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地表水中溶解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研究

发表时间:2023/08/05 10:07:52  来源:化工管理2022年26期  作者:刘泓江,文增坤  浏览次数:192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1 概述

溶解氧是评价水体质量以及污染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是水体中各种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水体中大部分动植物需要依赖氧气存活,当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低于5 mg/L时,鱼类已经无法存活。溶解氧的数值能有效反应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且溶解氧在生产用水以及水产养殖中,均是影响生产以及鱼类生产的重要因素。在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列出的水质监测基本项目,溶解氧为必测项目,在评价水体水质情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通过微生物降解方式将有机物降解,通过控制溶解氧含量,进而控制净化过程。氧化3 mg/L的碳,需要9 mg/L的溶解氧。

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与大气中氧分压以及水温、大气压、水质都有关系。空气中的氧气可通过“水-气”界面的波动,在氧浓度差的作用下,不断溶解到水体中;水体中的氧含量超过饱和溶解度时,水体中氧分子就会逸散到大气中。此外,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影响水体氧含量的重要因素,在含有水生植物的水体中,当光照条件和温度适宜,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水体中氧分子数目会增加。

清洁的地表水中溶解氧接近饱和,但是实际上水体中,受到物理和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溶解氧变化趋势复杂。有研究表明,在平静的水面,空气中氧分子进入水体中是极其缓慢的。风速和风力持续时间,影响了空气中氧气进入水体中的速度[1]。

溶解氧在水体中的生物、化学、物理活动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当水质存在富营养化时,大量藻类在光照好的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水体中氧含量远大于纯水中氧的饱和度,并且最高可以达到饱和溶解氧含量的4倍。

2 数据采集及测定

溶解氧常用的监测方法有GB 7489—1987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以下简称“碘量法”)、HJ 506—2009《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电化学探头法》(以下简称“电化学探头法”)。其中,碘量法作为国家标准方法,准确度高,常被用作结果比对,技术仲裁以及标准验证。该方法是实验室分析方法,在实际水质监测过程中,考虑到监测参数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多采用电化学探头法进行测定。电化学探头法仪器便捷,操作简单,可现场直接进行测定。电化学探头法测定中存在气泡干扰,以及水样中的溶剂、藻类和硫化物、碳酸盐等物质可能堵塞薄膜,干扰测定。本次研究采用了电化学探头法在监测现场进行溶解氧的测定。使用设备为型号HQ40D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哈希水质分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本次研究在对青岛市某河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河流中5个监测点,2021年9月到12月每周进行水质分析。考虑到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溶解氧的影响,尽量保持在10—12时的时间范围内测定溶解氧含量,此时间段光照充足,溶解氧含量处于较高值[2]。同时进行结果的比较分析。此河流夏季处于丰水期,秋冬季节进入枯水期。河流深度不超过0.5 m,水体的重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染源。

数据分析以水温(℃)为横坐标,以溶解氧的含量纵坐标(mg/L),根据每个点研究参数间的函数关系,并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此河流的各监测点的拟合线性关系各不相同。

3 结果与分析

从图1到图5明显看出,水温和溶解氧含量存在内在联系,呈现明显负相关,随着水温的升高,溶解氧含量呈现出减少趋势。对水温和溶解氧含量进行线性关系拟合,可以看出,不同的监测点位的拟合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这与每个监测点水体情况不同有关。

图2 监测点位2水温与溶解氧含量关系图

图5 监测点位5水温与溶解氧含量关系图

需要关注的是水温在8~18 ℃之间,溶解氧含量出现高值,但是当温度低于8 ℃的时候,水体中溶解氧反而出现降低的情况。从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分析,当水体温度处于8~18 ℃,且白天光照比较强烈时,表层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会普遍偏高。此时也会出现个别监测数据,溶解氧含量高于饱和溶解氧含量的情况,比如2021年12月8号,监测点位3的大气压为101.9 kPa,水温为11.2 ℃,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为11.7 mg/L,而此水温和大气压条件下,纯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度的理论值应为11.1 mg/L。当温度低于8 ℃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反而呈现降低趋势,与纯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温度呈现负相关不符。经查阅文献,不同的藻类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并且有研究推论,春季蓝藻水华的出现及冬季蓝藻水华的消失与蓝藻对温度的相应,即复苏和休眠有关。颤藻能适应更低的温度:7~18 ℃,而微囊藻更适应较高的温度:24~34 ℃。基于此,我们可以推论,当水体温度过低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水体温度低,处于休眠状态。因此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偏低。当水温处于8~18 ℃之间,此河流处于枯水期,水流速度缓慢,有研究指出,池塘水体中的氧气的1/10是通过“水-气”界面进入到水体中的。所以,水体流速缓慢时,可以认为水中的氧分子逸散到空气中的速度较慢[3]。若遇到光照强烈的天气时,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容易出现溶解氧过饱和现象[4-7]。

图3 监测点位3水温与溶解氧含量关系图

图4 监测点位4水温与溶解氧含量关系图

我们分析了监测点1的溶解氧以及总磷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图6可以分析看出,溶解氧和总磷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总磷含量的变化随溶解氧-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这点与海河河口的沉积物-水体界面[8]的趋势相同。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对水质产生影响,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已经有学者证明,溶解氧对磷的释放有显著影响:厌氧条件比好氧条件更有利于磷的释放。

图6 监测点位1水温与溶解氧/总磷含量关系图

4 结语

氧在水中溶解性弱,并且随温度升高而溶解性降低。溶解氧作为了解河流健康的重要指标,已经有多种基于溶解氧和水质的预测模型[9]。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河道水质的研究,分析了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当水温高于8 ℃时,水体的水温和溶解氧含量呈现负相关。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总体呈现出秋冬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每天大气中的氧气通过水-气界面进入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在1~5 mg/L,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天产生的溶解氧在5~20 mg/L。遇到光照强的情况,会出现溶解氧过饱和的现场。增加水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会限制光合作用的深度,进而抑制溶解氧的产生[10]。夏季虽然光合作用强,但是由于水体温度升高,水体中溶解氧会降低。在评价此河道水质情况时,需要参考考虑季节和区域对溶解氧的影响,以及河道径流中的总磷、重金属以及其他污染物,有效保护和改善水体的现有水质,防止水体水质退化。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