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0):绦虫、线虫、三代虫、单极虫、指环虫、碘泡虫病、斜管虫等十种鱼类寄生虫病

发表时间:2022/12/22 22:50:06  浏览次数:23602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本文摘编于《新鱼病图谱》内容。本文以双线绦虫病、皮肤线虫病、头槽绦虫病、三代虫病、肠管单极虫病、指环虫病、出血性单极虫病、肌肉碘泡虫病、鳃碘泡虫病、斜管虫病等十种寄生虫为主要内容介绍,仅供参考。这些水生寄生虫对人类无害。

备注:《新鱼病图谱》是2007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文图片大多数不清晰,是那个时代的相机像素低所致,加上印刷技术欠佳,是最原始的图片,希珍惜!

1.双线绦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双线绦虫病,本病除了发生于鲫鱼外,也在雅罗鱼等腹腔内寄生线虫类的幼虫(裂头幼虫)。在天然湖泊沼泽、人工湖等水域发生此病,但发病率不高。

[症状]

病鱼腹部显著膨大(照片1),游泳不活泼。开腹后可见腹腔内有白色长带状的、无头部构造、无体节的虫体寄生其中(照片2)。寄生虫的重量有时可达到鱼体重的1/3。因此,严重阻碍患鱼的生殖腺发育,即所谓引起寄生去势现象

[病因]

绦虫纲拟叶目舌状绦虫科的间断双线绦虫[Digramma interrupta(=D.alternans)]的裂头幼虫为本病病原。大的虫体宽15毫米,长度可达1米以上。1尾鱼有时可寄生这种虫子10条以上(照片3)。

鱼类吞食了第一宿主细镖水蚤而被感染,最后该虫在终末宿主水鸟的消化道内发育至成虫。在终末宿主的寄生期很短,在马血清中,用水鸟体温以上的温度培养2~3天可发育至成虫而排卵。

2.皮肤线虫病---鲤嗜子宫线虫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皮肤线虫病,这是很早以前就知道的寄生虫病,由于该病的侵害而降低鱼的商品价值,因此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症状]

本病发生于1龄以上的鲤鱼。体表出血者多见(照片1)。去掉鳞后见有鲜红色1~3条线虫,该虫像卷曲的蛇一样寄生着(照片2)。虽然没有较强的直接危害性,但形成的皮肤伤口能成为继发细菌感染的门户。

[病因]

线虫类的鲤嗜子宫线虫(Phiometroides cyprini)的寄生引发本病。有的将此虫称为“金线虫”或“丝状虫”。但是,因为这称呼都是指别的寄生虫,因此在这里不使用为好。金线虫为寄生于螳螂的线形虫,丝状虫是指寄生于哺乳动物的丝虫。

寄生于鱼鳞片上的雌虫,体长可达10厘米(照片3)。没有发现雄虫。在成熟的雌虫子宫内充满了孵化出卵的幼虫。在春天水温16~20℃时,雌虫的部分虫体脱落于水中,裂开虫体后放出仔虫。之后雌虫死亡,皮肤的伤口也自然愈合了。仔虫被中间宿主针刺水蚤吞食,在其血体腔内发育成能感染鲤鱼的幼虫。鲤鱼吞食了这种针刺水蚤后,幼虫从鲤鱼的消化道的体腔内移动,在体腔成熟、交配。之后雌虫移行至鳞下,完成继发。在翌年春天产仔后终其一生

3.头槽绦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头槽绦虫病、以前是作为野生鲤鱼的寄生虫病被认识的。为了完成该虫的生活史,鱼必须食入中间宿主。该虫的中间宿主剑水蚤广泛分布于各种水域,因此在养鱼场的鲤鱼也经常大量寄生本虫。

[症状]

有过在1条鲤鱼身上收集到超过50条虫体的记录。组织学检查可见,寄生部位出血、肠绒毛损伤。不过,没有特别的症状。实际上,多数是在烹调前宰杀鲤鱼时从肠管断端露出虫体,因而影响了该鱼的商品价值(照片1、2)。另外,该虫在欧洲的养殖鲤鱼中是作为病原害虫的。这是因为品种改良后的欧洲鲤鱼比日本鲤鱼对该虫更易感染。

