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周小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野生鱼类的品质一定好于养殖鱼类吗?“器官健康”与改善“鱼肉品质”营养健康养鱼!
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礼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小秋主持的科研成果“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周小秋主持的科研成果第二次荣获国家大奖。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周小秋
简单来说,这项研究围绕增强草鱼的“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为目标,研制了一系列水产专用饲料产品和配套技术。该研究成果为制定国家、行业和企业生产提供了标准,获授权专利30余件……
面对巨大的荣誉,周小秋说,“做科研,我一直在路上,要继续深入系统研究下去,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让更多企业、更多农民、更多养殖户受益于科技进步”。
为了搞研究 几乎把家电全搬进实验室
25年前,周小秋的研究领域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攻方向是猪。但他发现,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但营养饲料技术还是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于是,他决定从自己熟悉的猪营养科研究领域,转向发展相对滞后的水产动物营养领域。
对于这个决定,周围的人并不理解,甚至说他在自找麻烦。因为要开拓一个新学科,不仅要在学术上从零起步,客观条件上也是困难重重。周小秋回忆说,当时一没钱,二没人,三没设备。但自己喜欢开创性的工作,“我这人就是这样,觉得越难的事情,越没有人做的事情,就越有价值”。
说干就干,周小秋利用给一个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挣来的3万块钱,在动物营养研究所时任领导支持的两间实验室中,搭建了简单的实验设备。又在家人的支持下,把家里的冰箱等凡是研究能够用得上的东西,都搬到实验室,艰难地开启了鱼类营养的研究。
确定研究方向 花年15年把研究带上国际先进水平
确定研究方向,对当时的周小秋来说是一大难题。不过,他在研究中发现,草鱼的器官组织结构与其它鱼类有较大不同。草鱼的器官组织结构比较脆弱,极其容易被破坏而感染疾病,很难养活。
这一发现激起了周小秋的好奇心,他想在传统营养学的基础上开展创兴性研究。但他明白,研究器官营养与抗病力的关系,不同于传统营养学,而是与医学领域有较大交叉。通过研究他发现,生病的草鱼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旦生病,组织器官的结构完整性和免疫功能都会出现问题,营养与“功能器官包括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无疑为下一步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周小秋指导学生开展动物试验
“水产养殖的风险很大,比如鱼皮肤被划破出小口,病原菌就会直接攻进去。”周小秋模拟高密度、低溶氧的水体养殖条件,研究分析各种现象,期间产生了很多假想和设想。他通过试验不断去验证草鱼发病率高与器官结构和功能变差的直接关系,再通过营养供给去验证如何保肝、保鳃、保肾,保皮肤等。
周小秋带领团队不断进步,点滴积累,约15年时间里,周小秋极其团队把我国的草鱼健康营养理论和技术研究,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起学术上的成功,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推动了淡水养鱼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成果获国家大奖 研究获得了经济和社会价值
作为此次揽获国家科技大奖的水产类项目,“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研究。周小秋认为,作为应用研究的营养学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提出,一定来源于实际生产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再转化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验证、去改进。
野生鱼类的品质一定好于养殖鱼类吗?
周小秋认为这是一个认知误区。因为养殖鱼类的品质是可控的,科学化养殖更安全,随着一些水域的污染加剧,野生鱼类更有可能富集污染物质。基于此,他们团队的研究正是通过合理的饲料营养来控制危害因子及其他关键饲料技术,研究出一定剂量的营养素可增强肌肉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改善肉质。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周小秋带领团队以“器官健康”和“鱼肉品质”为营养技术目标,研究确定了草鱼营养物质需要量参数8套。他们一边做研究,一边与企业合作转化成果,研发了一系列保证草鱼等淡水鱼“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水产专用饲料,并在全国多省推广应用,获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尽管已在草鱼的健康营养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周小秋并没有放慢研究的脚步,他说,“做科研,我一直在路上,要继续深入系统研究下去,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中,让更多企业、更多农民、更多养殖户受益于科技进步”。
(红星新闻)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