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黏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要点
发表时间:2023/07/09 17:38:27 浏览次数:598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以前,我国很少大规模养殖鲫鱼,因此那时鲫鱼的黏孢子虫病尽管呈全国性散在分布,但危害非常小,并不为人们所关注。但是,随着优良养殖品种—异育银鲫的成功推广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其黏孢子虫病呈现出大范围流行的态势,目前主要流行区域有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并有向全国扩散的趋势。鲫鱼的黏孢子虫病已经成为危害鲫鱼养殖最严重的寄生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虽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以最保守的估计,每年的经济损失应该在2亿元以上。
鲫鱼黏孢子虫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鲫鱼黏孢子虫病与其他流行病一样,其发病也离不开病原体、感染途径和易感鱼类。病原体就是黏孢子虫,它在自然界和野生鲫鱼中广泛存在。至于感染途径,目前认为黏孢子虫感染鲫鱼鱼体必须经过水生寡毛类(水蚯蚓),在水生寡毛类中发育成放射孢子虫后才能成功在鱼体上寄生和继续发育。黏孢子虫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对于引起鲫鱼黏孢子虫病的黏孢子虫种类而言,鲫鱼就是它的易感鱼类。
不管是什么黏孢子虫,引起鱼类发病的都是其在鱼体内形成的包囊。在鳃部寄生时,黏孢子虫形成的包囊破坏鳃丝的呼吸功能,使鱼呼吸困难,可以造成鱼窒息死亡;在体表寄生时,黏孢子虫巨大的包囊破坏鱼体表的黏液系统,还可以使苗种游泳困难、鱼体瘦弱,可直接造成苗种大批死亡,有时即使不导致鱼死亡,也大大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在鳃腔(喉部)寄生时,既可以造成鱼呼吸困难,还可以导致鱼摄食困难,会导致鱼大批死亡;在肠道寄生时,黏孢子虫的包囊会堵塞肠道,使鱼不摄食,终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
防治鲫鱼黏孢子虫病及其综合防治要点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鱼类黏孢子虫病的巨大危害,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找到有效的鱼类黏孢子虫病药物防治方法,这是因为一旦黏孢子虫在鱼体内形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孢子坚韧的外壳很难让药物进入,几乎任何药物对这个阶段的黏孢子虫都没有疗效。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在黏孢子虫的生活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认识到鱼类寄生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大致为:孢子从鱼体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成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
1.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需要水生寡毛类(水蚯蚓)作为中间宿主,因此,有坚实的理论支持以下防治措施:清塘等措施对黏孢子虫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它可以消除水体和底泥中的水蚯蚓和放射孢子虫,甚至可以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成熟孢子。这一逐渐被渔民忽视的方法,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方法。
2.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消灭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则黏孢子虫将不能生存和致病。
由于成熟孢子(包囊)阶段是最难被药物杀灭的,所以不建议在这个阶段进行防治,而应该在放射孢子虫和营养体阶段进行防治。
3.在什么时候防治放射孢子虫和营养体呢?要充分进行黏孢子虫病季节动态和流行规律调查,理论上讲,每年在成熟孢子和包囊出现的一个月前,可进行水体中放射孢子虫和鱼体中孢子虫营养体的杀灭,不过,杀灭鱼体中的营养体,可能需要用药较长时间(如烟曲霉素需要用一个月以上)。由于每种黏孢子虫病的流行规律不尽相同,黏孢子虫在水蚯蚓和鱼体中的发育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对具体的黏孢子虫病进行周年调查和流行病学数据的积累。一旦掌握好了黏孢子虫病流行规律,防治起来则得心应手。
4.黏孢子虫病虽然不能随鱼卵传播,但可以随小鱼苗传播,因此,要避免在疫区频繁购买苗种进行养殖。
5.黏孢子虫的放射孢子虫阶段及其中间宿主(水蚯蚓)可以通过水流传播,因此,要避免引入疫区水到养殖池塘。
6.改变单品种的养殖模式,适当增加其他养殖鱼类的比例,降低鲫鱼的养殖密度,可以减少黏孢子虫的传播。
防治鲫鱼黏孢子虫病注意事项
1.黏孢子虫包囊的形成和释放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时间,感染后期的包囊可从鱼体上自行脱落,如果这个时候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杀灭,看似是药物起到了效果,其实不然,可能除造成药物污染和增加成本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孢子已落入水中,如果不采取清塘和其他措施,来年照样会发生黏孢子虫病。
2.我国报道的黏孢子虫有五六百种之多,其中的绝大部分种类都是非致病性的,因此,当鱼类仅感染少量的散在成熟孢子或极少数包囊,则不能认为鱼体患的是黏孢子虫病,特别是对成鱼而言,也不需要用任何药物进行黏孢子虫病的防治,以减少药害和养殖成本。
