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一味追求高端,大宗农产品离开普通百姓消费,死路一条!

发表时间:2022/12/18 19:57:03  浏览次数:922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真材实料的精品!

“40年来中国水果产业发展也有很多教训和存在的问题。”近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列举了中国水果产业在竞争优势、经济效益、劳动力、种业、科研推广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根溯源,从客观上和主观上两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今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从客观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邓秀新院士认为,在客观上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是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水果市场很大,全世界总共8亿多吨的产量,有30%是中国消费的。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市场,小农户力量是无法去了解的,即使有政府的协助和引导,还是有信息不对称,这也导致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不耐贮藏运输的水果、蔬菜、花卉等鲜活产品。另外,种植者、消费者、经营者三者之间有利益矛盾,他们长期以来都是买卖关系,而不是共生互利的关系

传统的发展模式里,谁决定了应该种哪种水果?谁决定了一种水果是可以大发展还是小发展?很多时候不是生产者,不是科研工作者,也不是消费者,而是中间的运营商

中间的运营商告诉生产者,他要收购那种硬邦邦的桃子,因为运输方便,于是农民都去种硬邦邦的桃子,消费者吃到的桃子都是硬邦邦的。中间环节假借“市场”名义,误导种植者,伤害消费者,搞得所有的水果品种都朝着耐运输、皮实方向发展,但是不好吃。

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以后,这样的情况有所改变,因为生产者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了,大家的发展理念也变了,更加重视市场需求。

华中农业大学有一个实验室,就是专门做感官实验,旨在建立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比如,贵州的猕猴桃种出来,是上海人喜欢还是湖北人喜欢,可以通过这个实验室科学的评价,然后再有的放矢地投放到喜欢它的市场。

所以,未来的市场,不能由中间的运营商说了算,需要科学的评价。

二是产业链较短,园艺产品的加工仍然比较落后。

广义的加工,应该包含采后的商品化处理。目前,水果产业在这个环节普遍是短板,多数产品都是未经分级处理就包装上市了,腐烂率较高。冷链的不完善,也造成产品离产地越远,其品质下降越快的结果。

在狭义的加工中,也就是改变产品形态的加工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建设跟不上加工的需求,品种布局与时间搭配跟不上加工需求,很多加工厂建在那里只有一两个月的开工时间,其它时间都是闲置,资源浪费。

还有一些地方立地条件差和土地价格高,造成加工原料价格很高,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多数的果园规模小。

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园艺产业成为一种趋势,但多数效益不佳。工商资本相对而言实力较雄厚,但是为什么也会缺乏带动力?因为他们多数不是搞农业的,普遍低估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以前搞煤矿,机器开动几天就有收益,但是搞农产品生产,种下去前面5年8年都是只有投入,甚至要到第10年才能平衡。

农业除了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是难以控制的。搞工业,水、电、气控制好,怎么都能生产出来;但是农业不同。比如,贵州的樱桃长得好,一个大老板跑到湖南去种,他有资金也有技术团队,但还是搞不定的,因为气候不一样,人控制不了天。

另外,农业企业缺乏有经验的团队,盲目投资甚至动机不纯等,都是造成带动能力不强的原因。

四是水果研究起步较晚或者研究不深。

今天贵州水果的发展面积排到了全国第七,但是科研队伍的力量又排在第几?能不能匹配这么大的规模,这就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二、从主观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40年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也有主观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发展理念的落后和偏差,这些不仅体现在水果产业上,其它农业产业上也有,需要摒弃、纠正。

第一个理念偏差是大小倒置,出现产业错位。

具体而言就是大宗产品一味追求高端,市场越做越小;特色小宗产品一味贪大求量,造成产品过剩。

大宗产品一味追求高端,最典型的是茶产业。过去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除了茶叶主产区之外,还有几个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在喝茶?在北京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想要喝点饮料可以找到7个咖啡店,但是很难找到茶馆。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国粹饮料——茶变成了这个样子,就是长期以来茶产业一味追求高端高端再高端,一斤茶叶动则卖到上千甚至上万,一般人舍不得喝或者喝不起。喝不起就只能找咖啡等替代,造成茶叶市场越来越小。

