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苗种感染胃瘤线虫诊断及防治
黄鳝苗种感染胃瘤线虫诊断及防治
万国湲,徐先栋,马本贺,王海华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
黄鳝(Monopterus albus),又名鳝鱼,肉味鲜美,刺少肉厚,营养价值高。黄鳝不仅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药用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一种名贵特色淡水养殖鱼类。黄鳝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沟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近年来,我国各地广泛开展了黄鳝的人工养殖,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黄鳝人工养殖在各地的迅速发展,各种疾病时常暴发,特别是在黄鳝苗种培育阶段,高密度的黄鳝集中在一起,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暴发,给养殖户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黄鳝苗种阶段暴发的胃瘤线虫病进行诊断,对胃瘤线虫发病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进行探讨,为治疗胃瘤线虫病提供参考。
1 黄鳝发病情况
2022年5月中下旬,在南昌市进贤县的某黄鳝苗种培育大棚的部分黄鳝苗种陆续发病。病鳝活力减弱,身体侧翻,不断蜷曲,无规律抽搐,腹部肿大且肛门红肿明显,体表显著出血(图1)。解剖发现腹腔内有大量的寄生虫(图2),虫体细而长。活体淡红色或血红色,体表有细密的环纹,体长 4.8~5.9 cm(图3)。
图1 感染胃瘤线虫黄鳝体表症状
图2 感染胃瘤线虫黄鳝解剖症状
图3 胃瘤线虫
2 寄生虫的分离鉴定
对发病黄鳝的体腔进行解剖,发现体腔中出现数量较多、大小不同的寄生虫。寄生虫盘曲在一起,形成一团,活体穿行于黄鳝消化道壁等内脏器官, 损伤内脏组织和体壁内肌肉层,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发病严重的黄鳝整个体腔均有分布。随后对该寄生虫从形态学方面进行鉴定。该虫头部扁平,稍膨大,食道很长。尾部尖细,有明显的环纹。虫体透明,食道清晰可见,头部及躯干因食道中血汁充盈,而显现血色。尾部一段因血汁被消化吸收,显现肉色。在查阅文献[1]比对鉴定,确定黄鳝体腔内的寄生虫为胃瘤线虫。
3 胃瘤线虫发病特征分析
根据文献报道胃瘤线虫感染黄鳝是通过中间寄主媒介感染[2]。胃瘤线虫的生活史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宿主体内完成,黄鳝或其他鱼类应该是第二或第二以上的中间宿主,因食含胃瘤线虫幼虫的饵料动物,如剑水蚤、水生寡毛类等中间宿主而间接感染的。感染胃瘤线虫的病鱼被鸟类吃食后,线虫被传播到鸟类体内寄生水鸟为胃瘤线虫终末寄主。胃瘤线虫在鸟体内迅速发育,9~15 d后成熟产卵,鸟类在捕食时,虫卵随着鸟粪便被排到水环境中,虫卵被剑水蚤、水生寡毛类吞食,又进入新的感染循环。胃瘤线虫(幼虫)在黄鳝体内只有1个感染高峰,发生在春末夏初[3]。这种现象可以与鸟类迁徙摄食习性相联系分析。每年4、5月份,在滨湖地区,作为终末宿主的水鸟,如白鹭、苍鹭等多栖息于此,来此觅食,造成胃瘤线虫病传播暴发[4]。
4 防治建议
根据胃瘤线虫的发病特征,提出防治一下防治措施。
4.1 及时转塘杀虫
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及时把黄鳝苗种转移到大塘网箱养殖,减少黄鳝密度,降低疾病传播风险。转以前,池塘使用90%晶体敌百虫(0.3 mg/L)全池泼洒一遍,然后使用阿苯达唑拌饵投喂黄鳝,用量为每天每100 kg 黄鳝用0.4 g,连续投喂3 d。
4.2 消除细菌感染
黄鳝连续喂养阿苯达唑后,再使用杀菌药物,杀灭因虫体寄生造成了组织细菌感染。可使用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等水产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拌饵投喂3 d。内服药饵结束后,最后使用90%晶体敌百虫(0.2~0.4 mg/L)全池泼洒以更好地对黄鳝胃瘤线虫病进行防治,巩固治疗效果。
4.3 做好定期预防
定期做好水体环境的净化和控制,杀灭水体中的媒介物和剑水蚤、水生寡毛类等中间宿主。在胃瘤线虫爆发期高峰(4月-5月)前,定期进行杀虫,消毒。做好病鱼的解剖检查工作,一旦发现胃瘤线虫病症,及时进行治疗。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