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淡水精养池塘水环境管理
浅谈淡水精养池塘水环境管理
俞孝先 ,李萍 ,王如鹓 ,姜增华
(1.扬州市广陵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扬州 225003;2.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扬州 225101)
淡水精养池塘由于产量高,饵肥投入多,加上水源水质下降,造成外源性和内源性营养物集聚池塘生态系统,使得池塘水质普遍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降低、池塘生态系统耗氧量大、有害物质增多、蓝藻滋生等。本文简略介绍了精养池塘水质管理和改良的办法、措施。
1 水质管理重要指标
精养池塘水质管理重要的指标有透明度、耗氧量、溶氧、氮和磷等。
1.1 透明度(SD)
反映水的色度、浑浊度、有机物和浮游生物含量的指标,养殖池塘水体适宜透明度为20~40 cm。
1.2 耗氧量
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常用的有化学耗氧量(COD)和生物化学耗氧量(BOD)。养殖水质适宜的化学耗氧量为10~30 mg/L。
1.3 溶氧(DO)
养殖池塘水质管理的核心指标。高溶氧能提高养殖动物生长速度,提高饵料利用率,并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和硫化氢的毒性。溶氧90%来源于光合作用,人工增氧等只占10%左右。养殖动物呼吸耗氧占20%左右,其他生物呼吸、有机质和无机质分解耗氧占80%。
池塘溶氧应不低于4mg/L,溶氧量小于2mg/L时,摄食量下降一半以上,并产生轻度浮头,小于l mg/L时,鱼类停止吃食,降至0.3 mg/L时,出现死亡。
1.4 氮(N)和磷(P)
氮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最重要元素,外源性是饵肥等投入品,内源性是底泥释放、养殖动物排泄物和死亡生物等。当水体总磷(TP)含量超过0.2 mg/L时,极易形成蓝藻水华[1]。
氨氮(TAN)、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受溶氧和微生物(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产生可逆性生化反应,高溶氧时,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氮,进一步氧化为硝酸氮,低溶氧时,则反之。氨氮(游离氨态)和亚硝酸盐能使鳃组织损伤、血红蛋白氧化,降低鳃组织吸收和运输氧的能力,导致组织缺氧。
2 水质影响因子
围绕溶氧供给与消耗,影响池塘水质因子有营养物质的输入输出,光照、温度、风力等物理因子,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以及人工投入药物、生物制剂等。
2.1 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影响
营养物主要来源于饵肥等投入品,以养殖生物体输出的氮磷分别占总输入氮磷量的25.0%~51.5%和11.26%~31.8%,而大部分氮磷最终溶解、悬浮或沉积于池塘生态系统,成为内源性营养盐。氮输出由大至小依次为:底泥沉积>鱼体产出>水层蓄积>渗透水>氨挥发及解氨,磷输出由大至小依次为:底泥沉积>鱼体产出>水层蓄积>渗透水,由此可见,精养池塘生态系统积聚大量氮磷,它们以有机态和无机态存在,生化分解需消耗大量溶氧。同时氮磷等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最重要因子[7],在浮游植物同化氮磷过程中,产生大量氧气并形成一定初级生产力,起到稳定池塘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2.2 物理因素对水质的影响
2.2.1 光照和温度 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较长光照时间有利于光色素对光的吸收,提高初级生产力,同时光照能提高水温,而光合作用的速度与温度成正相关。
2.2.2 风 风致水面形成波浪,加大水气接触面,增加水体溶量,挥发有害气体,同时风力推动池水,带动池水转动,将上层富氧水带入下层。
2.2.3 人工增氧 增氧机的搅动,加大水气接触面,增加水体溶氧,同时可使上下水体交换,加快底泥N、P溶出速度,使得温度、溶氧、pH值、藻类、营养盐等水平垂直分布均衡,减少底层氧债。
2.3 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对水质的影响
滤食性水生动物能很好地利用初级生产力,将浮游植物同化的营养盐转化为动物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降低内源性营养盐含量,净化池塘水质。混养鲢鳙鱼池,氮磷利用率显著提高,减少氮磷在池塘生态系统的存留量。
种草投螺养蟹、种草养虾、鱼菜共生等养殖模式利用沉水植物、水生蔬菜同化水体营养盐,降低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多品种混养模式能明显提高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减少氮磷在池塘存留量,而在缺少初级消费者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如鳜鱼、黄颡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单养模式,由于饵肥投入,大量氮磷等营养盐滞留于池塘生态系统,极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高温季节蓝藻暴发,水质恶化。
2.4 其他因子对水质的影响
2.4.1 药物 消毒剂、杀虫剂、杀藻类药会破坏水体菌相、藻相平衡,由于菌虫藻瞬间死亡,可导致水体严重缺氧,残留药物也会继续影响生态系统。
2.4.2 微生物制剂 EM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可改善微生态系统,增加水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
