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鱼类粘液的源由以及粘液增多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体表粘液是鱼类多种粘液中的一种,它是由位于鱼类皮肤上皮中的粘液细胞分泌的一类富含粘多糖、糖蛋白、免疫球蛋白和酶类等多种活性物质。绝大多数人都有摸鱼抓泥鳅之类的经历,想必大家对鱼身上那粘糊糊的液体印象深刻,常常是沾了一手的粘液,鱼儿还是从手中滑走了。
一、鱼类体表粘液的发生和作用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会在容易入侵的部位形成各种屏障,比如陆生动物通常依靠角质化的坚实表皮防止其它生物入侵,而鱼类也是如此。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进化不完全,而水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鱼的体表就成了病原微生物最容易入侵的途径。鱼类为了适应生存竞争,将体表中的一部分上皮细胞特化形成了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覆于体表,形成阻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鱼的体表粘液,又称(写作)黏液,鱼类皮肤的上皮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黏液细胞,鱼体分泌的黏液广泛覆盖在鱼体表面构成了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在鱼类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滑润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可以保护鱼体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等等,是鱼类自身抵抗外来侵入和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天生和与生带来的体表物质。
鱼类体表粘液的分泌细胞通常为扁平上皮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指纹状,这种结构与细胞的分泌作用有关。粘液细胞根据腺体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两种,根据细胞形状分为棒状、杯状和囊状三种,其中杯状细胞是最常见的腺细胞,有学者认为粘液细胞的三种不同形状只是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根据粘液细胞分泌产物的性质来分类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原因是分泌产物的性质直接反映了粘液细胞功能的差异,因此利用染色原理直观地将粘液细胞分类更科学。
(鱼类体表粘液细胞)
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我们平时所能见到的鱼,体表大多包裹着坚硬的鳞片。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鳞片便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鱼鳞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也是鱼类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由钙质组成,被覆在鱼类体表全身或一定部位,能保护鱼体免受机械损伤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称。
(鱼鳞)
二、鱼类粘液细胞的发育的四个阶段
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形成、成熟、功能和退化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是:
(1)形成阶段:一些表皮细胞经过修饰而转变为粘液细胞,在该阶段,粘液细胞只存在于表皮的生发层中,其形态学特征是:细胞为圆形,体积小,强烈PAS阳性反应。
(2)成熟阶段:粘液细胞产生并积累了大量粘多糖、粘蛋白等物质,其形态学特征为:整个细胞变长变大,细胞位于粘膜的中间层,PAS阳性反应。
(3)功能阶段:成熟的粘液细胞开口释放出大量的粘蛋白等粘液物质,粘液细胞的突起与周围的上皮细胞相接触,形成了镶嵌连接,粘液细胞位于粘膜的外周,与PAS反应为阳性。
(4)退化阶段:当细胞释放出粘液以后,细胞变空,最后退化消失,PAS反应,着色很弱。由此可见,在鱼类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泌的粘液成分都在发生着变化。
三、鱼类粘液细胞的分布
体表粘液细胞包括杯状细胞、颗粒细胞、浆液细胞、棒状细胞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主要分布在腺层内,其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
(鱼鳞)
(1)不同种类的鱼类粘液细胞数量及分布存在差异。
无鳞鱼或少鳞鱼类的粘液细胞较多,体表粘液也更多。
(2)同一尾鱼体表粘液细胞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无鳞区粘液细胞数比有鳞区要多,鳍的粘液细胞数比身体其它部位要少,且从鱼头至鱼尾呈减少的分布趋势。
(3)生活环境是影响体表粘液细胞数量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比如生活在深水层的鱼类粘液细胞比生活在浅水层的多。在升温的刺激下,大菱鲆体表皮肤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分布与数量较常温均会发生显着变化。
四、鱼类体表粘液分泌的四个特性
1,粘液分泌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人们对含有酸性和中性粘多糖的Ⅲ型和Ⅳ型粘液细胞研究较多,这两类细胞为开口式分泌,分泌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开口方向与鱼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得粘液能够粘附在体表上。
2,温度对粘液的分泌量、成分及活性具显著影响。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鱼类体表粘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其酸性粘液成分也显着提高。但在高温条件下,鱼类的体表粘液细胞失活,体表粘液变性。研究发现,当水温高于35℃时,泥鳅体表粘液表现出不同的流变行为。
3,渗透压对鱼类体表粘液的分泌量和成分有明显影响。
研究表明,将海水鱼转入淡水中,其体表粘液的蛋白组分以及含量均会发生明显变化。食盐可以促进鱼类的微循环,促进体表粘液中免疫蛋白的产生。
(食盐)
4,影响鱼类体表粘液蛋白组分及含量的因素。
此外,影响鱼类体表粘液蛋白组分及含量的因素还有盐度、病原体微生物、物理刺激和其它水环境因子如pH、溶氧量、离子浓度等。