[病因]

本病由绦虫纲的鱼予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寄生引起。该病发生于鲤科的多种鱼,在幼鱼和成鱼都有寄生。寄生该虫的最早记录见于淡水鱼的头槽吸虫。活体的体长很长,有的体长可达40厘米。在固定的标本中也经常超过20厘米的虫体。头节有1对吸钩,用此吸钩吸着于宿主的肠管上(照片3)。头节后部连接着长大的体节(照片4)。体节数量可超过1000节。从寄生的鲤鱼肠管排出的虫卵沉入水底并在那里孵化。孵出的幼虫在水中游动期间被中间宿主针刺水蚤吞食,在其血体腔内发育成能感染鲤鱼的感染幼虫。鲤鱼吞食这种中间宿主以后,该虫便寄生于鲤鱼的肠管,然后便在此成熟。推测虫体的寿命为1年。

4.三代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三代虫与指环虫并列为养殖鲤鱼、锦鲤的鲤鱼类代表性寄生虫。在鳃、鳍等外部常年均可见到。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易发病。

[症状]

无特征性症状。该虫大量寄生后(照片1),患鱼表现为采食不良、衰弱等。

[病因]

本虫属于单殖吸虫。最常见寄生于体表、鳍部的是三代虫(Gyrodactylus khemlensis,体长0.5~0.8毫米;照片2、3)和寄生于鳃丝的细锚三代虫(G.sprostonae,体长0.3~0.5毫米;照片4)。后者无眼点。

本虫为胎生。因此,子宫占据了虫体的中央大部。脱离宿主的虫体借助水直接寄生别的鱼。三代虫寄生在鲤鱼,而细锚三代虫也可以寄生于金鱼、鲫鱼。寄生方式和鲑科鱼的三代虫病相同,摄取宿主体表上皮组织。

5.肠管单极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肠管单极虫病,本病最初于1978年被确认发生在日本鹿儿岛县。此后,在九州、本州各地鲤鱼养殖场及野生的鲤鱼均有此病发生。但到了1980年该病趋于停止,现在几乎见不到该病。本病被确认只发生于黑鲤鱼

[症状]

病鱼(照片1)都是1龄以上的大鱼。初夏至盛夏期间发病较多。外观瘦弱,呈“背萎缩”症状,多数病鱼腹部膨胀。

开腹可见在肠管上形成直径达数厘米的肿物(即所谓孢囊)(照片2)。打开肠管后发现孢囊向肠管内突出,可数倍于肠管直径,肠管呈闭塞状态。大型的孢囊内部为管状,黏孢子虫的孢子和发育中的营养体占据其中(照片3)。另外,大量的孢囊压迫内脏器官,引起充血、贫血或萎缩。还有和形成大孢囊的情况不同,也有此病例在肠管表面形成多量的数毫米大小的小孢囊。

另外有报告指出,该虫在鲤鱼群的寄生率为23%,其中死亡率可达40%(死亡率占整个鱼群9%)。一般认为死亡是因为肠闭塞。孢子成熟后,孢囊崩解。病过的鱼有可能康复,还不清楚详细过程。

[病因]

黏孢子虫纲的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为本病的病原体。孢囊内的孢子外侧包裹着薄的袋状物,其中的孢子呈泪滴状。有一个极囊(照片4),袋的长径为30~35微米,孢子的长度为23~29微米。

6.指环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指环虫病,这是在鲤鱼、锦鲤的鳃丝常年都能见到的寄生虫。特别在静止水或溜池式养殖环境下发病较多。

[症状]

病鱼游泳力量降低,也停止了采食。该病对大鱼几乎不造成危害,但是可以成为当年鱼生长受阻、死亡的病因。鳃部由于上皮增生和黏液的过度分泌,看上去呈白色(照片1)。在诊断上有必要在体视显微镜下确认虫体。

[病因]

该虫属于单殖吸虫,在日本已知道其中有8种寄生于鲤鱼,其中代表性的为宽指环虫(Dactylogylus extensus:照片2、3)和小指环虫(Dactylogylus minutus:照片4)。前者体长1~2毫米,后者体长0.5毫米左右。在后部有皮膜状的后吸器,在中央部有1对,在其背部有1根连接片。后吸器的中央有1对小钩,周围有6对小钩,共7对边缘小钩(照片3、4)。在前部有2对眼点

