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鱼类黏孢子虫病
黏孢子虫病(Myxosporidiosis)根据农业部发布《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的规定,将黏孢子虫病列为三类疫病。黏孢子虫病是由黏孢子虫纲(Myxosporea Butschli,1881)的一些种类寄生引起,黏孢子虫的种类很多,现已报道的有近千种,全部营寄生生活,其中大部分是鱼类寄生虫,在鱼体各个器官、组织都可寄生,但大多数种类均有一个到数个特有的寄生部位。由于至今仍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危害日益严重。其中有些种类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有些种类虽不引起大批死亡,但使病鱼完全丧失食用价值。
【病原】病原体为黏孢子虫(Myxosporidia)的种类很多,其孢子的共同特征是:
1.每一孢子有2~7块几丁质壳片(多数种类为2片),两壳连接处缝线具有粗厚或突起成脊状结构称之为缝脊。大多数种类的缝脊是直的,少数种类弯曲成“S”形。
2.有些种类的壳上有条纹、褶皱或尾状突起。
3.每一孢子有1~7个球形、梨形、瓶形的极囊(多数种类有2个极囊),通常位于孢子两端。极囊里面,有作螺旋形盘卷的极丝在幼期孢子的孢质里,一般含有6个核,其中2个是构成极囊的,称为囊核,2个是构成壳瓣的,称为壳瓣核;其余2个核留在孢质里一直至孢子成熟,称为胚核。极囊之间有的种类还有“V”形或“U”形突起,称为囊间突。极囊里有极丝,作螺旋状盘曲,受到刺激后,能通过极囊孔射出,极丝呈丝状或带状。
4.极囊以外充满胞质,内有2个胚核,有的种类在胞质里还有1个嗜碘泡。
对锦鲤和金鱼危害比较大及常见的黏孢子虫有:
1.野鲤碘泡虫(Myxobolus koi):属碘泡虫科(Myxobolidae Thelohan,1892)碘泡虫属(Myxobolus Butschli,1882)。孢子壳面观呈卵圆形,前尖后钝圆,光滑或有4~5个“V”形褶皱,缝面观为茄子形;大小为12.6~14.4 μm×6.0~7.8 μm;前端有2个大小约相等的瓶形极囊,占孢子的2/3;嗜碘泡显著。
2.鲫碘泡虫(Myxobolus carassii):属碘泡虫科(Myxobolidae Thelohan,1892)碘泡虫属(Myxobolus Butschli,1882)。孢子为椭圆形,光滑或具有“V”形褶皱;大小为13.2~15.6μm×8.4~10.8μm;缝脊直而显著;2个大小约相等的茄形极囊,略小于孢子长的1/2,极丝8~9圈;1个大的嗜碘泡。
3.圆形碘泡虫(Myxobolus ratundus):属碘泡虫科(Myxobolidae Thelohan,1892)碘泡虫属(Myxobolus Butschli,1882)。孢子近圆形,前端有2个粗壮的棒状极囊,嗜碘泡明显,孢子大小为9.4~10.8 μm×8.4~9.4 μm。
黏孢子虫的生活史至今尚未完全查明,对整个生活周期中核的变化、感染方法以及有无中间寄主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一般认为,通常黏孢子虫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是在同一个寄主体内进行。孢子从病鱼身上落入水底或悬浮在水中,被别的鱼吃到或接触而黏附在鱼的体表、鳃或进入肠道后,受某些物质刺激而放出极丝,两块壳片裂开,里面的胞质变成变形虫杯体,用伪足移动,侵入寄主组织细胞内定居下来,这时的虫体称为滋养体,是黏孢子虫在寄主体中生活的主要形式。滋养体继续发育,胞核反复多次分裂,形成几个孢母体。孢母体继续生长发育,其胞核也进行几次分裂,形成6~18个子核,最后形成孢子。滋养体继续生长,形成的孢子数目也随之增多。在滋养体周围的寄主组织,因不断受刺激而发生退化和改变,产生一层膜将滋养体包围,这就是通常所称的黏孢子虫孢囊。寄生在鱼的体表或鳃上的黏孢子虫,其孢囊最后可被成熟孢子挤破,孢子直接散落水中,重新侵入其他鱼体,开始重复它的生活史。寄生在鱼体内(如肠、肝、肾、胆、膀胱等)的黏孢子虫,可通过各器官的排泄管和分泌管输出体外;但寄生在软骨和神经系统内的黏孢子虫,只有在寄主死亡、尸体腐烂后,孢子才能落入水中。
【流行病学】
1.野鲤碘泡虫病:病原体为野鲤碘泡虫。在广东、广西颇为流行。主要危害锦鲤和金鱼鱼苗、鱼种和越冬阶段的个体,也可侵袭其他鱼类。
2.鲫碘泡虫病:病原体包括有5种以上的碘泡虫,但主要为鲫碘泡虫和库班碘泡虫。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较为常见,有的地方发病率可高达40%,发病时间为夏末秋初。一般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在缺氧时,病鱼很容易死亡;同时即使不死,病鱼因丑陋而失去商品价值,损失巨大。
3.圆形碘泡虫病:病原体为圆形碘泡虫。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一般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严重时,一条病鱼上有数百个大孢囊,失去商品价值,造成巨大损失。
【症状与病理变化】1野鲤碘泡虫病:锦鲤和金鱼夏花鱼种体表及鳃上形成许多白色点状或瘤状孢囊,孢囊由寄主形成的结缔组织包围。由于虫体的大量寄生,幼小个体不仅寄主组织被破坏,而且生长发育受影响。当虫体严重侵袭鳃瓣时,妨碍鱼苗呼吸而致死。
2鲫碘泡虫病:鲫碘泡虫和库班碘泡虫等主要寄生在金鱼头后背部肌肉,引起瘤状突起。碘泡虫侵入骨骼肌后进行大量繁殖,仅有碘泡虫本身的囊膜形成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的微胞囊,寄主不形成任何孢囊壁将其包围,当碘泡虫成熟后就散在肌纤维中;碘泡虫多数是从肌纤维的外面侵入、繁殖及取代肌纤维,少数是钻入肌纤维内进行繁殖,从肌纤维中间逐步向外取代肌纤维。碘泡虫在银鲫头后背部肌肉中繁殖,因此肌纤维和碘泡虫相混杂,只有在瘤状突起的中间部分肌纤维才全部被碘泡虫取代,在此同时碘泡虫又钻入鱼的背鳍以后及腹部肌肉形成肉瘤状突起,当突起较大时,手摸患处很柔软,好像要涨破一样。
3圆形碘泡虫病:圆形碘泡虫寄生在金鱼、锦鲤的头部及鳍上,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孢囊,这些孢囊都有寄主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且这些肉眼可见的大孢囊都由多个小孢囊融合而成。
【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2)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做出诊断。因为有些黏孢子虫不形成肉眼可见的孢囊,仅用肉眼检查不出;同时,即使形成肉眼可见的孢囊,也必须将孢囊压成薄片,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因为形成孢囊的还有微孢子虫、单孢子虫、小瓜虫等多种寄生虫,用肉眼无法鉴别。
【防治方法】目前对黏孢子虫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进行以下方法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2)必须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4)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有预防作用,并可减轻鱼体表及鳃上寄生的黏孢子虫病。(5)寄生在肠道内的黏孢子虫病,用晶体敌百虫、或盐酸环氯胍、或盐酸左旋咪唑拌饲投喂,同时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可减轻病情。(6)发现病鱼应及时清除,煮熟后当饲料或深埋在远离水源的地方。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