由于鱼类粘液细胞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粘液细胞反应机制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外对粘液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甚少,报道仅限于几种常见理化因子对粘液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粘液细胞在一定限度内对外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刺激等胁迫具有保护性反应作用,但当超过其最大限度时,粘液细胞将遭到破坏,失去其生物活性功能。
五、鱼类体表粘液的功能
体表粘液中含有大量种类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类蛋白和部分纤维物质,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化学成分已有了不同层面的认识。
鱼类体表粘液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减少游泳时的摩擦、调节鱼体渗透压、减少病原侵袭、鱼类种内化学信息传递介质等。此外,鱼类体表粘液还具有免疫防御功能,粘液中存在如补体、溶菌酶、凝集素、抗蛋白酶、转移因子、C-反应蛋白、几丁质酶和Ⅰ型干扰素等先天性防御因子。
鱼类的表皮很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中富有单细胞的粘液腺,能不断分泌粘滑的液体,使体表形成粘液层,润滑和保护鱼体,如减少皮肤与水的摩擦阻力;提高运动能力;清除附着在鱼体的细菌和污物等。同时,使体表滑溜易逃脱敌害。所以,表皮对鱼类的生活及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
而像鳝鱼、鳅鱼(泥鳅)、鲶鱼等这些没有鳞片的鱼类,体表分泌的粘液显得格外重要。这些鱼类身上的鳞片已经退化,为了保护直接暴露在外的皮肤,只能靠这些粘液了。除了上述的作用外,有了粘液的存在,鱼的皮肤就可以不透水,这对维持鱼体内渗透压的恒定有好处。尤其是一些江河洄游的鱼类,身上有了粘液就能帮助它们适应水中盐度的变化。
六、鱼类体表粘液的防御作用
鱼类的体表粘液中存在各种各样与机体防御相关的物质,能够凝集其他动物血球的植物凝血素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机体内的植物凝血素是通过能精密识别而发挥其机能的。鱼体表粘液中的植物凝血素就是依靠区别自身和外来物质中糖的异质性而参与机体防御的。在许多鱼类的体表粘液中还发现了能溶解其他动物的血球的溶血素,有些鱼类的体表粘液中还存在某些有毒成份。
有人曾对鱼类体表粘液中的凝集活性、溶血活性与表皮的分泌细胞的关系进行过总结,鱼衔科以上较高等的鱼类中,囊状细胞的存在和凝集活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粘液中有较强植物凝血素活性的鱼类,在其皮肤中也同时存在较多的囊状细胞。根据染色特性可以将囊状细胞中大量的微细颗粒确认为蛋白质,这些微细颗粒无疑与该细胞分泌植物凝血素有关。
七、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为鱼的保护色.
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
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故当手握鲫鱼时,往往已经捉到手的鱼又让它挣脱,这是因为鱼体表光滑有黏液.
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
⑥鱼用鳃呼吸.
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八、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现象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鱼体表必须要有一层粘液,但是,如果鱼体表粘液过多或过少均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都会造成对鱼体的伤害,但成因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采取的避免措施当然也不同。
如果体表粘液减少甚至没有了,这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多表现为"粗甲"即鱼的鳞甲粗糙无光泽,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捕捞不慎或者运输不当后造成的,如果不能恢复体表粘液的重新形成,那鱼将必死无疑。
鱼的体表粘液增多也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这就意味着外界环境有不利因素的存在,并且正在危害鱼的健康。在此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必须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可能引起鱼的体表粘液增多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能够引起鱼类体表粘液增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水质因素
水质恶化或者长期不换水的水质老化,以及水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浓度,或者是极端的酸碱度环境,也可以是酸碱值的突然大幅度波动等等均可造成鱼类体表粘液的增多。
(2)化学物质
在对水体施用药物的情况下,因药量过大或者施药时气候不适宜或者水质与药物相互产生反应,水族缸用自来水加注时水中的氯气未挥发殆尽等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鱼类体表粘液的增多。
(3)强烈的应激反应
在鱼类受到强烈惊吓的时候,比如对鱼进行野蛮捕捞时,造成鱼儿恐慌,鱼体往往也会分泌大量的粘液。
(4)病原体
寄生虫的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最有可能引起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的现象。
引起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的四个方面原因的区别
上述前三种因素引起的是鱼体额外分泌的粘液,一般都没有难闻的腥臭味道,或者说气味并不浓烈。并且这些额外分泌的粘液会不断地脱落,严重影响水质条件,加速使水质恶化。
由病原体引起的鱼类体表粘液增多,往往会散发出浓烈的腥臭味道。
九、应对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的措施
有些鱼病发生时会引起鱼体表或鱼鳃上的粘液增多,在治疗寄生虫病和鱼病的时候,过多的体表粘液会阻碍药物的穿透或渗透能力,药物的疗效会大打折扣,影响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对症施药的同时,尽量注重创造水体的优良性质,因为,水和鱼体外表是最直接触及的,相应的道理,水质也直接对粘液产生重要影响。
水族缸内的观赏鱼可以通过使用食盐的方式来减少病鱼的体表粘液,再进行药物治疗效果就会好很多。
池塘水体加大溶解氧的增氧措施和调节水质优良,尽量给鱼创造一个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以图减少并创造适度的鱼的体表粘液,治疗寄生虫病和鱼病的疗效也会事半功倍。
(综合:刘文俊)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品##鱼##鱼病##水质##科学#
更多信息请登录点击网站http://www.yc6318.cn/,了解更多哦~~~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