卵在夏季经数日孵化。孵出的幼虫漂游于水中,接触鳃后就寄生在那里。在夏季经1周成熟,其寿命在夏季为1周至1个月,在冬季为6~7个月。该虫摄取鳃上皮组织。对宿主的选择性很强,除上所述两种鲤鱼外,不寄生其它鱼种。

7.出血性单极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照片5

出血性单极虫病,本病为养殖鲤鱼的单极虫病。对于2~3岁的锦鲤种鱼,本病可能是致命性的。虽然发病率不高且呈散发状态,但是由于对病鱼没有治疗方法而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不过在比较小的鲤鱼养殖池中,清除该虫的中间宿主鳃蚯蚓,可以根除本病。

[症状]

病鱼采食不良,游泳缓慢,横卧池底死亡。本病的特征为病鱼的体表全部,特别是从头部至腹部明显发红或出现血斑(照片1)。取体表黏液镜检可见大量的孢子。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皮肤脱落,广泛的细胞浸润、出血以及水肿等明显的病理变化(照片2)。

[病因]

本病由黏孢子虫纲的一种单极虫(Thelohanellus hovorkoi)寄生引起。孢子呈卵形,长约20微米,大致呈圆形的单一极囊长约9微米(照片3)。在孢子外侧有膜状的孢膜。孢囊寄生于鲤鱼全身的结缔组织内,随着成熟孢子(照片2的箭头)的扩散,引起皮肤下出血、炎症。该虫在中间寄主鳃蚯蚓(照片4)体内变态成为放线孢子虫(aurantiactinomyxon:照片5),鲤鱼吞食了中间宿主鳃蚯蚓而被感染。

[对策]

发病是在寄生虫孢子向体外释放的过程中发生。因此,只有等待孢子排出干净后自然痊愈。根本的防治方法为驱除生存在鱼池底泥中的鳃蚯蚓。这种蚯蚓在富营养的泥土中繁殖,因此有人提议通过土壤改良将底泥换成沙砾来抑制蚯蚓等寡毛类生物的生长繁殖。

8.肌肉碘泡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肌肉碘泡虫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茨城县霞浦养殖的鲤鱼突然发病,之后,在日本各地均被确认发生了此病。最初在1龄鱼的体侧肌肉内形成孢囊而降低了成鱼的商品价值,然后在当年鱼可见重度寄生的病例,成为出血性贫血死亡的病因。

[症状]

在病鱼体侧肌肉内形成长为数毫米,米粒大白色孢囊。在1岁的患鱼见不到明显的症状,因此大部分情况是在上市地点才被发现(照片1)。在0岁的鱼由于大量寄生了该虫,使体表呈现凹凸不平情况(照片2)。在这时可出现明显的鳃贫血肾脏肿大症状,在秋天至春天期间出现慢性死亡情况(照片3)。

[病因]

黏孢子虫纲的草鱼饼形碘泡虫(Myxobolus artus)寄生于肌肉中为本病的病因。孢子像被上下挤压了一样呈椭圆形,长7.6~9.5微米,宽10.0~12.7微米,2个极囊呈卵形,长约5微米(照片4)。寄生虫存在于肌肉纤维中,被宿主结缔组织孢囊状态下发育形成孢子。孢囊崩解,放出的孢子被巨噬细胞吞噬,输送到患鱼体内各部位,在肾脏、脾脏等形成的黑色素一巨噬细胞中心里聚集孢子,尤其在肾脏呈现肉眼可见的肥大情况。输送到体表、肠管、鳃等部位的孢子,以原形排出体外,不过在鳃部聚积大量孢子时造成鳃部毛细血管扩张,鳃丝上皮脱落引起出血性贫血。在感染和发病上都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鱼的感染期为5~6月份,夏天到秋天期间形成孢囊。秋季后,在孢囊崩解同时孢子排出体外,在此期间大量寄生了该虫的当年鱼出现贫血,容易导致衰竭死亡。

[对策]

