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瓜虫病

发表时间:2025/03/11 21:32:10  来源:西南渔业网  浏览次数:56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小瓜虫病 Ichthyophthiriasis
症状

病鱼的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鱼反应迟钝,缓游水面,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不久即成群死亡。鳃上有大量的寄生虫,鱼体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将囊泡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水,虫体自囊泡中出来。肉眼可见其在水中活泼移动。

危害性

小瓜虫病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在密养情况下,更为猖獗。小瓜虫对寄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和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以对当年鱼种危害最为严重。不论在何种水域,小至养于玻璃缸中之鱼,大至塘堰养鱼,均能感染发病。适宜病原体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为15~25℃,10℃以下和28℃以上时,幼虫易死亡。

病原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1876).有幼虫期和成虫期之分 (图10-4-22)。幼虫长卵形,前尖后钝,前端有一乳头状突起称钻孔器,稍后有一近似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披长短均匀的纤毛; 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成虫虫体球形,尾毛消失,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变为圆形,大核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紧贴大核,不易看到。生活史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寄主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供虫体自身的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囊泡,俗称 “白点病”。虫体在囊泡中不断成长为成虫,并进行几次分裂繁殖,至一定时间冲出囊泡,在水中自由游动相当长的时间后即静止下来,停在池边或杂草上形成胞囊进入胞囊期,虫体在胞囊内分裂成数百至数千个幼虫,幼虫破囊而出,在水中游泳寻找寄主,进入新的生活周期。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鱼种。

用 (0.2~0.4) ×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h。

用2×10-6浓度的硝酸亚汞浸洗病鱼,水温在15℃以下时,浸洗2h; 水温在15℃以上时浸洗1.5~2h。但硝酸亚汞污染水体,宜小水体浸泡病鱼,然后将浸洗药水倒入旱地 土中,以减少水体污染。

观赏鱼养在水族箱中,可以提高水温到28℃以上,以达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

福尔马林浸泡治疗,水温低于或等于10℃时用250×10-6浓度每天浸泡1h; 水温10~15℃时用200×10-6浓度浸泡1h; 水温15℃以上用166×10-6浓度每天浸泡1h。池塘遍洒用 (15~25)×10-6浓度,隔天用药一次,直到完全控制病情为止(张素芳)。

生姜和辣椒汁混合剂治疗。每公顷用辣椒粉3750g,干生姜片1500g,混合加水煮沸0.5h后用药汁泼洒(张素芳)。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