,免疫预防。目前国内研制的疫苗基本上都是属于灭活菌苗,根据有关报道,有的灭活疫苗当年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可以达到74%左右。不过,由于细菌性病原表面抗原漂变速度比较快,灭活疫苗用于第二年、第三年的免疫接种就未必有效。

  总之,鱼类的链球菌病不是什么“新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证明,只要采取的方法正确,这种疾病是既可以成功预防,也可以有效治疗的。绝对不是所谓的“不治之症”。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