当年患鱼在秋天以后,孢囊渐渐变成裼色、萎缩。不过,至完全消失而痊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最好尽早处理掉外观上能够判定的严重感染鱼。推测该虫的生活史与鱼池底泥中生栖的寡毛类的生物有关,但尚不清楚。

9.鳃碘泡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鳃碘泡虫病,在鲤鱼幼鱼的鳃部形成碘泡虫孢囊,导致呼吸障碍而引起死亡。外观鳃盖外张,故又称为“颊肿病”。在鲤鱼养殖业很早就知道了该病,但病原的生活史、发病机理等方面仍然未知。

[症状]

特征性的症状为“鼻上翘”以及游泳缓慢。体长为5~6厘米的当年鱼在初夏时节易患病,因缺氧死亡。鳃部可见一个或多个直径数毫米的孢囊,分泌大量的黏液,引起出血、部分鳃丝缺损等(照片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虫体呈弯曲状并包裹鳃组织,形成复杂的块状物。导致鳃因血管闭塞而发生淤血,鳃上皮出现异常增生及棍棒化等明显的宿主反应(照片2)。经常见到在有大型孢囊的同时,还有1毫米以下的小型孢囊(照片3)。通常认为这种小孢囊几乎不能对鱼造成危害。然而,同时存在两类孢囊的原因还未知。

[病因]

本病由黏孢子虫的一种锦鲤碘泡虫(Myxobolus koi)寄生所致。孢子呈水滴状,长12~15微米,宽5~9微米。2个极囊的形状几乎相同,大小相等,长度6~7微米(照片4)。还不十分明确详细的生活史及传播方式。

[对策]

鲤碘泡虫在7~8月份形成孢子后孢囊崩解,从鳃部脱落下来。因此,9月份以后自然治愈。在夏季应充分供氧,注意料投放量及饲养密度,最大极度减少因缺氧造成的死亡。

10.斜管虫病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斜管虫病,在低水温期间,鲤鱼等淡水鱼的体表寄生并大量繁殖下面记载的寄生虫,并造成危害而成为多数淡水鱼的一种寄生虫病。

[症状]

病鱼(照片1)游泳力量减弱,停止采食。寄生虫的纤毛刺激寄生部位,使鳃上皮增生,进而导致鳃的各处形成鳃小片粘连、棍棒化。增生组织上寄生有虫体(照片2)。在体表,由于患部分泌大量的黏液而显白色。

[病因]

原生动物纲纤毛虫亚纲的鱼居斜管虫(Chilodonella piscicolla)为本病的病原体(照片3)以前称为鲤科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虫体呈扁平卵形,长径30~70微米,短径20~40微米。在虫体腹侧缘生有成列纤毛(右侧8~11列,左侧12~13列),依靠这些纤毛寄生于宿主体表,用虫体前部的筒状口器摄取宿主细胞的崩解物、宿主体表的细菌等作为营养物质。该虫以二次分裂方式增殖。

本病只在低水温期流行。该虫在5~10℃时分裂增殖最旺盛。除鲤鱼外,该虫还可寄生于多种淡水鱼。与该虫相近的还有一种六行斜管虫(Chilodonella hexasticha),但该虫为高温繁殖的寄生虫,纤毛的列数(右侧5~7,侧7~9)也比鱼居斜管虫少。在这些方面可区别这两种虫子。


治疗方法参见:

水产渔用十四种杀虫药与驱虫剂:效果越好的毒性越强,要轮换使用更要慎用!

鱼类常见寄生虫病:使用中草药和常见植物的杀虫方法

另请参阅:
请看水生生物图文目录合辑(一):水生动物图文欣赏(1)---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2)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3):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4):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5)---鲴鱼5种:喜食腐泥沉渣、有机碎屑和刮食着生藻类的改底生态鱼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6)---鮊鱼10种:地包天的翘嘴,柳叶形的身材!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7):不适宜开展增殖放流(放生)的水生生物物种---国外外来鱼种与国内区域外来鱼种及其危害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8):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共33种及简介(上)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29):认识长江流域一二级野生保护鱼种(类)共33种及简介(下)


(备注:本网易号"养鱼第一线"欢迎您的光临!本文系刘文俊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