2.4.3 晒塘 晒塘是微生物分解淤泥有机质、降低耗氧量的生化反应的过程,充分晒塘可降低养殖过程中淤泥的耗氧,抑制有害菌繁殖速度,间接增加水体溶氧,减少鱼病发生。
3 水质改良和管理措施
3.1 开发环保饲料
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研究开发低氮磷高利用率的环保饲料,通过饲料添加剂的添加,提高营养成分吸收利用率,降低外源性营养盐输入量。
首先是氨基酸、脂肪酸平衡,尤其是必须氨基酸和必须脂肪酸的添加,可改善饲料适口性、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利用率,减少氮磷输入。其次,添加适量矿物质、维生素,能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增强体内酶活性,促进骨骼、肌肉、血液生长,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再次,由于植酸酶能促进饲料中磷的吸收利用,添加植酸酶后,可减少饲料磷的添加量,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沉积率,降低饲料系数。添加壳聚糖可促进虾蟹类脱壳生长,增强免疫防御能力,能有效改善饲料的品质,延长饲料的水化时间,防止霉变,减少对水源的污染。
3.2 清塘与淤泥处理
清塘药物首选生石灰,pH值长时间维持在10以上,池内生物基本死亡。
淤泥含有大量微生物、虫卵、有机质、无机盐以及碳水化合物等,15~20 cm深的淤泥起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等作用,过深的淤泥易使水质富营养化,高温季节形成蓝藻水华;过浅的淤泥水质难以稳定。日晒和冰冻,能去除淤泥有害气体,杀死致病菌、寄生虫等,增加淤泥通气性,促使有机质矿化;生石灰清塘能灭菌、杀虫、清除杂鱼、提高淤泥pH值;种养轮作能够同化淤泥中大量营养盐,平衡淤泥菌群。
3.3 鲢鳙的生态功能
鲢鳙是池塘水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将浮游生物所同化的氮磷等物质转化为鲢鳙生物体,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1 kg鲢鳙转移氮25~26 g、转移磷5~6 g。放养鲢鳙是控制微囊藻水华的有效措施之一,50 g/m3鲢鳙放养量能有效地遏制微囊藻水华。放养鲢鳙对浮游植物生产力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没有影响,还能促使浮游动植物向小型化发展。鲢和奥尼罗非鱼能使浮游植物优势种由蓝藻渐变为裸藻、绿藻和硅藻。
3.4 生物净化
3.4.1 水生植物净化 种草养蟹、鱼菜共生、设置生物浮床等模式,能很好地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营养盐,降低氮磷含量。轮叶黑藻、伊乐藻和金鱼藻TN、TP去除率效果明显,是蟹池优选品种;凤眼莲、水蕹菜作生物浮床,削减主养草鱼池塘TN、TP效果非常明显,增加水体溶氧,降低氮化合物浓度,改善微生态平衡,提高有益菌和氮循环细菌含量,提高鱼类成活率和产量。
3.4.2 微生物改良水质 水产养殖生产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它们通过氧化、还原、光合、硝化、反硝化和硫化作用,把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从而降低水体有害物质浓度,改善水质。芽孢杆菌能明显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并对池塘浮游生物组成没有影响。EM对池塘pH值和溶氧的改善有一定调节作用,对氨氮有降解作用[35],由硝化菌、亚硝酸单孢菌、硫化菌、甲烷氧化菌和酵素组成的复合菌、光合细菌能降低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化学耗氧量,提高溶氧,稳定pH值,减少异氧菌数量的作用。多种有益微生物叠加使用或者复合菌制剂比单一微生物菌种的净化能力强,净化效果更明显。
3.4.3 淡水贝类净化 水生态系统中,螺蛳、河蚌等贝类能够利用食物链,将内源性营养盐(碳氮磷)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生物能或细胞蛋白。淡水贝类在分解、去除、转换或摄食水体悬浮物、有机碎屑、藻类等的过程中,减少水体物质沉积,缩减污泥体积,加速有机物分解、转换,促进腐殖质形成。渔业生产中用以净化水质的常用贝类有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等,它们都能很好地降低水体叶绿素a、悬浮物、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等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能使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尤其是蓝藻比例明显下降,绿藻和隐藻的比例明显上升,藻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池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3.5 人工增氧
需根据天气、水温、养殖动物摄食脱壳等活动情况开启增氧机。一般晴天午后开启2 h以上,22:00后开启至天明,阴雨天气延长开机时间,高密度高产量模式亦需延长开机时间,保持水体溶氧全天不低于4 mg/L。
5 小结
精养池塘水环境管理宜采用综合措施和方法,首先选择营养成分利用率高的环保饲料,加强淤泥的耗氧管理,其次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模式,选择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鲢鳙、移植螺蚌、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法,围绕溶氧管理,降低水体、淤泥耗氧量和有害成分,为养殖动物提供稳定的、适合生长的环境。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