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及达标排放措施
浅析淡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及达标排放措施
沈建筑,李潇轩,李志辉,杨志强,陈建清,朱天,尹陆乐,韩飞,潘建林
(1.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无锡 214072;2.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逐渐由传统的池塘养殖转向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导致养殖尾水排放量增加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研究表明,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致使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氮和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升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1]。其中亚硝酸盐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将亚铁血红蛋白转变成高铁亚铁血红蛋白,血液载氧能力受到抑制,导致水生动物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按照传统养殖模式来算,土池生产1 kg鲤鱼,需消耗500 L的溶解氧,代谢产生300 mg氨和7 000 mg的BOD[2];生产1 t的虾,养殖环境则多增加0.2 t的氮和0.05 t的磷[3]。可见传统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利饵和粪便,造成水体营养盐含量增加,最终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及养殖水域生态失调,因此池塘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势在必行。因此,研究一种零污染的生态养殖模式,对推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池塘尾水处理技术
目前,池塘养殖依然是水产养殖的主要养殖模式。为了提高单位水域面积养殖经济效益,通常会增加养殖密度,以致超出单位水域面积的承载量,最终导致养殖环境污染加剧。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国内外水产养殖研究学者对池塘尾水处理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旨在对池塘尾水进行达标排放,主要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净化方法[4]。
1.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使用各种滤材,对水体杂质进行过滤和吸附处理,保持水质清新。一般采用沉淀、过滤、泡沫分离等方式[5]。沉淀是利用重力分离原理使固体颗粒物沉积于水底,可以添加化学絮凝剂加快颗粒物沉淀。过滤是利用石英砂、活性碳、火山石、麦饭石等过滤介质去除水中悬浮颗粒,增加水的透明度并净化水质。泡沫分离技术原理是通过向水中注入空气产生大量的气泡,通过气泡表面张力吸附水中微小颗粒有机物,然后漂浮于水面,从而去除小颗粒杂质[6]。
1.2 化学净化方法
化学方法常用臭氧、氨水、高锰酸钾、絮凝剂等药物对水体进行净化。臭氧通过利用强氧化作用,氧化水体无机物和有机物,可有效降低水体氨氮、蓝藻等有害因子。氨水和高锰酸钾主要是消灭水体病原微生物,对水体进行有效消毒处理。絮凝剂通过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凝聚水体悬浮颗粒并沉淀,达到增加水体透明度的效果。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甚至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不建议经常使用化学方法净化水质。
1.3 生物净化方法
生物净化是养殖尾水净化研究的热点,也是目前最为“绿色环保”的一种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其优点是不会对养殖环境造成再次污染。生物净化一般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滤食性水生动物,利用其代谢作用,降解和吸收水体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盐,进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7]。
1.3.1 微生物净化 微生物室通过降解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将其转化吸收,降低水体有害物质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目前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普遍应用,通过人为添加有益微生物并改善水体微生物优势种群,达到分解水体有机物、抑制病原微生物、提高养殖对象免疫力的作用。孟睿等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净化水质,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达到89.16%和100%[8]。微生物净化池塘尾水方式主要分为3种:第一,微生态制剂,通过人为添加有益微生物,调整水体微生物菌落群体,培养有益微生物菌落群体,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微生态制剂主要以光和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为主,通过降解水体氨氮、有机物改善水质;第二,微生物固定技术,通过人工培养、筛选获得高密度有益微生物混合菌液,通过包埋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海藻酸钠等凝胶材料中进行生长繁殖;第三,生物膜法,将微生物附着的固体介质滤料或载体上,组成含有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的生态系统,可对水体有效的净化。
1.3.2 水生植物净化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是最常见的方法,可有效吸收利用水体中营养盐、氨氮、重金属等。水培番茄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7%和100%[9];芦苇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0.8%和73.2%[10];水葫芦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为76.5%和85.9%,对硝酸盐利用率可达100%[11]。
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生物浮床技术应用逐渐发展起来,其原理是将水生植物移栽到人工高分子载体材料上,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物,然后通过收割植物移除水体营养盐,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12]。生物浮床需要根据水质状况配置不同的水生植物,以确保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高效去除。
1.3.3 滤食性水生动物净化 滤食性水生动物是通过过滤水体有机物颗粒和浮游动植物,以降低水体颗粒悬浮物和藻类,增加水体透明度。常见的滤食性水生动物包括鲢鱼、鳙鱼、河蚌、扇贝等。滤食性水生动物一般作为套养品种,即可改善水质,又能增加饵料利用率,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 池塘尾水达标排放处理措施
目前全国大多数地方在进行养殖池塘尾水达标排放改造,其是通过建造净化池来净化养殖废水,从而达到尾水达标排放。下面以江苏省养殖池塘尾水达标排放改造为例,论述池塘尾水达标排放具体流程。
池塘尾水处理流程(图1):养殖尾水经排水管道流入沉淀池,可添加絮凝剂加速沉淀;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再通过曝气池增加水体溶氧量,曝气池中可添加微生态制剂,培养有益细菌,分解水体有机物;然后在经过滤坝过滤水中悬浮物,进入生物净化池,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净化的水在符合《太湖流域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的三级标准后可排入外部河流,或是排入养殖池塘进行循环利用。
图1 池塘尾水处理流程
尾水处理设施主要包括生态渠道(进排水管道)、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和生物净化池,其占地面积在养殖水域的10%左右,可根据实际的养殖模式适当调整。
为了便于水体有效循环利用,进排系统的进水口需建在水源上游部位,排水口需建在下游部位。进排水管道应与池塘交替排列,一个池塘的进排水口应对称建造,保证新水在池塘内有较长的流动混合时间。
净化区是由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和生物净化池组成,也就是所谓的“三池两坝”。沉淀池是对养殖尾水中颗粒悬浮物沉淀,通过添加絮凝剂加快沉淀。沉淀池可定期清淤,清除过多的废弃物。曝气池可采用微孔增氧的方式,在池底安装微孔曝气管,通过底部增氧有效增加水体溶氧量,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来培养有益微生物种群,加快水体有机物的分解。生物净化池则是通过培栽各种水生植物来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同时可套养滤食性鱼类,过滤水中浮游动植物。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