茶叶、水果、蔬菜和稻米都是一样的,都是大宗产品,大宗产品的生产一定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要朝大众化的方向去发展,要从质优价廉物美方向去竞争。大宗产品一味追求高端,最后离开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视野,就是死路一条。

关于小宗特色产品又出现另一个问题,经常听到一些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在喊做大做强,做强是没有问题的,做大就有问题了,因为小宗产品一旦做大就会过剩。

比如,一个地方本来那个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很好的,但是心血来潮发展了30万亩,有5万亩投产的时候卖15元一斤,10万亩投产的时候卖3元钱一斤,现在30万亩投产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再比如中药材,这不是人人都需要的,不可能号召人民天天吃药。所以小宗产品只能说适度生产,确保价格。大小倒置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最后伤害产业也伤害百姓。

第二个理念偏差是瞻前不顾后,采后环节成短板。

大家都认为把面积搞上去就行了,销售是别人的事,这样的理念也要改。我们不仅要重视产前更要关注产后,要全产业链发展。

第三个理念偏差是用残次果加工,永远搞不出好的加工产品。

这是乡镇企业时代留下来的农产品加工理念,叫变废为宝,也就是把要扔掉的残次农产品拿来搞加工,如果再用这样的理念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将祸害无穷。

我国生产的苹果汁为什么始终不能上档次,波兰的苹果汁1吨比我们高200美元,为什么?因为波兰的苹果汁用的是专门的榨汁品种。这样的榨汁品种就只顾内质不重外观,不需要套袋、不需要打那么多农药,只要产量高、内在品质好就行,这样的果实加工出来的果汁,成本低、含酸量高、品质好,价格自然高。

而我们仍然是用鲜食品种的残次果去搞加工,肯定上不了高端。

第四个理念偏差是不分物性,一味地搞精深加工,一味追求上档次,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今天说水果的加工,最多的产品就是酿酒。但是水果中含糖量能达到20%的只有酿酒的葡萄和少量的几种水果,低于这个含糖量的水果酿酒,不是加糖就是用酒精勾兑。1度的糖或者碳水化合物转化为酒精,最多0.7度,这是生物规律,不可能用1%的糖搞出2%的酒精。

所以不是什么水果都能做果酒的,不能不分物性一味地搞加工。

第五个理念偏差是只谈技术可行,忽视经济可行,导致投资没有回报。

很多技术人员会说,这个产品全身都是宝,可以做果胶,可以榨果汁,可以提精油。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经济上是否可行?成本如何?市场在哪?竞争力怎么样?就没人去管了。例如:柠檬提炼精油,1吨的原料才提炼3至5公斤精油,如果不综合利用,必然不挣钱。

第六个理念偏差是过多依赖品种,对栽培技术不够重视。

产品价格不好了,怪品种不好;产业出现问题了,也怪品种不好。都希望找到一个好品种,能够结出“黄金果”,但是却不太琢磨怎么去把它种好。

浙江的家庭农场,同样是种柑橘,那个品种好多地方都有,但是他们就能做出1亩地1万美元的产值,就是因为生产者愿意投入精力去研究栽培技术,都是年轻人在那里琢磨,在技术上做文章

因此,水果产业不能过多地寄托于品种,有些品种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更多的还是要栽培配合。再好的品种,忽视栽培技术一样会失败
第七个理念偏差,照搬外国的东西,不可持续。

蓝莓从美国引进后,本来是一个特色小水果,但是现在变成从南到北全国栽培,变成了普遍适应性水果在推广。据我了解,除了贵州和云南部分地方外,其它发展蓝莓的地方挣钱的不多。

另外就是葡萄酒,有段时间大量地发展。2012年中国葡萄酒产量是138.2万千升,2016年是113.7万千升,到了2018年降到62.9万千升。

并不是说外国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非要去照搬照抄,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要符合地方的实际,同时也要注意中国水果的品牌化建设问题,中国的很多水果营养价值不比国外水果低,只是没有去宣传。

(来源:花果飘香)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头条创作挑战赛##打开眼界##我想对你说##丰收中国#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