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难治的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 Lernaeosis
症状
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里或鳞片下,而胸腹部则裸露于鱼体之外,在鱼体的寄生部位,肉眼可看到针状的病原体。“老虫” 阶段,虫体表面常有固着类纤毛虫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到好像一束束灰色的棉絮状。发病初期,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终至死亡。在多态锚头鳋寄生部位,其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有因溢血而出现的红斑; 在草鱼锚头鳋和鲤锚头鳋寄生的部位,可看到靠近虫体的一块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但一般不肿大成瘤状。
危害性
锚头鳋病又称 “针虫病”、“蓑衣虫病”。主要发生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引起鱼种死亡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 对鲢、鳙鱼种危害最大,在发病高峰季节,鱼种能在短期内出现暴发性感染,而造成鱼种大批死亡。鳗鲡中亦有锚头鳋寄生致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
病原
常见的病原体有三种: 寄生在鲢、鳙鱼体表、口腔的为多态锚头鳋(Lernaea polymorpha Yu,1938); 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为草鱼锚头鳋 (Lernaea ctenopharyngodontis Yin,1960); 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金鱼等体表的为鲤锚头鳋 (Lernaea cyprinacea Linnaeus,1758) (见图)。对鱼体危害最大的是多态锚头鳋。锚头鳋个体大、细长、呈圆筒状,肉眼可见。虫体分头胸、胸、腹三部分,但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寄生在鱼体的为雌鳋,生殖季节其排卵孔上有一对卵囊。这三种锚头鳋的形态区别为:多态锚头鳋的头胸部背角呈 “一” 字形,与身体纵轴垂直,向两端逐渐尖细,有时稍向上翘起。腹角极短小,位于背角腹面中央,像一对乳头状的突起。研究证实: 锚头鳋的寿命,夏季水温在25~37℃时虫体平均寿命仅为20d,春季感染的锚头鳋寿命为1~2月,秋季感染的锚头鳋寿命可长达5~7个月; 锚头鳋可分为 “童虫”、“壮虫” 和“老虫”三种形态阶段; 被锚头鳋感染的鱼体,具有病后获得免疫的能力,免疫期可长达1年,并在血清中测出特异性抗体。草鱼锚头鳋的头胸部背角为一对由横卧的 “T” 形分枝所组成的“H” 形分枝。腹角两对,前一对为蚕豆状,以 “八” 字形排列在头叶的两旁; 后一对腹角基部宽大,向外前方伸出拇指状的尖角。鲤锚头鳋的头胸部有背、腹角各一对,背角末端形成“T” 或 “Y” 形的分枝; 腹角细长,末端不分枝。锚头鳋的头部钻入寄主肌肉组织,可引起组织慢性炎症,伤口由于淤血而出现红斑。水霉菌常侵入伤口,繁殖丛生。虫体后半部露在外面,常有累枝虫、藻类等大量附生,看上去好像一束束灰色的棉絮。大量感染锚头鳋的鱼体像披着蓑衣。
锚头鳋对鱼种和成鱼危害都很严重。3~4cm的幼鱼,有 3~5个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鳗鲡常因口腔中寄生着锚头鳋,不能开口吃食而引起大量死亡。将患锚头鳋病的鱼取出放在解剖盘里,仔细检查病鱼的体表、鳃弧、口腔和鳞片等处,若看到一根根似针状的虫体即是锚头鳋的成虫; 锚头鳋的 “童虫”体细如毛发,白色透明无卵囊,如不细心检查,不易发现,需要放大镜或将病鱼直接放在解剖镜下观察; 草鱼锚头鳋和鲤锚头鳋都寄生在鳞片下,检查时仔细观察鳞片腹面或用镊子取掉鳞片即可看到虫体。
1.雌性锚头鳋的头部附肢 2.雄性锚头鳋的第一触角 3.锚头鳋身体分部示意图 4.雄性锚头鳋背面观,示生殖器官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清塘,杀死水中锚头鳋幼虫和带有成虫的苗种和蝌蚪。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使水体成 (0.3~0.5) ×10-6浓度,每周一次,连续3~4次,能有效地杀死锚头鳋幼虫。另外,专杀锚头鳋的药物,间隔5-10天连用两次。
锚头鳋幼体有弱趋光性,早晨和傍晚集中于水面,所以用药时间以早晨和傍晚为好。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