鲫鱼黏孢子虫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鲫鱼黏孢子虫病与其他流行病一样,其发病也离不开病原体、感染途径和易感鱼类。病原体就是黏孢子虫,它在自然界和野生鲫鱼中广泛存在。至于感染途径,目前认为黏孢子虫感染鲫鱼鱼体必须经过水生寡毛类(水蚯蚓),在水生寡毛类中发育成放射孢子虫后才能成功在鱼体上寄生和继续发育。黏孢子虫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对于引起鲫鱼黏孢子虫病的黏孢子虫种类而言,鲫鱼就是它的易感鱼类。
不管是什么黏孢子虫,引起鱼类发病的都是其在鱼体内形成的包囊。在鳃部寄生时,黏孢子虫形成的包囊破坏鳃丝的呼吸功能,使鱼呼吸困难,可以造成鱼窒息死亡;在体表寄生时,黏孢子虫巨大的包囊破坏鱼体表的黏液系统,还可以使苗种游泳困难、鱼体瘦弱,可直接造成苗种大批死亡,有时即使不导致鱼死亡,也大大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在鳃腔(喉部)寄生时,既可以造成鱼呼吸困难,还可以导致鱼摄食困难,会导致鱼大批死亡;在肠道寄生时,黏孢子虫的包囊会堵塞肠道,使鱼不摄食,终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
防治鲫鱼黏孢子虫病及其综合防治要点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鱼类黏孢子虫病的巨大危害,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找到有效的鱼类黏孢子虫病药物防治方法,这是因为一旦黏孢子虫在鱼体内形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孢子坚韧的外壳很难让药物进入,几乎任何药物对这个阶段的黏孢子虫都没有疗效。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在黏孢子虫的生活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认识到鱼类寄生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大致为:孢子从鱼体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成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
有了黏孢子虫生活史的研究基础,黏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就成为可能。对鱼类的黏孢子虫病而言,综合防治就是根据黏孢子虫的生态学(生活史)特点、找出黏孢子虫病流行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结合药物防治的方法所进行的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不排除用药,但它要让药物使用得更合理、更高效,既减少药物的污染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根据对黏孢子虫种群生态学(包括“寄生虫—宿主”关系)和生活史的研究提出鱼类黏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要点,供大家参考。
1.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需要水生寡毛类(水蚯蚓)作为中间宿主,因此,有坚实的理论支持以下防治措施:清塘等措施对黏孢子虫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它可以消除水体和底泥中的水蚯蚓和放射孢子虫,甚至可以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成熟孢子。这一逐渐被渔民忽视的方法,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方法。
2.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消灭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则黏孢子虫将不能生存和致病。
由于成熟孢子(包囊)阶段是最难被药物杀灭的,所以不建议在这个阶段进行防治,而应该在放射孢子虫和营养体阶段进行防治。
3.在什么时候防治放射孢子虫和营养体呢?要充分进行黏孢子虫病季节动态和流行规律调查,理论上讲,每年在成熟孢子和包囊出现的一个月前,可进行水体中放射孢子虫和鱼体中孢子虫营养体的杀灭,不过,杀灭鱼体中的营养体,可能需要用药较长时间(如烟曲霉素需要用一个月以上)。由于每种黏孢子虫病的流行规律不尽相同,黏孢子虫在水蚯蚓和鱼体中的发育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对具体的黏孢子虫病进行周年调查和流行病学数据的积累。一旦掌握好了黏孢子虫病流行规律,防治起来则得心应手。
4.黏孢子虫病虽然不能随鱼卵传播,但可以随小鱼苗传播,因此,要避免在疫区频繁购买苗种进行养殖。
5.黏孢子虫的放射孢子虫阶段及其中间宿主(水蚯蚓)可以通过水流传播,因此,要避免引入疫区水到养殖池塘。
6.改变单品种的养殖模式,适当增加其他养殖鱼类的比例,降低鲫鱼的养殖密度,可以减少黏孢子虫的传播。
防治鲫鱼黏孢子虫病注意事项
1.黏孢子虫包囊的形成和释放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时间,感染后期的包囊可从鱼体上自行脱落,如果这个时候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杀灭,看似是药物起到了效果,其实不然,可能除造成药物污染和增加成本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孢子已落入水中,如果不采取清塘和其他措施,来年照样会发生黏孢子虫病。
2.我国报道的黏孢子虫有五六百种之多,其中的绝大部分种类都是非致病性的,因此,当鱼类仅感染少量的散在成熟孢子或极少数包囊,则不能认为鱼体患的是黏孢子虫病,特别是对成鱼而言,也不需要用任何药物进行黏孢子虫病的防治,以减少药害和养殖成本。
(摘编于水产养殖网)
(作者:王桂堂,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主任、寄生虫防控岗位专家)
(作者:王桂堂,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主任、寄生虫防控岗位专家)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